在八年抗日戰爭期間,每一次對上敵軍都是一場生死考驗。
雖然如今有一些較為出名的抗日戰役在前人的記錄和後人的尋找之下得到了部分還原,但實際上更多慘烈的戰爭伴隨著戰士們的鮮血也就此消逝了。
尤其是國民黨軍,可能是因為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就迫不及待地開啟了內戰,潰敗之後國軍逃亡臺灣,幾乎也就此帶走了國民黨軍隊抗日戰爭的那一段寶貴歷史和經歷。
1941年爆發的那一場戰役,就在短短2天內,整個部隊的軍長、師長全部陣亡,在日軍的圍追堵截下,整個國民黨軍團全軍覆沒卻鮮為人知,足以看出這一仗有多慘烈。
一、中條山戰役:日軍接連發起14次進攻
1938年的夏天,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在山西範圍內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對日戰爭。
同年,從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奉命北上在冀西地區一帶,以及晉東、晉南一帶與日軍作戰的唐淮源。
根據組織傳達的命令,集中轉入晉南地區的中條山作戰。
由於處於抗戰初期,中國方面抗日戰爭形勢十分嚴峻,黃河以北的各地接連淪陷。
中國方面在整個華北地區,甚至是北方地區的最後一個據點就只剩下了山西地區的中條山。
蔣介石率領的國民黨軍隊在該地開啟正面戰場的抗日作戰,年初,蔣介石召開會議,宣佈:“凡是黃河以北的軍隊不論官兵還是百姓,都不準越過黃河半步,只要退過黃河就槍斃”。
幾乎同時日軍開始派遣大量軍官前往中條山附近展開圍攻,為此國民黨方面甚至調動了多達80萬的軍隊到此防禦。
此後的三年期間,國民黨和共產黨相互配合,安穩地守住了中條山。
一直到1940年,在中條山發起了多次進攻均以失敗告終之後,日軍暫時停止了對中條山的猛烈進攻。
這一時期守衛中條山的戰士們由於接連成功打擊日軍,在恢復自信之餘也不免開始驕傲和懈怠,許多人都認為中條山已經是一個堅不可摧的抗日據點了。
然而就在1940年初半,好不容易安穩下來的局勢發生了轉變。
一方面是由於國共兩黨之間存在的一些不可調和的矛盾,使得在中條山守衛戰中的合作配合受阻。
蔣介石將原本被稱為“中條山臺柱子”的孫蔚如調走,派遣來了一個對中條山附近戰役地形、對手、局勢等一無所知的何應欽來負責這裡的防禦工作。
另一方面,日本方面暫時的休止只是為了籌謀更加猛烈的進攻計劃。
此前日軍在中條山經歷了13次大規模攻擊的挫敗,下定決心要迅速解決這一方區域的“事變”,於是做好了詳盡的謀劃。
尤其是對於碰了好幾次壁的中國軍方的防務系統,日軍更是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來進行偵察和制定偵破計劃。
所以日軍發起進攻之後,首要的任務就是摧毀中國軍隊的指揮系統,在中國軍隊之間無法相互溝通。
無法指揮之後,即便國民黨軍隊擁有再強大的實力,也敵不過日軍的大炮和飛機的聯合作戰。
日軍在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隊方面的指揮系統之後,再一次分批發起了包圍進攻。
此前,在1941年4月底到5月初,為了完成日後進攻的部署,日軍頻繁進行軍隊兵力的徵調,並製造了各種謠言,一次為掩護將日軍大量兵力分散的分佈到了中條山據點周圍的各個地區。
日軍兵力均勻的分佈在東線、西線和北線發起進攻。
當時針對日軍採取的“分兵合擊”的戰略攻勢,國民黨第一戰區的司令官部制定了作戰計劃,“各個師團以交通線為目標,加緊遊擊襲破,妨害敵軍的攻擊,並迅速準備集中兵力應對”。
也許按照這樣的防禦應對,中日在中條山區域的作戰還有一線生機。
然而由於國民黨軍隊的指揮系統已經全線癱瘓,各個戰區已經沒有指揮作戰的主帥,這個命令自然也未能得到有效組織施行。
此後,就在日軍發起進攻的第二天,“情況鉅變,敵人來勢極猛”。
二、中條山戰役之慘烈:全軍覆沒卻鮮為人知
激烈的作戰持續到5月8日,日軍實力來勢洶洶,第三軍軍長唐淮源準備向東撤退,但被敵人擋住了道,只能直面與敵人激戰,傷亡慘重之後又向其他方向退守。
當日晚上,在日軍的重重阻擊之下,中國軍隊被分割成兩個部分。
此後兩天,日軍兵分兩路向東西兩個方向進發,形成了日軍的內層包圍圈。
至此,中國方面駐守在這裡的80餘萬國民黨軍隊被徹底困在了日軍圈中,國民黨軍是的在黃河沿線一帶的補給線和退路幾乎完全被截斷。
5月12日,唐淮源軍長以及其所在的部隊在尖山附近陷入了敵人的包圍圈。
唐淮源此前已經率領餘部組織了幾次衝鋒,戰士們雖然都是抱著與日軍同歸於盡的決心和敵人作戰,但耐不住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大量的傷亡。
這一次同樣處於敵人的包圍圈中,卻已經無路可退了。
儘管每一次衝鋒戰士們都是殺聲如雷,衝殺得很英勇,然而結果卻總是與第一次衝鋒一樣,以日軍的“大獲全勝”告終。
這一天對日軍的作戰,唐淮源已經組織了6次衝鋒,但每次都是同樣的結局。
戰士們傷亡慘重,部隊衝擊的力量越來越差,並且是一次比一次弱。
到現在,這個團只剩下一百多人,但也大都負傷,真正能作戰的已經不到50人了。
就在此時,日軍又重新發起了進攻,唐軍長率領剩餘部隊已經無力抵抗。
但作為一名中國軍人,他不想最後生命終結在日本人手中,誓死不投降。
唐淮源軍長想到,他們這幾個兄弟們在日軍的手下估計都難逃一死,最後這裡的事情再也沒有人能知道,就留下了字條:
“餘身受國恩,委於三軍重任,當今戰士傷亡殆盡,環境險惡,總軍兩部失去聯絡。餘死後,望餘之總司令及參謀長收拾本軍殘局,繼續抗戰,餘死瞑目矣!”
接著,便舉起槍自盡了。
與此同時,師長寸性奇率領著其他兵力也在抵抗中不斷後退和逃亡。
他的情況也並不樂觀,深陷日軍重重包圍,二次負傷之後,寸性奇的右腿被日軍的大炮炸斷,看到周圍的戰士們一個一個倒在了敵人的槍下,他明白已經無力迴天,於是拔槍自盡。
就這樣,在軍長、師長以身殉國之後,僅剩的幾個戰士們毅然決然拿起炮彈,跑向向前進攻的日軍,與敵人同歸於盡,最後這一軍團全軍覆沒。
三、抗日戰爭史上的最大恥辱:中條山防禦戰爭
當時,國民黨總司令蔣介石下達了死命令,在晉南地區一定要守住山西的屏障,這就是中條山,當時接到命令駐守中條山的國軍將領就是唐淮源。
關於中條山戰役,一些歷史專家給出了這樣的評價:“這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兩軍之間最為激烈的較量,此次戰役結束之後使得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失去了在華北地區的最後一塊地盤”。
而蔣介石之所以會下達這樣的命令,自然是明白中條山失守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同樣,日本方面也深刻明白中條山重要的戰略意義。
此次戰役雖然我方軍隊傷亡尤為慘重,但依舊未能改變中條山失守之後、華北地區淪陷的事實。
當時國民黨的最高統帥蔣介石把這場戰役成為抗日戰爭歷史上的最大恥辱,共產黨方面毛澤東同志也評價道,這次戰役的損失是我軍自上海戰役以來的最大損失。
到1941年5月,經過長達一年多的謀劃,日軍對當時駐守在中條山的國民黨軍隊發起了空前猛烈的進攻。
華北地區的日軍調集了大約10萬餘人,在傍晚的時候向中條山發起了第14次大規模的攻擊。
一如既往,在日軍大炮和空軍部隊的掩護之下,日軍大部隊空降到了守衛中條山的國軍部隊附近,著陸之後分多路展開了包圍的攻勢。
三、中國軍隊的軍魂是千千萬萬以身救國的戰士們守住的!
唐淮源軍長,是國民黨軍隊中一個割據的軍閥滇軍系中的名將,他出生於雲南省的一個小縣城,從小學習就十分刻苦努力,在學堂中積極接受了先進思想。
這促使著他在人生的前半時期參加了許多愛國救亡運動。從最開始作為軍閥聲討袁世凱,打壓反動派勢力,到在抗日戰爭中率領軍隊屢屢打勝仗,治軍有方。
唐淮源作為軍長,在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保家衛國的行動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在常年的作戰中,唐淮源形成了謹慎的習慣,服從命令,頑強抵抗,敵人不出擊我們絕不主動出擊,“謹小慎微”的性格也成為他慘烈結局的一個縮影。
即便如此,到生死的最後一刻,他還是保住了中國軍人的骨氣。
而寸性奇師長同唐淮源的性格明顯不同,寸性奇最敬佩的是“打仗歷來是主動出擊,不成功便成仁”的張自忠將軍,他也是敢於冒險,有勇氣的人。
寸性奇是雲南騰衝人,幼時就開始習武,立志報效國家。
20世紀初期,寸性奇加入了同盟會,此後長期追隨孫中山參與中國革命,在辛亥革命期間,寸性奇的出色表現贏得了孫中山的賞識。
1923年,孫中山親自授予寸性奇中山劍,以表彰對他的獎勵。
在中條山戰役中,對於那些一個又一個湧來的日軍,寸性奇不再等待。
雖然當兵的戰士們以執行命令為天職,然而在那樣的情況之下,稍有不慎就會自斷退路,再也沒有立足之地。
面對無限期湧現出來的日軍,唐淮源和寸性奇做出了同樣的決定。
他們不會坐以待斃,儘管自知以現在的兵力和裝備,無論如何都無法阻止日軍的進攻,更不要說有打贏勝仗的機會。
5月13日,雖然勝負已分,國民黨士兵們依舊在堅強地抵抗著。
寸性奇的雙腿被日軍炸沒了,他的部下想要儘快救他出去,但寸性奇已經奄奄一息:“我決心殉國,以保全國格人格。”
無論如何,看著在日軍的大炮之下一排有一排倒下的戰士們,他們決定必須得衝鋒,一次不行就兩次,總歸是要戰鬥到最後一刻的。
二人雖然性格迥異,卻在生死麵前做出了同樣的決定,作為一名中國軍人,對於他們來說在敵人手中失敗已經是奇恥大辱,更不要說最後連命都要交給敵人決斷,他們不會投降,死亡並不可怕,向敵人妥協才是最為可怕的事情。
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告訴世人,中國人始終有骨氣,中國軍人時刻銘記著軍魂,他們更是用自己“趾高氣昂”的自殺告訴敵人,“你可以打敗我,但你永遠都殺不了我,倒下了一個我,日後還會有千千萬萬個我站起來,抵抗你們,打到你們!”
這或許就是中國軍人的精神,中國軍人的軍魂,即便是在無路可走的時候,他們也能自己開創一條新路,迎來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