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世界在百年大變局的激盪中過去。2022年,大國持續角力,軍事對抗更為激烈,國際軍事安全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
新裝備的研發部署不斷打破力量平衡,太空競爭激烈加速新作戰域的形成,核武實戰化使得核威脅明顯增大,非對稱武器的擴大應用促使作戰方式改變,尤其是大國競爭使得影響世界軍事安全的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國家間對抗衝突或區域性戰爭的摩擦風險進一步加劇。
文 | 徐秉君
編輯 | 田碩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資訊,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新裝備加速研發部署,軍力平衡將被打破
武器裝備是軍事競爭重要的物質基礎,因此以美俄為代表的軍事大國及西方發達國家都在加緊新武器裝備的研發和部署,以爭得軍事裝備上的領先優勢。但隨著新一代裝備完成測試、列裝和部署,也就意味著現有的軍力平衡將被打破。
提升空中能力是重點。從裝備建設來看,美俄研發新一代空中裝備仍然是重頭戲。
根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最新發布的《美國空中力量》報告,美空中能力專案主要集中在採辦和開發兩個方面:
採辦專案:重點是F-35戰鬥機,該專案涉及多個軍種、多個國家。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計劃採辦2456架,是美國防部史上最大的採辦專案;KC-46加油機,計劃採辦179架,以替換當前KC-135加油機;B-21遠端打擊轟炸機,至少採辦100架,於20年代中後期完成作戰部署,取代上世紀80年代的B-1和B-2轟炸機;美海軍繼續採辦F/A-18E/F多用途戰鬥機及EA-18G電子戰機;美陸軍主要採辦UH-60直升機,用於運送物資和部隊。另據媒體報道,美空軍計劃申購12架F-15EX戰鬥機,實際批准17架。該型戰鬥機的單價超過1億美元。
開發專案:美軍主要的開發專案包括:空軍下一代空中優勢專案,旨在開發新一代戰鬥機的主要技術;海軍F/A-XX專案,旨在實現海軍對新一代飛機的技術需求;陸軍未來垂直起降專案,旨在開發新技術實現先進旋翼機系列。儘管B-21遠端打擊轟炸機專案還在研發測試中,但研發進度在加速推進,預計在今年年中實現首飛。
俄羅斯空中力量發展重點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完善現有的五代戰機。下一步俄羅斯將加緊研發雙座指揮型蘇-57戰鬥機,以控制最新型“獵人”S-70無人機進行空戰和對地打擊,進而形成體系作戰優勢。S-70是一款重型無人機,俄軍準備在2024年裝備部隊。
二是研發輕型五代戰機。俄羅斯在2021年7月20日首次公佈了蘇-75“致勝”(Checkmate)新的輕型單發隱身殲擊機全尺寸模型,該機起飛重量18噸,作戰半徑約150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2馬赫以上。今年將按計劃加緊推進研發。
三是按照俄國防部新透過的“信使”(PAK-DA)隱身戰略轟炸機最終研發方案,在今年將按計劃快速推進。根據該方案,PAK-DA外形設計將採用“飛翼”佈局,採用二維尾噴口,亞聲速飛行,航程有望增至1.5萬千米。俄國防部稱,PAK-DA戰略轟炸機將採取隱身技術製造,預計在2023年至2024年期間試飛。
海軍擴張力度加大。為了維護海上霸權,美國計劃建設一支更強大的海軍來對付中俄。從軍種建設來看,海軍依然是美國重點發展的軍種之一。在美國國會透過的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海軍在美國各軍種中得到的追加經費最多,有273億美元撥款用於打造各類艦船。其中海軍申請添置8艘軍艦,國會最終追加25億美元批准了13艘。
美國國會研究部門2021年12月11日釋出報告稱,美國海軍將獲得9800萬美元繼續研製新一代核潛艇,對其暫定名為SSN(X)。新型潛艇應該會在未來10年內出現。估計,第一艘SSN(X)潛艇將在2031年與“弗吉尼亞”級核潛艇一起被採購。此外,海軍計劃每年購買兩到三艘這樣的核潛艇,到2048年,估計會有66艘該型核潛艇,每艘核潛艇的價格為58億-62億美元。
美國海軍到2021年年底一共擁有306艘艦船,雖然與1987年峰值時的594艘相差甚遠,但國會急於為海軍劃撥更多的資金,目標是到2035年打造一支由355艘艦船組成的現代化艦隊。
在“新面貌”改革和對抗西方軍事打壓等內外部因素驅動下,俄羅斯海軍呈強勁重振的勢頭。隨著俄美關係趨於惡化,俄羅斯與北約軍事對峙加劇,尤其是近來美國及北約借烏克蘭危機逼近俄領海區域進行極限施壓,使俄在大西洋方向的海上威脅顯著增加。為改變現狀,俄必須加速發展海軍裝備以及對現役艦艇進行現代化改造。
當地時間2021年12月21日,俄羅斯舉行了“奧列格大公”號和“新西伯利亞”號兩艘核潛艇的接收儀式。俄總統普京出席該儀式並講話。
一方面加速新艦艇測試列裝。據媒體披露,可搭載“鋯石”高超聲速導彈的885M型亞森-M級多用途核潛艇“喀山”號於2021年5月7日正式服役,同級核潛艇“新西伯利亞”號也於7月1日試航;可在水下發射“布拉瓦”洲際彈道導彈的955A型北風之神-A級戰略核潛艇“奧列格大公”號於2021年5月31日試航;搭載“口徑”-PL潛射巡航導彈的華沙女人級柴電潛艇“馬加丹”號於2021年6月底試航;可搭載6艘“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的“別爾哥羅德”號戰略核潛艇於2021年6月25日試航。
另一方面,加緊建造新航母和戰略核潛艇,以及對現役艦艇將進行現代化改造。根據俄羅斯《2018~2027年國家武器綱要》和俄軍方近期披露,俄海軍潛艇部隊在《綱要》框架下將補充5艘“北風之神”-A改進型戰略核潛艇;在已啟動調研和籌備工作的《2024~2033年國家武器綱要》框架內新建3艘航母,並推進“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的列裝;排水量達2.5萬噸的23900型通用登陸艦將於2023年前下水;20386型隱身輕型護衛艦將於今年交付。此外,俄軍還將對現役艦艇進行現代化改造。目前已有30餘艘艦艇即將完成現代化改造。
普京表示,未來兩年,俄海軍將提高新型艦艇效能,確保新型艦載武器如期使用。“海軍換裝將成為一項戰略性工作。”俄軍將在新艦研製和建造過程中不斷引進新技術。
俄羅斯海軍2021年12月21日舉行儀式接收“奧列格大公”號和“新西伯利亞”號兩艘核潛艇。這兩艘新型核潛艇將列裝俄太平洋艦隊。俄總統普京在儀式上說,新列裝的這兩艘潛艇擁有強大的打擊能力。“奧列格大公”號潛艇配備有“布拉瓦”彈道導彈,而多用途潛艇“新西伯利亞號”則裝載有“口徑”和“縞瑪瑙”巡航導彈,不僅可以有效開展海上作戰,還可以對地面目標進行精準打擊。普京認為,這兩艘潛艇列裝俄羅斯太平洋艦隊之後,將大幅度提升該艦隊的戰鬥潛力。他希望這兩艘潛艇可以保衛俄羅斯的安全,捍衛俄羅斯海上利益。分析認為,俄軍的這些大動作反映了俄海軍正在加速強勢迴歸。
2 太空競爭激烈加速新作戰域形成
太空軍事化程序明顯加快。美國國防部依據新版《太空國防戰略》,明確提出未來10年加速備戰太空。該戰略提出了“保持戰略優勢”“整合作戰能力”“確保太空穩定”三大目標,以及為實現目標需要做到的“打造太空全面軍事優勢”“將太空納入國家聯合作戰”“改變戰略環境,與盟友、夥伴、行業及美國其他政府部門和機構合作”四項行動方針。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自組建太空軍後,太空軍事化的步伐不斷加快,相關動作一環緊扣一環。2020年11月10日,美太空軍釋出《太空作戰規劃指南》(CPG),為未來十年太空軍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隨後,美太空軍成立了“第九太空三角洲部隊”,專門負責在太空實施監控,甚至必要時發動太空攻擊。美軍還將位於佛羅里達州的兩處基地更名為“航天基地”,成為其首批基地。白宮在美太空軍成立一週年之際將其正式命名為“守護者”。
拜登上臺後,美太空軍建設繼續實戰化推進。首任美國太空司令部司令約翰·雷蒙德上將稱,在實現成為世界首支“完全數字化部隊”願景方面取得了進展,該計劃分為建立數字總部、建立數字熟練度、實現數字工程三個部分。
2021年12月17日,太空部隊官員在五角大樓舉行儀式,慶祝該軍種成立兩週年。從左至右為艾登丹尼斯,代表最年輕的太空部隊成員,太空行動負責人約翰·雷蒙德將軍,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以及高階入伍領導人羅傑·託伯曼軍士長。來源:美國太空部隊
2021年8月24日,現任美國太空司令部司令詹姆斯·迪金森在美國空間基金會第36屆外空研討會上發表講話表示,美太空司令部已具備初步作戰能力,建設成熟且具有戰略效應,未來幾年內將具備完全作戰能力,不久還將重點圍繞外空戰開展軍事演習。這表明美太空軍正在加快太空實戰能力的成形。
2021年12月17日,美太空部隊官員在五角大樓舉行儀式,慶祝美太空軍成立兩週年。美國空軍副部長吉娜·奧爾蒂斯·瓊斯在儀式上說,太空部隊的首要任務是“瞭解我們需要做些什麼來保護我們的衛星和支援所有其他服務。”她指出,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希望看到太空部隊儘可能“把太空做好”。“為了保持我們的優勢,我們必須比競爭對手走得更快。”這意味著太空軍備競賽將繼續升級。
在美國進軍太空戰略的“示範”影響下,全球太空軍事化呈加速發展趨勢。據媒體報道,法國於2019年7月宣佈批准在法國空軍內部成立太空司令部,同年制定了“國防太空戰略”,2020年秋,法國空軍改名為“法國航空與太空軍”。同年,日本自衛隊成立了首支宇宙作戰隊,主要任務是監視隕石、人造衛星、太空垃圾等,其後續任務範圍還將擴大。英國於2021年4月初也建立了太空軍司令部,並從陸海空三軍和民間招募人員。德國國防部在2021年7月宣佈成立太空司令部,主要任務是保護為軍隊提供關鍵通訊服務和偵察資料的衛星免受外部干擾,並在戰時破壞敵方衛星。北約也於2019年7月透過新太空政策,著手構建太空防禦體系。
目前美國在太空領域仍獨佔鰲頭,無論從發射能力還是從在軌衛星數量看,都保持世界第一。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統計,截止到2020年7月31日,全球在軌衛星總數為2787顆,為70多個國際行為體所擁有,其中美國1425顆、中國382顆、俄羅斯172顆。
據媒體報道,美國《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中為國防部太空計劃的撥款為159.457億美元,用於太空系統和技術採購與研發,比總統申請額高出6.457億美元,比2021年多出18.6%。國會透過該法案發出了一個明確的資訊,即“全力支援太空”。
儘管如此,美國卻大力渲染炒作中俄“威脅”,以在國會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援。另一方面,鑑於在太空領域推進軍事化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美國便藉機炒作太空“威脅”,以推進太空結盟,將更多盟友強行拉入太空博弈戰場。在美國看來,太空領域已被列為新的作戰域,其他大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必然會給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挑戰和威脅”,因此美國繼續堅持以冷戰思維打壓遏制中俄,以維護美國的太空霸權。
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霸凌行徑,俄羅斯採取強硬方式予以反制。2021年11月15日,俄羅斯國防部進行了一次太空試驗,從地面發射一枚反衛星導彈,擊毀了一顆廢棄的衛星。這一試驗測試引起西方國家的強烈反應,美國太空司令部指責,俄羅斯擊碎這顆衛星,造成大量“可追蹤的軌道碎片”,在未來數年內都將威脅到人類外太空活動的安全。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直接稱俄羅斯這個舉動“魯莽而不負責任”,說“目前為止,試驗產生了1500多塊可跟蹤的軌道碎片和數十萬塊更小的軌道碎片,這些碎片目前威脅到所有國家的利益”。
然而,BBC的報道則說,俄羅斯也不是第一個用導彈擊毀廢棄衛星的國家,美國、印度也都有類似舉措。顯然美國又是在堅持“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雙重標準。
對此,俄國防部16日發表宣告說,俄羅斯15日進行的太空試驗不會對在軌空間站、航天器和太空活動構成威脅。該宣告說,美國確切地知道,按照試驗時間和軌道引數,所產生的碎片未曾也不會對在軌空間站、航天器和空間活動構成威脅。“今日俄羅斯”網站的一篇報道稱,俄羅斯國防部聲稱這次試驗是為了加強俄羅斯的防衛能力,特別是應對“出現在太空的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產生危害的情況”。俄羅斯國防部長則表示,這次試驗很成功,打擊很精確。該報道回應說,拉夫羅夫早就指出,美國、法國和整個北約,正計劃把武器部署到外太空,此時卻來指責俄羅斯。
在美國強力推動太空軍事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推動太空作戰能力建設的需求日益高漲,從而導致全球太空軍備競賽愈演愈烈。
3 核武實戰化與非對稱武器制衡將是主要對抗方式
在大國戰略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核力量競賽持續升溫,尤其是核武實戰化趨勢日趨逼近,將給全球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釋出的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年初,全球核彈頭數量總體減少,但部署於作戰部隊的核彈頭數量有所增加。該報告稱,2021年年初,全球核彈頭數量約為13080枚,較2020年的13400枚有所減少。其中,俄羅斯和美國分別擁有6255枚和5550枚,兩國總和約佔全球總數的90%。儘管總數減少,但部署於作戰部隊的核彈頭從2020年的3720枚增加至3825枚,其中約2000枚處於全面作戰準備狀態。
實際上美國在特朗普政府時期就調整了核戰略,並加緊核武實戰化的推進。拜登上臺後則繼續推進壓倒性的核現代化計劃。因此,“核武實戰論”在美國甚囂塵上,尤其是對W76-2和B61-12等低當量新型戰術核武器的大力發展,目的是將戰略核武器變成戰術核武器,並加速美國核力量的更新換代,使其更方便用於實戰。這一重大改變無疑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門檻,並大幅增加核戰爭發生的風險。
另據外媒報道,根據美國防部的說法,核彈頭的主要用途有3類:一是消耗58%至74%的核彈頭數量,摧毀對手核武器投放能力和軍事指揮中心;二是消耗11%的核彈頭,摧毀對手約70%的城市和工業基地;三是摧毀對手除城市外的其他軍事力量資源。
從近期美國在核武方面的舉動來看,美軍正在為核武實戰化做準備。美媒甚至公佈了美國防部前分析師丹尼爾·埃爾斯伯格的言論,他在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如果遭到導彈攻擊,美軍將動用核武器進行反擊,並對敵進行深入打擊。報道稱,美國為保證在衝突發生時,快速讓敵失去還手能力,甚至將平民列入核打擊目標。
最新改進型為B61-12,與此前型號相比,該型炸彈去掉了降落傘,採用能增加精度的慣性制導系統,最大當量為5萬噸。因此體型更小,移動性更好。
然而,美國的核霸權必然會受到其他力量的反制。為應對美國及西方日漸逼近的核威脅,俄羅斯迫不得已採取強硬政策與美國進行核對抗。
一方面俄加大投入對戰略核武器進行現代化改造升級,經過10多年的努力,俄羅斯戰略核武器現代化列裝率從37%增至86%。俄羅斯總統普京為此強調,“儘管軍事威脅不斷變化,但三位一體核力量仍是俄羅斯最重要的安全保證。”
另一方面,俄集中力量發展非對稱高新武器,以爭奪戰略博弈優勢。特別是在美國退出美俄《反導條約》《中導條約》《開放天空條約》等一系列軍控條約,頻頻挑戰俄羅斯安全利益的背景下,俄羅斯根據自身的條件,優先發展非對稱高新武器,以應對新的安全挑戰。據俄媒體報道,俄羅斯總統普京近日宣佈2033年前俄羅斯國家武器裝備發展優先事項,具體包括:
①開發先進技術,研製新型高超聲速武器系統、高功率鐳射武器與機器人系統,進一步加強俄羅斯國家安全;
②加強人工智慧應用,積極運用於指揮控制系統、通訊與資料傳輸系統、高精度導彈系統以及機器人、無人機與深海潛航器控制系統,在提高武器效能方面實現質的突破;
③加速高科技、創新武器的研製與批次生產。
不過,美國在發展高新武器方面豈會甘於落後?美國《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也將新興技術列為優先事項。據美媒報道,該法案重點關注人工智慧、量子資訊科學、5G等國防新興技術領域。具體包括:
①人工智慧。要求國防部全面審查人工智慧投資,為人工智慧融入國防部行政職能建立更清晰的路徑;建立與人工智慧軟體、技術相關的國防部資料庫,開發增強的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能力等。
②量子資訊科學。成立量子資訊科學經濟與安全影響委員會,負責評估量子資訊系統投資、技術出口的經濟或安全影響等主題並提出建議;要求美國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DARPA)啟動專案,以“識別出軍民兩用量子技術相對於競爭技術具有明顯優勢的國防應用”,並加快該能力的發展與部署等。
③5G。要求開展部署電信基礎設施的試點計劃,促進國防部軍事設施對5G服務的使用。
④數字化。要求國防部長制定數字健康戰略,將新興技術(3D列印、虛擬現實、可穿戴裝置、大資料與預測分析等)納入軍事衛生系統的臨床護理;增加武器系統(特別是針對電子戰和輻射等非動能威脅)的生存能力與殺傷力測試,並開發應對這些威脅的數字技術等。
由此可見,在美俄戰略博弈的驅使下,全球核武器的發展部署態勢正向實戰化危險逼近,以人工智慧、量子技術、5G、數字化等為代表的新興高新技術正加速向軍事領域應用轉化,隨著以高超聲速武器、鐳射武器、人工智慧系統、量子資訊科學等為代表的新興裝備和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預示著非對稱武器將成為一種新的制衡和對抗方式,也將使作戰方式發生重大改變。與此同時,給人類的明天帶來的並不是安全,而是一個更加危險的世界。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機械工業出版社為庫叔提供25本《量子經濟》贈予熱心讀者。本書為我們引入一種新的思考維度,就像量子物理學中所有(亞原子的)物質同時又是能量一樣,在量子經濟下,一度被人們看作對立事物的物質滿足和心靈發展、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等議題的雙方,將成為能夠共存並相互促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