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言是智慧,閉嘴是修養。
正如《論語·衛靈公篇》所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現實中,多是如此。
因一句失誤之言沒有及時說開,產生了誤解,便有了心結,久而久之漸行漸遠;
因一句失德之言沒有表達準確,從而反目成仇,親密變得疏遠,久而久之老死不相往來。
什麼話可以說,什麼話不能說,什麼時候說不合時宜,什麼時候說恰到好處,也是一門學問。
01
為人少說閒話
無論生活還是職場中, 常有閒言碎 語, 不安好心的人 ,總是喜歡 在人背後亂嚼舌 根說閒 話,道 聽途說,論人是非。
常言道:說人閒話者,必是是非人。
武則天在位的時候,有段時間禁止宰殺牛羊。
有個官員叫張德,家裡添了兒子,這是喜事,因此宴請賓客,殺了幾隻羊來招待客人,其中有個客人叫杜肅懷也來參加宴會。
這人很不地道,吃了羊肉之後,跑到武則天那說閒話,說張德違背聖令。
次日,武則天私下問張德:聽說你添了兒子,這是喜事,需要宴請賓客,但是為什麼要殺羊吃肉待客呢?
張德知道有人出賣了自己,嚇得連忙跪下磕頭認罪。
沒想到的是,武則天說,雖然你違背了禁令,但念你初犯,家有喜事也算情有可原,只是以後你請客,可要注意選擇客人。
一身冷汗的張德感恩戴德。
而杜肅懷則被朝野上下唾棄。
正如《論語·學而》告誡那樣:“巧言令色,鮮矣仁!”
杜肅懷這樣的人並非罕見,現實生活中並不少,因此與人交往時,要擦亮眼睛,遠離這種背後愛說閒話的人。
我們也不要變成杜肅懷這樣的人,為人少說他人閒話,不要道聽途說,不告刁狀,是做人最基本的底線。
李信君 攝
02
為人少說惡話
《論語·陽貨》:“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說的是一個人如果過了四十還被人厭惡,這輩子就算完了。
清代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當中說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侍奉他多年的小妾,出身卑微,但是相貌清秀可人,為人也機靈聰慧,很受人喜歡。
只是這個小妾有個祖母,沒什麼文化,為人粗魯,而且尖酸刻薄,很會罵人,常常與左鄰右舍因為一點小事吵架。
孫女嫁了大官,祖母也“久戰沙場”,從沒有敗過。
每次吵贏後,都像打了勝仗的公雞一樣耀武揚威,昂首挺胸,以至於家鄉人人厭惡卻不敢言。
孫女也多次勸導,可是老人聽不進去。
忽然有一天,她在沒有任何徵兆情況下,口舌生瘡,一下子爛到喉嚨處,痛得無法說話,更不能飲食,整日整夜無法入眠。郎中也沒有任何辦法,沒幾天,便死去了。
古話說:“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古代士大夫的生死,往往都在口中,之所以引來殺身之禍,往往是口不擇言,惡語傷人。
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皆繫於口。
口有善言,則常結善人,得善緣,口出惡話,則常交惡於人。
為人處世時不要不顧及他人心理,惡話不斷攻擊,這樣折損的是自己的福氣。
因口舌之辯與人發生爭執,導致情緒失控,做出後悔莫及的事,更是得不償失。
張雪江 攝
03
為人少說怨話
《論語·憲問》有言:“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曾國藩早年勸解其六弟,也說過類似的話:
“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
這句話直到現在,仍不失為經典。
曾國藩的六弟曾國華自幼聰慧,小點子很多,是曾國藩幾個弟弟裡邊天賦最好,最有才華的一個。
但是為人心高氣傲,脾氣也有些暴躁,沉不住氣。
曾國華一向以文章自傲,曾國藩也對曾國華的文章也讚不絕口,十分佩服,只是造化弄人。
科舉考試上,曾國華連連失利,如哥哥一般進入官場當官的夢破碎,於是隱居蟄伏鄉下,過得很不如意。
他時常把鬱郁不得志的一腔怒火撒到妻子身上,抱怨妻子太柔弱,不敢嚴厲督促自己誦讀四書五經,勤練八股文,以至於多次落榜。
胡敦煌攝
落榜了不吸取教訓,還抱怨妻子,還想納妾,這事兒傳到曾國藩耳朵裡,惹惱了曾國藩。
於是曾國藩便寫信痛罵曾國華,一針見血地指出其缺點:“牢騷太多,性情太懶。”
然後列舉他的斑斑劣跡:“前在京華,不好看書,又不作文………近聞還家以後,亦復牢騷如常,或數月不搦管為文。”
“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這句名言就是源於此。
人生在世,偶有抱怨之心這無可厚非。
但若只是一味抱怨,不做任何改變,也是於事無補。
停止抱怨,人生便有了轉折。
圖片來源:Sipaphoto
《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少言是一種智慧,閉嘴是一種修養。
人生應當少說多做,知行合一。
古聖先賢早都給出了我們答案,那就是少言慎言。
背後不說人閒話,當面不說人惡話,平時不說怨話,最後願你能守正持心,慎言多聽。
如《論語·季氏篇》勸誡:“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無論說話還是交友,皆如此。
願我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未來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