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盆臟器切除術”是什麼?
名字大家雖陌生,但多年來
卻是盆腔晚期癌腫侵犯多器官患者的“福音”
近日,我院結直腸外科三區/放射性腸病專科、泌尿外科進行的多學科協作,進行“腹腔鏡下全盆腔臟器切除手術”,堪稱衝頂珠穆朗瑪峰!
手術歷時9.6個小時,出血僅150毫升,成功切除了一位年輕的宮頸癌治療後復發合併嚴重放射性直腸-膀胱-陰道瘻患者的“責任病灶”,實現術前精準評測、術中出血量少、術後恢復快速,給患者迎來新生。
盆腔放射性損傷領域
基於微創理念的全盆臟器切除
堪稱衝頂珠穆朗瑪峰!
據結直腸外科三區/放射性腸病專科馬騰輝醫生介紹,該手術可實現嚴重放射性損傷及腫瘤復發病灶的“根治性切除”,對已被病情影響的所有及相關的鄰近組織進行微創切除,並且,還可以同時滿足患者日常排洩的生活需要,在下腹壁做尿、糞排洩雙造口,可以極大程度緩解病情帶來的不適感。
這種高效的治療方案未被國內外攻克並普及是因為手術難度極高、時間很長、創傷較大。
據文獻顯示:全盆臟器切除平均手術時長逾10小時,術中出血量動輒超過1000 ml,術後併發症發生率可高達32%~84%,術後30天病死率可高達8.7%,為腹部外科、盆腔外科手術難度之最,此次我院在嚴重放射性盆腔損傷領域所採取的的腔鏡下全盆臟器切除更是全盆切除手術中的難度之最。
所謂“迎難而上”,才能實現“所向披靡”
馬騰輝指出,在盆腔放射性損傷領域,既往不少外科醫生顧及高劑量放療後的盆腔慢性纖維化甚至“冰凍骨盆”等問題,對盆腔“責任病灶”(直腸瘻、膀胱瘻或癌腫)切除往往望而卻步,提倡行單純造口轉流手術等姑息性治療手段,無法實現病情的高效緩解。
另外,盆腔放射性損傷導致的最嚴重晚期併發症——放射性直腸膀胱陰道瘻行全盆腔臟器切除手術者,國內外更是鮮有治療經驗報道。
作為國內較早關注盆腔放射性損傷治療的中心,截至今日,我院結直腸外科三區/放射性腸病專科聯合泌尿外科已成功開展該類手術9例,並取得良好的療效,不僅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同時重新整理相關醫學領域的“經驗盲區”。
病情反覆備受煎熬,患者苦尋“高效”治療
這一次接受“最難外科手術”的患者是來自福建的陶女士。1年前,45歲的她不幸診斷為“宮頸癌”,她前期進行了常規的放化療和免疫治療,本以為痛苦就此終結。
然而,近2個月,她開始反覆出現陰道排糞尿並伴肛門疼痛導致無法坐立與行走,這嚴重的影響了正常生活。
陶女士用“睜開眼第一秒都是疼痛,閉上眼每一秒都是噩夢”來形容這般痛不欲生的煎熬和精神折磨。
輾轉於國內多家醫院診治後,陶女士檢查出“直腸-膀胱-陰道瘻伴婦科腫瘤區域性復發”,隨著病情的加劇,各種藥物止痛無效。
據瞭解,此類疾病的治療較為棘手,患者通常伴有頑固性漏尿漏糞、嚴重的感染及疼痛,止痛藥緩解有限,長期的心理負擔會導致精神抑鬱。排便困難導致畏懼進食,繼而出現營養不良、惡病質,形成惡性迴圈。患者身心俱疲,苦不堪言。
基於目前國內專業化診治放射性損傷的醫院較少且該類手術難度極大,國內外多數醫生均束手無策。陶女士經多番諮詢後,慕名前來我院放射性腸病專科就診。
▲術前的MRI片顯示:直腸與子宮、陰道融合,呈巨大空腔並與膀胱相通
優勢學科強強聯手,高效治療提供新希望
基於陶女士病情的特殊性,我院專家會診後一致認為:多輪藥物治療均收效甚微,如果“責任病灶”不切除,只能是姑息治療儘量延長生存。
“我希望這次治療可以徹底緩解我的疼痛”陶女士向結直腸外科三區王輝主任、馬騰輝團隊提出了自己的治療訴求。
專業評估後,團隊建議進行手術切除,這也是獲得長期存活的唯一希望。
經過多學科評估以及多模式預康復管理的術前準備後,12月底,我院結直腸外科三區/放射性腸病專科的王輝、馬騰輝團隊與泌尿外科的邱劍光、王德娟團隊強強聯合,進行了“腹腔鏡下全盆腔臟器切除手術”,歷時9.6個小時,出血僅150毫升,完整切除了病變直腸、乙狀結腸、膀胱、子宮、宮頸、陰道及受累的小腸、闌尾,並完成迴腸代膀胱,降結腸經肛管拖出吻合(PE-Bacon手術)及預防性橫結腸造口。
為患者在根治腫瘤、切除放射性損傷責任病灶的同時,也為今後恢復經肛門排便爭取了的機會。
左右滑動檢視
◁ ▷
▲手術標本圖片
手術持續時間雖久,但由於使用了“腹腔鏡技術”,創口小,術中出血量非常少。
“責任病灶”切除後,陶女士術後的疼痛症狀明顯緩解,並且可以很快下床活動並恢復進食,疼痛評分(NRS)也由術前的9~10分下降至術後1分。
▲多學科協作聯合手術
術後第9天順利完成“肛門成形術”,更好的緩解了肛門不適症狀,為今後經肛排便爭取了機會。
經過術後16天的精心治療,陶女士順利出院。
“手術後,疼痛好多了,生活質量極大的提升了”她開心地說。
目前已基本上可以正常飲食,心理負擔大大降低,之前陰道漏尿漏糞的症狀也沒有了,也不需要依賴止痛藥物,腹壁尿、糞雙造口排洩功能也正常,病情大有好轉。
期待半年後,陶女士返院複查,若評估恢復良好,將有機會實施關瘻手術並恢復經肛門排便功能。
多年來,在結直腸肛門外科三區、放射性腸病專科已故學科帶頭人、國家道德模範提名獎王磊教授的帶領下和傳承中,科室積累了國內最豐富的放射性腸損傷診治經驗。科室先後牽頭制定了首部《中國放射性放射性直腸炎診治專家共識(2018版)》及《中國放射性直腸損傷多學科診治專家共識(2021版)》,並於2021年11月牽頭全國多中心多學科專家成立了“中國放射性腸損傷研究協作組”。
持續致力於臨床及醫學前沿理論,為患者帶來更安全、更精準、更高效的治療方案。
祝福陶女士~
本文指導專家
結直腸肛門外科三區 王輝 主任醫師
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三區科主任、生物醫學創新研究院再生醫學與生物材料研究室主任,廣東省生物醫用材料轉化與評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
學術成果:主要圍繞消化道腫瘤性疾病的基礎與臨床開展一系列研究,從臨床問題出發,透過醫工交叉途徑,進行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與轉化。主持省市科技課題專案10餘項,在Advanced Science、Annals of Surgery、Engineering等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40餘篇,已授權專利近20項。
出診時間:週一上午、週三上午
結直腸肛門外科三區 馬騰輝 主治醫師
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肛門外科辦公室副主任,放射性腸病專科副主任。
為中國放射性腸損傷診治專家組成員、《中國放射性直腸炎診治專家共識(2018版)》、《中國放射性直腸損傷多學科診治專家共識(2021版)》組織者與第一執筆人。
師從我國著名放射性腸病診治先驅者王磊教授,長期從事結直腸癌及放射性腸損傷臨床與科學研究工作。自2008年起收治全國各地複雜放射性腸損傷患者1000餘例,2000餘人次。創新性開展“直腸癌新輔助放療後近側擴大切除-天河術”、“放射性直腸損傷晚期併發症改良Parks術”、“放射性直腸損傷晚期併發症PE-Bacon術”等技術。發表放射性腸損傷相關文章30餘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20餘篇,發表於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Cancer Med、中華胃腸外科雜誌等國內外知名雜誌。參與的“結直腸癌防治關鍵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研究獲得2018年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學術任職:
中國放射性腸損傷研究協作組執行組長
中國放射性腸損傷診治專家組成員
中華消化外科菁英薈結直腸外科學組委員
廣東省醫師協會胃腸外科醫師分會秘書
廣東省醫師協會胃腸外科醫師分會青年專業組副組長
廣東省醫師協會胃腸外科醫師分會腹膜腫瘤專業組成員
廣東省保健協會腸道保健分會常委
廣東省轉化醫學學會腫瘤分會委員
廣東省醫學教育協會普通外科專委會委員
廣東省醫師協會結直腸外科醫師分會器官功能保護專業組成員
出診時間:
中山六院放射性腸病專科門診:週一下午
週三上午(雅和vip門診)
泌尿外科 邱劍光 主任醫師
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曾獲第25期笹川醫學獎學金資助赴日本研修,中山六院外科副主任,泌尿外科主任(兼)。
學術任職:中華泌尿外科學會青年委員,廣東省泌尿外科學會微創外科學組成員,廣東省微創外科學會委員,廣東省泌尿外科中西結合學會常委。
學術專長:從業以來一直專注於泌尿外科臨床和手術學研究。足跡遍佈國內各大城市及地市級醫院,傳播及推廣其原創泌尿外科技術,國內知名青年泌尿外科微創手術專家。
原創研究包括:
1、腹腔鏡筋膜層面解剖學與層面外科手術學的提出、研究和發展;
2、側臥斜仰截石位下CT預定位、B超修正定位的經皮腎鏡術研究;
3、側臥斜仰截石位單一體位下多鏡聯合治療全程泌尿系疾病的研究;
4、無管化Y形迴腸新膀胱研究;
5、膀胱尿道吻合的幾何外科技術;
6、系統微創的提出、研究和實踐;
7、泌尿外科臨床診治和隨訪工作的程式化、規範化研究;
8、腹腔鏡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的培訓與推廣。
出診時間:週二上午,週三上午(特需門診)
小兒外科、泌尿外科 王德娟 主任醫師
泌尿外科副主任,小兒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小兒外科碩士、泌尿外科博士畢業,第七、八屆廣東醫學會小兒外科分會委員。從事外科臨床二十餘年,熟練掌握泌尿外科各級手術。對治療小兒泌尿生殖系統各種先天畸形、腫瘤、創傷有一定經驗。曾在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費城兒童醫院泌尿外科學習。
出診時間:
週二下午 泌尿外科
週四下午 小兒外科
感謝結直腸肛門外科三區周佐霖醫生對本文的支援
責任編輯:張源泉
初審:戴希安
稽核:簡文楊
審定釋出:朱昌平
內容來源:中山六院
圖/圖蝸創意、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