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寒假到了,想好帶孩子去哪裡玩了嗎?來這些展覽裡進行一場古文化的穿越之旅吧!這裡有對古代美食的介紹,有民間年畫的回憶,還有時令文化的清晰梳理,讓我們一起走進來,近距離的享受文化的盛宴吧!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內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正在展出。該展覽按歷史時期分為“先秦服飾”“秦漢魏晉南北朝服飾”“隋唐五代服飾”“宋遼金西夏元服飾”“明代服飾”“清代服飾”六個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配以40餘件(套)輔助展品、約170幅圖片和多媒體設施。
中國服飾的源頭可以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那時的先民已開始穿衣佩飾,服飾的觀念已經出現。
到了商周時期,開始系統化地用服飾來標誌穿衣人的等級和地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不僅出現了上下身相互連屬的深衣,還引進了胡服騎射。
秦漢時期確立了一整套服飾制度,還形成了冠制,用“帽子”作為身份、品階以至官職的象徵。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經歷了文化的融合,南朝的衣冠禮儀制度持續影響著北方的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服飾中的合理成分也被漢族服飾逐漸吸收。
隋代恢復了漢魏冠冕儀制。唐代經濟發達、紡織技術進步、對外交往頻繁,服飾有了新的特點:當時的長安等城市有大量外國人居住,帶來了胡服,胡服的部分特點被唐人吸收,豐富了唐代服飾的款式、色彩和圖案。
宋代受“程朱理學”影響,服飾風格崇尚簡樸、內斂。與此同時,和兩宋並存的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在社會、經濟、文化上都與中原漢民族之間產生了交融,漢服胡化和胡服漢化是民族交融在服飾上最明顯的體現。元代服飾則更多地保留了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特色,並受到漢民族的影響而建立了冠服制度。
明初恢復漢唐傳統,承襲唐宋的幞頭、圓領袍衫、玉帶,奠定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風貌,並制定了明確細緻的服裝儀制,以補子、紋樣、佩綬、服色、牙牌等來區分官員品級。由於明代政府重視農業,推廣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著也得到了改善。
清朝推行剃髮易服,按滿族習俗統一男子服飾,廢除漢族傳統冕冠制度。統治者在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均具有明顯的滿民族文化特徵,在服飾上表現尤為明顯,還將漢民族服飾中所包含的禮制思想,以吉祥紋樣、色彩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獨特的清代服飾文化。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展覽製作了15尊不同時代的服飾復原人像,展出了直接表現古代服飾形制的實物,還繪製了大量線圖輔助說明,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立體版的中國古代服飾簡史。
展覽時間:正在展出中
展覽地點:國家博物館北18展廳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
近日,“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在國家博物館北11展廳對公眾開放。人們經常說“民以食為天”,本次展覽的200餘件(套)展品緊貼百姓,是一個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展覽。
本次展覽分為“食自八方”“茶韻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變”“禮始飲食”五個單元,展出精選文物200餘件(套),從食材、器具、技藝、禮儀等不同角度出發,全面呈現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歷史變遷,真實刻畫古代勞動人民充滿煙火氣息的日常生活,深刻表達中華民族對豐衣足食美好生活的憧憬。其文物數量與承載的資訊量較大,既有稻米、點心等食品實物,又有餐具盒、注子等飲食器具,也有揭示烹飪加工技藝的染器、火鍋等,還有反映飲食禮儀的青銅禮器、餐具以及記錄飲食文化的古籍文獻。
本次展覽設定有多個互動專案,透過好看的、好玩的、能體驗的、能動手感知的內容與展覽形式,拉近博物館與大眾的距離,引導觀眾感知中華民族貫通古今的生活趣味。
展覽時間:展出中
展覽地點:國家博物館北11展廳
中國古代書畫
“中國古代書畫”是國家博物館立足館藏推出的又一專題展覽。以時間為主線,遴選宋元名家的稀世之作和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52件,較為全面地展示出宋元以降中國古代書畫的發展脈絡。
此次展覽共分為宋元時期的繪畫與書法、明代的繪畫與書法和清代的繪畫與書法三個單元。
第一部分為宋元時期的繪畫與書法,共展出作品6件。中國書畫的卷軸墨跡始於魏晉時期,由於年代久遠,宋代以前的名家作品流傳甚少。
第二部分為明代的繪畫與書法,共展出作品16件。明代是中國書畫藝術發展的重要階段,因循宋元傳統而持續演變,流派紛繁,各成體系。
第三部分為清代的繪畫與書法,共展出作品30件。清代是中國書畫藝術集古今大成的時代,名家之眾、流派之叢、技法之新遠超前代。
展覽中還展出了一批造型獨特、製作精巧的文房用具,不僅顯示了文房用具與書畫創作的密切關聯,而且豐富了展覽文物種類。同時,展覽將透過定期展品輪換、改陳設計等方式,推動館藏文物不斷走出庫房、走上展線,讓文物活起來,提升觀展體驗。
展覽時間:展出中
地點:國家博物館南12展廳
中國古代錢幣展
中國古代錢幣歷史悠久,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浸潤下逐漸演進出系統完整、內容豐富、脈絡清晰、內涵博大、個性鮮明的中國古代錢幣文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錢幣史上獨樹一幟,同時對周邊國家及地區貨幣使用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反映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燦爛輝煌的重要代表性物證。
值此辛丑新春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推出中國古代錢幣專題展覽,就是要透過錢幣這一載體,系統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彰顯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
中國古代錢幣展從二十餘萬枚館藏錢幣中精選出一千八百餘件珍品,輔以其他類別文物二百餘件,分“泉林漫步”與“圜宇方圓”兩部分進行展示。展覽的錢幣從原始海貝到早期的刀布幣和圜錢,再到持續兩千年之久的方孔圓錢,直至清末的機制銅、銀元,脈絡傳承明晰,品類繁盛;既有形態各異的金屬鑄幣,也有元代以來各色紙幣;既有流通貨幣,也有反映中國古代民俗文化的鎮庫錢、宮錢、供養錢、生肖錢、厭勝錢、遊戲錢等;既有反映中國古代高超書法藝術的代表錢幣,也有反映古代造幣工藝發展水平的各種錢範、母錢和鈔版。
與此同時,展覽還推出一些與歷代經濟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配套文物,力求全方位立體化呈現中國古代錢幣的歷史演進,同時折射其所承載的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藝術、科技等方面的豐富內涵。
展期:展出中
地點:國家博物館南11展廳
唐山皮影展
日前,由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和唐山博物館共同主辦的“唐山皮影展”在北京魯迅博物館正在展出。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皮影,如陝西、山西、甘肅、雲南、浙江、廣東、湖南、內蒙等地,唐山皮影是其中影響較大的一支。唐山皮影也稱為“樂亭影”、“灤州影”、“驢皮影”等,與評劇、樂亭大鼓並稱為“冀東三枝花”。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山皮影以“驢皮”做材質,經處理後的驢皮具有淨亮透明、柔韌性高的特點。“驢皮影”的製作有一套嚴謹的流程,主要分刮皮、漿皮、選皮、描樣、雕刻、上色、上油、組裝八大步驟。每一道工序都密切相關,其中以漿皮和雕刻最為關鍵。
本次展覽精選唐山博物館藏120餘件清代末期至民國初期的唐山皮影,另有5套影卷和28個實物唱盤。在欣賞這些藝術品的同時,觀眾可以瞭解唐山皮影是如何製作和操縱表演的,感受交融在皮影方寸之間的俗與雅、醜與美、古與今。
展覽時間:持續至2022年2月20日
展覽地點:北京魯迅博物館
“四時風物歲華中”之“日下春和”—北京歲時節令文化系列展
古時的京城有多浪漫?歲末年初,一場“四時風物歲華中”之“日下春和”——北京歲時節令文化系列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121元件館藏文物帶領觀眾跨越時空,尋覓古老京城春日時節的人情風物之美。
正月觀燈,二月踏青,三月賞桃,四月流觴,把花鳥刻進碗裡,將蝴蝶嵌在簪上,以檀木作酒籌,用白玉製插屏……展覽中,121元件文物以春節、立春、花朝、清明等時節為序,分“燕京歲華”“祥源肇歲”“瑞啟春臺”三個部分,向觀眾詳細展示古老京城春日裡的節令習俗、文化活動,以及相關遺址遺蹟。
剛踏入展廳,悠揚的笙簫管笛聲傳入耳畔。“人之情不能無衣食,衣食之道必始於耕織”,展覽起始,漢代黃釉穀倉、東漢綠釉陶井、金代灰陶簸箕等微縮版農業生產器物,生動再現了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繁盛景象。
除了農耕器具,遼金時期的雞腿瓶,金代的只有拇指般大小的“火鍋”,明代的青玉童子牧牛,清代的宜興茶果、宮燈形耳墜和“新年吉慶”鼻菸壺等意趣十足;再往前走,臘八粥食材模型、清代彩繪門神、楊柳青著色吉語年畫、景德鎮窯紅地粉彩“迎祥”雲蝠紋掛屏等,滿溢著“年味兒”……一件件文物,描繪出一幅京城春日風物圖景。
陽春和氣動,日下永珍新。首博表示,“四時風物歲華中”系列展覽是該館全新推出的體現京味兒文化的展覽專案,以春、夏、秋、冬的自然時序為不同時間背景,展示北京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歲時風俗。“日下春和”展覽正是此係列展覽的開篇之作。此外,為豐富市民新春文化生活,首博還將在新年陸續推出針對不同年齡受眾的“迎春紙鳶寄福”“喜上眉梢”等互動體驗活動。
展覽時間:展出中
展覽地點: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A展廳
祈福迎祥—民間年畫展
正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祈福迎祥——民間年畫展”聚全國多個重要年畫產地的優秀年畫作品,充分展示民間藝術魅力,營造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向廣大觀眾獻上美好的新春祝願。
中國民間年畫分佈廣泛,各地區年畫從鄉土生活中汲取養分,在歷史長河中不斷髮展,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較多地表現民間生活場景,反映著中國人民的生活態度和道德觀念。年畫構圖飽滿、造型誇張、線條簡練、色彩對比強烈,有鮮明的民間繪畫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展期:展出中
地點:國家博物館0層公共空間
異彩紛呈:古代東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藝術
玻璃是古代最重要的人造材料之一,亦被稱為“火與沙”的藝術,大量的玻璃遺存可窺見古代文明的科學技術、原材料、商品、藝術審美的演變、傳播和交流。本次展覽以時間為軸,以文明交流為主題,展出了日本平山鬱夫美術館收藏的古絲綢之路玻璃器文物300餘件套,以及國內十餘家文博機構所藏的古代玻璃器文物40餘件套,透過玻璃物質材料展現人類的古代世界文明史、科技發展史、藝術史和貿易交流史,體現東西文明交流互鑑,以及中華文明的博大包容性與偉大創造性。
展覽時間:2022年1月25日—5月5日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四層13號展廳
《鏡圖史話》
2022年初,北京天文館將為廣大觀眾朋友推出《鏡圖史話》展覽。該展覽將展出二十餘件數百年前的古董望遠鏡,藝術地再現黃金時代的歐洲古典星圖,以及望遠鏡誕生早期的經典望遠鏡模型,同步推出既充滿體驗樂趣又富含科學探索韻味的原創互動展項。
駐足伽利略望遠鏡前,帶你開啟天文學發展的望遠鏡時代,瞭解幾乎同一時期我國西學東漸的成果;穿過“別出心裁”與“師古不泥”單元,領略超長鏡筒的開普勒式望遠鏡以及“無鏡筒”的惠更斯望遠鏡;仰望“一代巨擘”赫歇爾當時世界最大的1.2米口徑反射望遠鏡的龐大。
從基於第谷的觀測資料、包含一千兩百多顆恆星資料的拜耳的《測天圖》(《拜耳星圖》),到包含一千五百多顆恆星資料、集美學與科學於一身的非凡之作——《天文導覽》(《赫維留星圖》);從格林尼治天文臺首任皇家天文學家弗拉姆斯蒂德基於其近數十年望遠鏡觀測結果、包含近三千顆恆星資料的高精度的《星圖》,到包含一萬七千多顆恆星資料、第一次描繪出星座輪廓的古典星圖巔峰之作——《波德星圖》,在這裡,你都可以一睹它們的科學之美與藝術之美。
來這裡,回眸伽利略如何“發現新宇宙”;來這裡,破解數百年前的“土星耳朵之謎”;來這裡,體驗赫歇爾自制的望遠鏡中第一次出現天王星的身影;來這裡,感受為發現穀神星製造精密天文觀測裝置的冉斯登的望遠鏡真跡。
在這裡,你將欣賞到古希臘天文學集大成者——托勒密的48星座,它是現如今88星座的雛形;在這裡,赫維留的“金牛”將變得極具立體感,甚至帶有“攻擊性”;在這裡,超大畫幅的波德星圖將讓你一飽眼福。
展覽當然也為小朋友們準備了豐富的互動體驗專案,來和爸爸媽媽一起演繹古希臘的擎天巨神——阿特拉斯;一起“消除”歷史上曾經曇花一現的十數個動物星座;一起與赫維留的金牛來一場3D打卡;一起感受四百多年前的眼鏡製造家的孩子們如何在自家花園無意中“發明”望遠鏡。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展覽時間:2022年1月—12月
展覽地點:北京天文館A館西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