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彭琰
在廣東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1月19日上午舉行的大會發言中,教育界的省政協委員、華南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許旋呼籲,“雙減”的目的為了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還需要進一步加快推進教育評價體制改革,營造家校社協同育人的良好氛圍,建議大面積增加高中學位,爭取國家授權廣東部分城市試點將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乃至取消中考分流,減輕家長學生的焦慮。
普高錄取率是焦慮根源之一
許旋認為,社會各界熱切希望“雙減”政策能夠切實落地,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但如何透過“雙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真正實現減負增效,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比如,教育評價標準仍需完善,家長焦慮心態有待緩解。面對中考和高考的競爭壓力,尤其面對普通高中錄取率只有50%的巨大壓力,加之歷史上打造名校造成的義務教育學校差距過大,“雙減”之後,家長焦慮心態不減,仍希望透過擇校或私教等方式提高孩子的升學競爭力。
對此,許旋認為,要建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改進教育評價體制。“不把中考上線率以及重點學校錄取率作為衡量教育成效的標準,引導學校和社會破除‘唯分數論’。”許旋建議,利用人工智慧、大資料創新評價工具,開展學生學習情況全過程縱向評價、發展性評價及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
同時,許旋建議加快推動義務教育學校均衡發展,對薄弱學校給予政策傾斜,加大資金和資源投入,推動優質學校校長教師到薄弱學校輪崗,防止擇校熱、奧數熱、學區房等話題炒作,突出義務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
許旋認為,在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成才觀的同時,還應大面積增加高中學位,“爭取國家授權廣東部分城市試點將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乃至取消中考分流,減輕家長學生的焦慮。”許旋說。
老師“早七晚六” 需要完善激勵機制
許旋認為,“雙減”配套措施尚需細化,校內課後服務機制有待健全。不少教師成為承擔校內課後服務的主體,基本“早七晚六”,影響了集中備課及業務學習,對應的激勵機制也有待完善。
許旋建議,教育部門要傾聽師生和家長意見,從本地實際出發考慮學生接送時間、餐食午休、課外作業以及教師工作時長等問題的解決,出臺更接地氣的“雙減”細則。同時,制定符合各地實際的財政補助、教師補助標準,把教師承擔校內課後服務工作量按正常課時計算,與績效工資掛鉤。
許旋還建議,規範校內課後服務第三方運營平臺的管理與風險監控,提高課後服務質量,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審讀:喻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