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越冬的黑鸛。 湖南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供圖
讓人流連的這片溼地,歸屬湖南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深冬,無論行走在水草覆蓋的洲渚,或是駐足蘆葦搖曳的港汊,我都能遇見鳥兒。它們或是成百成千只聚集水面,激起圈圈漣漪;或是成雙騰空歡舞,留下道道倩影。青山湖大堤上,幾隻鳥落在淺灘,它們雙腿修長,嘴、腿均呈紅色,上體羽毛黑色,在光照下,變幻出綠色與紫色光澤,它們時而低頭覓食,時而交頸嬉戲。
“那是什麼鳥?”我問湖南漢壽西洞庭湖溼地保護協會會長劉克歡。
“它們是黑鸛,國家一級保護鳥類。”見我好奇,劉克歡笑著說,“我們早已見慣啦!”我是初次見鸛,溼地人卻已習以為常。“發出‘嘎啊、嘎啊’‘喔——嗚、喔——嗚’叫聲的是白鶴與天鵝。”劉克歡補充道。
我腦海中一下蹦出“鵝鸛相酬鳴”的詩句。如果說,西洞庭湖溼地是一首意蘊豐厚的詩,鳥兒則是靈動的詩眼。每年11月,黑鸛與眾多候鳥,陸續從北方飛來,到這裡的半邊湖、安樂湖越冬。它們少了覓食的苦惱,沒有汙染的遭遇,也遠離被獵殺的惶恐,在這片雲水間,縱情放飛著天性。
我隨劉克歡來到青山垸,這兒早已退田還湖,看到的另兩隻鳥,如兩團飄落的白絮。經他提示,我才知道是東方白鸛,與黑鸛同屬珍稀瀕危鳥種。一隻正用長翼拍擊湖面,另一隻單腿佇立,倘若用優雅形容那種姿態,是可以給滿分的。
過去,這裡曾因某些人毀壞植被、獵取候鳥食源,加上更早時期的圍湖造田,鳥群數量減少,鸛更是絕塵而去。輕風拂過,唯有蘆葦垂下頭顱,傾訴對它們的愧歉。近20年來,溼地所在的漢壽縣開展生態修復,為鳥類提供棲息場所,才有今天的萬鳥翔集。
劉克歡招呼我看向不遠處的淺灘,那裡有兩隻鳥兒,赤色長嘴,毛色灰白。一隻在低頭梳理羽毛,另一隻將尋到的野菱送到同伴嘴邊,似乎有意讓我們欣賞它們共享美餐的情景。
“這種鳥叫冠雀,學名鸛雀,屬鸛科親戚。”劉克歡掌握著各種鳥的常識,還洞悉它們的情志。“鳥兒遭遇危險時,會昂起頭顱,大張翅膀,讓對手看見它的強硬。”
劉克歡這位“洞庭湖民間湖長”,自2015年7月起,每週用2天時間,背上望遠鏡,圍著半邊湖行走10公里,做監測記錄。同時,他還自購鐵船、皮卡,白天組織志願者清理垃圾,夜間配合保護區執法隊員,打擊電捕魚、藥毒鳥等違法行為。他坦言:自己和協會會員不圖利,只願候鳥“常回家看看”。
美的東西有了守護,就有別樣的風景。2016年2月6日下午,當監測到78只黑鸛(2010年僅25只)飛舞在半邊湖上空,他們像孩子般歡呼起來:“見鸛啦、見鸛啦!”那年,保護區管理局獲全國“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先進集體”稱號。據介紹,目前,來這裡的候鳥,已由2010年205種增加到226種,其中包括14種全球受威脅的鳥兒。在候鳥越冬的5個月內,數量穩定在3萬隻,黑鸛種群數量也有50只左右。
在半邊湖鳥類監測站,我拍到壯觀的一幕:上萬只天鵝、灰雁、羅紋鴨以及白鶴,在天空飛舞迴旋,發出清脆的歡叫,演繹出一支和諧共鳴曲。離開溼地時,劉克歡告訴我,3月底,這裡草青樹綠,魚蝦也多起來,可是越冬候鳥卻要返回北方去繁育。聲音裡滿含眷戀,也讓我心緒難以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