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房企業績榜單出爐,2021年規模房企銷售明顯低於過去三年,增速罕見出現負增長,平均目標業績完成率不到90%。
市場認為,房地產已進入青銅時代。
縱觀近年,中國輪番出臺的調控政策,提高貸款門檻,備案價、取消人才政策,限購等就是為了降低炒房熱度,降低樓市風險,預防1992年海南、1997年香港那樣的現象。
銷售額出現罕見的負增長,很多人都在疑問,房地產市場到底是怎麼了,我們又該怎麼看待當前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和變化規律了?
當前的房地產市場的洗牌實際上也是很正常的一個現象,這是在整個市場發展的過程之中,原先一些比較激進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將會面臨巨大的發展壓力,甚至有可能進入巨大的衰退之中,在市場的洗牌過程之中,實際上既是風險也是機遇,從風險的角度來看,一些比較知名的老牌房地產巨頭,很有可能被市場所拋棄,最終泯然眾人矣,成為被市場所淘汰的房地產企業。
第一:房企規模化高負債不可能繼續
泰禾、蘇寧、華夏幸福、藍光、恆大、寶能、花樣年、新力、榮盛、陽光城、隆基泰和、當代、實地、協信、鑫苑、建業、綠地、中南、祥生、奧園、佳兆業……地產暴雷或有暴雷苗頭的公司越來越多。
2021年從下半年開始,房地產行業裡面吃瓜群眾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之一,就是接下來哪家房企會暴雷,或者哪些房企已經有爆雷的跡象了。即使在2020年疫情期間都沒有出現過當下這種慘淡行情,整個房地產行業風聲鶴唳,由某大財富投資產品兌付引發的“暴雷”事件在行業內持續發酵。
債務違約事件頻發,房企爆發債務危機就像一副多米諾骨牌,多家看似火熱的房企接連暴雷,債券違約主體從中小房企逐漸蔓延至行業頭部房企。
第二:2021年的18萬億將成為歷史記錄
統計局:2020年商品房銷售額173613億元增長8.7%
2021年1-11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額161667億元,增長8.5%;比2019年1—11月份增長16.3%,兩年平均增長7.8%。
預計2021年全年房地產市場銷售額將重新整理樓市歷史記錄的18萬億,但整體看,市場從3季度開始明顯加速下行,連續多月出現了同比下調。
11月單月市場成交額同比下調16.3%
拆分單月資料可以看到,11月銷售15090萬平米,是最近6年來的同期最低值,和2021年10月一樣,只高於2015年,可以說這是多年來市場全面速凍最明顯的一次。
11月單月商品房住宅銷售1.44萬億,單月同比下調16.3%。
整體看,2021年樓市調控影響全面出現,市場連續5個月開始同比下調,代表了市場拐點全面出現了!
2021年全年房地產市場銷售額超過18萬億創造歷史記錄依然可能性非常大,但房地產調控抑制市場的影響開始逐漸出現。樓市在四季度繼續下調已經成為市場趨勢。
第三:2022年,房地產市場肯定接近天花板了!
按照2022年的市場趨勢,整體樓市將回歸到16-17萬億這個級別,很可能2021年的18萬億+成為多年來的歷史最高記錄。
一個字漲或者跌,不代表全國。既無法確定地產的宏觀調控政策(這是政府的事),也無法控制市場的資產價格趨勢(這是市場本身的規律)
從城市看,老生常談,當然還是長三角、珠三角熱得發燙,但2022年,京津冀其實從2021年年底也明顯有企穩跡象了,我反而建議可以多看看京津冀。
資料顯示從1月到12月,2021年年內全國熱點的100個城市賣地金額為4.79萬億,同比2020年同期出現了下調,下調幅度為6.4%(具體資料見文後)
從土地市場資料看,熱度持續降低已經成為了趨勢,特別是2021年下半年以來,土地市場持續低迷。
到目前為止,普通人周圍能夠找到股市發家致富的,最後總是還給股市,而房地產作為拉動經濟的引擎,起碼核心區位的,依然值得投資。如果你人到中年,創業沒有機會了,炒股票也沒有內幕訊息,對於投資又不太熟悉,到國外配置資產也沒有條件。那麼,你抗禦通脹的工具,還應該是一二線城市的物業。
中國房地產市場短期看政策、中期看政策、長期看政策,那麼政策有什麼邏輯?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