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蘭順正
首發自:軍事高科技線上
導語
2021年12月9日,有美媒報道稱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大衛·伯格在出席里根國防論壇時表示,為“威懾中國”,他願意以縮減該軍種總兵力為代價,來確保輕型兩棲戰艦(LAW)建造計劃能夠獲得足夠資金。
01 廉價小船,彌補短板
在2020年5月5日,美國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輕中型兩棲登陸艦專案執行辦公室(PMS 317)在美國政府採辦網站公佈了LAW的專案要求簡報,並召開研討會召集相關船舶設計企業探討細節問題。根據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透露的相關細節,LAW艦長在61米~122米之間,最大吃水深度不超過4米,能夠以14節的速度至少航行3500海里,具備在5級海況下以滿載狀態在公海航行的能力,支援力需要達到支援為期幾周的部署和跨洋航行的水平,可以隨艦隊或者獨立部署。
▲LAW想象圖
該兩棲戰艦設計使用壽命不小於10年,艦員編制不超過40人,需要搭載至少75名海軍陸戰隊,還必須擁有8000平方英尺的載貨空間,以容納海軍陸戰隊的車輛和武器系統,如7噸卡車和榴彈炮。登陸作戰能力方面,LAW具備在沙灘、砂礫、頁岩、小岩石以及人工搭建的坡道登陸的能力,不設定塢艙,車輛貨物甲板將採用露天甲板設計,還可以在運載甲板上方加裝直升機起降平臺。在武器上,該艦將裝備小口徑速射炮以及大口徑機槍作為自衛武器。而且在衝灘後,輕型兩棲戰艦還可以利用艦上裝備的C4I指揮控制系統,作為登陸作戰的臨時指揮中心使用。
同時,輕型兩棲戰艦的造價相對較低,預計每艘只要1~1.5億美元,能讓美軍的兩棲艦隊具備更為明顯的數量優勢。以往美國海軍執行重型裝備登陸投送任務基本上都由現役的74艘LCAC氣墊登陸艇完成,該型艇是以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發展的大型氣墊登陸艇,能夠攜帶60至75噸的有效載荷以30節~40節的高速掠海航行,不受潮汐、水深、雷區、抗登陸障礙和近岸海底坡度的限制,可在全世界70%以上的海岸實施登陸。但這型氣墊登陸艇造價和維護費用較高,且大都服役了20年以上。輕型兩棲戰艦的運力是後者的數倍之多,服役後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分擔LCAC的重灌登陸任務,彌補美軍從大型兩棲戰艦到灘頭登陸運力的不足。
02 大國競爭,小船大用
近年來隨著美國將目光重新聚焦大國競爭,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領導人認為,要想在海上同實力相當的對手展開競爭,輕型兩棲戰艦將是必不可少的,此類艦艇將幫助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應對日益增長的海上挑戰,它們還將作為“機動和保障艦船”應對不斷變化的戰爭特性。
▲大型兩棲登陸艦依然大有市場
在2020年1月,大衛·伯傑就提出了組建一支“更小、更致命、更值得冒險”新艦隊的想法。當時伯傑表示,海上服務的增多將會需要“大量的小型”艦船,以便在多個區域內與中國等實力相當的對手展開競爭。伯傑稱美軍需要分散式的海上力量,這會驅使美軍建造更多艦船,這些艦船更小但是能力更強。
顯然,伯傑的觀點是在為“分散式作戰”鋪路。所謂“分散式作戰”,是美軍著眼未來強對抗環境而提出的新型作戰理念,核心思想是將昂貴的大型裝備的功能分解到大量小型平臺上,透過自主、協同等技術達到相同或更高的作戰能力,其具有成本低、靈活性強、對抗性強等優勢。海軍的“分散式作戰”則是指透過提升水面艦艇的攻擊能力並分散部署,對敵方整個殺傷鏈,特別是前端的情報監視偵查系統(ISR)施加更大、甚至飽和性壓力,使之難以有效跟蹤、瞄準、打擊和防禦,從而影響敵方對自身武器系統的信心,動搖指揮員作戰決心意志,實現“攝止對手進攻,使其喪失達成目標的可能性,確立並保持海洋控制權,投送力量”等作戰目標。不難看出,數量眾多的小型艦艇與美海軍“分散式作戰”理念是契合的。
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2021年12月的專案報告顯示,美軍計劃採購24至35艘LAW。儘管該專案此前已從2022財年推遲到了2023財年,但媒體指出近期美海軍及海軍陸戰隊高層一直在推動其向前發展。
不過,雖然美國軍方看好LAW,但部分美國國會議員依舊青睞傳統大型兩棲登陸艦的,他們認為在“對華緊張局勢繼續升級”升級的情況下,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必定會產生對大型兩棲登陸艦的相應需求,因此未來LAW是否能夠獲得足夠資金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