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解放戰爭的轉折點,有兩種觀點,一、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二、豫東戰役。
這兩種觀點哪種正確呢?
我持第二種觀點。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我們討論的是客觀事實,而非主觀願望。
那麼我們討論解放戰爭真正的轉折點,就應當是客觀上的既成事實,而不是主觀上的戰略目標。
這就很明確了,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是主觀目標,而豫東戰役才是客觀事實。
所以說,解放戰爭真正的轉折點是豫東戰役。
具體分析。
當時的情況是,國軍處於優勢、攻勢;我軍處於劣勢、守勢,一句話,就是敵強我弱,而且強弱懸殊。
為了改變這種長期被動挨打的局面,爭取戰略上的主動,黨中央、毛主席決定採取以攻為守的策略,派遣一支偏師挺進中原地區,直插國民黨心臟,把戰爭引入國統區,打亂國民黨的陣腳。黨中央、毛主席把這個光榮而偉大的任務交給了晉冀魯豫解放軍,這就是著名的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戰略目標是明確的,一、站穩腳跟;二、開啟局面。
首先我們要明確,這是主觀目標。那麼這個主觀目標,客觀上達到了麼?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長驅直入,邊打邊走,一路遭到國民黨軍圍追堵截,前後夾擊,處境異常艱難,無後方,無補充,十萬大軍銳減至五萬,損失一半,重武器幾乎全部丟光,就是這麼一個艱難情況下,劉鄧大軍到達了大別山地區,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站穩了腳跟,建立了根據地。
這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勝利,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第一個戰略目標實現了:站穩腳跟。
第二個戰略目標呢?
國民黨雖然慌了手腳,卻沒有亂了陣腳。劉鄧大軍到了大別山,在中原地區站穩了腳跟,在國民黨心臟腹地釘了一顆釘子,插了一把鋼刀,可是流血卻並不多。劉鄧大軍損失巨大,還沒有恢復元氣,實力並不強,並沒有消滅多少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並沒有對國民黨軍造成重大損失,國民黨軍依然有力量主動進攻,劉鄧大軍處於劣勢、守勢。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沒有開啟局面,第二個戰略目標並沒有真正實現。
下面說豫東戰役。
豫東戰役,亦稱開封、睢杞戰役。1948年6月17日至7月6日,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及冀魯豫、豫皖蘇軍區部隊殲滅河南省開封國民黨守軍,並在睢縣、杞縣地區與國民黨軍展開作戰。戰役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6月17日至22日,攻克開封。第二階段,6月27日至7月6日,圍殲區壽年兵團主力和黃百韜兵團一部。此次戰役共殲國民黨軍9萬餘人,解放了大片中原地區,使國民黨軍失去了在中原戰場上實施戰役進攻的能力。
這是百度百科豫東戰役詞條原文,是歷史事實,是客觀事實。
第一,解放軍敢於與國民黨軍展開大規模正面作戰,並且戰而勝之,做到了敢打能勝。
在此之前,我軍一般都是避免大規模大兵團正面硬拼。
第二、解放軍具備城市攻堅能力了。開封是歷史名城,城牆堅固,國民黨軍重兵防守,並且是國統區,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國民黨軍又是機械化部隊,救援方便。
就是這麼一個情況,我軍先是圍城打援,後來根據戰場態勢,又改為城市攻堅,硬生生虎口拔牙,打下了開封,後面根據戰場情況,又主動放棄,揚長而去。
在此之前,國民黨軍認為我軍不具備城市攻堅能力。
第三、殲滅國民黨軍9萬餘人。
這不是一個小數目,最關鍵的是,解放軍敢於圍殲國民黨軍一個兵團,並且還能騰出手阻敵增援,趁勢打援。
這一點,意義非凡。
此戰的結果呢?
國民黨軍失去了在中原戰場上實施戰役進攻的能力。
這是百度詞條上的原話。
既然國民黨軍失去了在中原戰場上實施戰役進攻的能力,那麼不就意味著他們失去了主動,而我軍獲得了主動?
變被動為主動,這個戰略目標,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沒有達到,豫東戰役達到了。
孟良崮戰役,國民黨軍整編七十四師三萬多人被圍殲。此戰之後,國民黨軍一個整編師不敢單獨行動了。
豫東戰役,區壽年兵團主力和黃百韜兵團一部被殲滅。此戰之後,國民黨軍一個兵團不敢單獨行動了。
此戰過後,國民黨軍整體上已經轉為守勢,從張牙舞爪、主動進攻,變成了龜縮不前甚至龜縮不出,從不可一世的老虎變成了縮頭縮腦的烏龜。
豫東戰役勝利後,毛主席興奮地說:“解放戰爭好像爬山,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
毛主席的意思很明確,豫東戰役是解放戰爭的轉折點,此戰勝利之後,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很快就要到達山頂,勝利在望。
我們說,豫東戰役是解放戰爭的轉折點,但是千萬不能忽略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重要意義,如果沒有中原野戰軍吸引、牽制大批國民黨軍,並且積極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豫東戰役就不能取得那麼大的戰果,至少要打折扣。
致敬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