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6日,開國元帥陳毅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訃告一出,所有與陳老總相熟的老戰友無不悲痛落淚,從此,再也聽不到他慷慨激憤的聲音了。
中央政治局經過研究決定,在1月10日為陳老總舉辦追悼會。追悼會當天,毛澤東拖著重病之軀,親自送別老戰友。兩個月前,毛澤東突發急病,經過醫生全力搶救,才脫離危險。此後的兩個月時間裡,因受身體健康狀況限制,他一直深居簡出,閉門謝客。這次參加追悼會,可見其對陳老總的深切哀悼。
在追悼會上,毛澤東見到了陳毅的老搭檔粟裕大將,他顫微微地拉住粟裕的手,沉痛地說了一句話。此話一出,粟裕臉色暗淡,心中百感交集,一時間淚如雨下。
毛、陳、粟三人是井岡山的老戰友,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裡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進入低潮。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受黨中央委派到湘贛邊界領導秋收起義。起義軍在攻打長沙受挫後,毛澤東當機立斷,改變原先部署,率領殘餘部隊在井岡山建立起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
而此時,朱德、陳毅正率領南昌起義部隊艱難跋涉中。南昌起義部隊在攻打廣州時,遇敵人重兵阻擊,損失慘重,被迫後撤。1927年10月,南昌起義軍到達大餘縣,在這裡朱德,陳毅獲知了毛澤東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訊息,於是心中萌生了去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一處的想法。
1928年4月底,在工農革命軍的接應下,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安全抵達井岡山,兩軍在寧岡礱市勝利會師。井岡山會師是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工農紅軍發展史上的大事件,為推動全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會師後,毛澤東、朱德、陳毅在礱市龍江書院進行了會面,這是陳毅第一次見到毛澤東。他握住毛澤東的雙手激動地說:“潤之兄,我們很早就盼望上井岡山了,今天總算是如願了。”
兩人雖說是初次見面,但實際上陳毅對毛澤東仰慕已久。早在1920年,陳毅赴法勤工儉學時,就從蔡和森的口中聽說了毛澤東。蔡和森對毛澤東推崇備至,令陳毅印象深刻。後來,陳毅拜讀了毛澤東所著《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一時間驚為天人,心中油然生出一股志同道合之感,只是當時時局混亂一直沒有機會與毛澤東相識,這次相見,也算是了了他一樁心願。
在井岡山期間,陳毅與毛澤東在工作上配合得相得益彰。
當時,南昌起義部隊的一些同志心高氣傲,覺得相比井岡山上的部隊更具優越性。事實上,早在趕往井岡山的路上,這種不團結的苗頭就已經出現了。當時朱德、陳毅商議前往井岡山,隊伍裡的一些同志,對此持反對意見,而且態度強烈。他們覺得躲在山溝溝裡,是逃跑主義,是不光彩的行為。
陳毅詳細地向大家分析了當時起義軍所處的不利局面,最終說服了不少同志,但不團結的隱患依舊存在,到井岡山後果然就爆發了出來。
面對日益凸顯的團結問題,陳毅心急如焚。一天,他趕緊找到了毛澤東,詳細介紹了問題所在。他憂心忡忡地說,必須要加強南昌起義部隊的思想工作,保證團結。對於陳毅有理有據的建議,毛澤東非常認可,就把這件事情交給了他全權處理。
隨後,陳毅一有時間就把大家集中起來開會教育,他向戰士們講述了“單支箭易折,多支箭難斷”的故事。聽完故事,大家都明白了陳毅的良苦用心,從那以後,戰士們的思想漸漸統一起來。
除了工作方面,毛、陳二人配合默契之外,他們還是要好的詩友。兩人性格相似,又同樣文采斐然,在閒暇之餘經常一起喝酒,吟詩作賦,兩人都有一見如故的感覺。毛澤東就曾寫信對陳毅說:相見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三個相字,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對陳毅的重視。
陳毅對毛澤東也評價甚高,他曾感慨道:“潤之胸有大志,必成大事。與潤之交往,如飲美酒,快哉!”
後來,毛澤東被排擠出中央領導集體,陳毅當時擔任前委書記,權力比其大得多。但他並沒有因為毛澤東受到打壓而遠離,依舊毫不避諱與其接觸。而且,他深信毛澤東的指揮能力,在一次提交組織報告時,他堅定不移地讚揚了毛澤東的功績,肯定了他和朱德成了工農紅軍的重大意義,並放言稱“不學朱毛,遲早要摔跟頭。”
陳毅提倡大家向毛澤東學習,但其實他本人堅定的革命信念對毛澤東也有深刻影響。
在革命事業最艱難的時刻,革命道路該走向何方,曾困擾著許多人。有人曾問毛澤東,對未來的中國革命有何看法?
毛澤東沉默良久,唸了一首詩:“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這首詩是陳毅1936年所作的《梅嶺三章》之一。當時,他率領的游擊隊遭國民黨重兵圍困,彈盡糧絕,處境十分危險。為了表達自己獻身革命的決心,就寫下了這首浩氣長存的絕命詩。
毛澤東能張口背誦這首詩,可見他對陳毅的革命意氣、革命決心的肯定。另一邊陳毅對毛澤東的詩歌也是倒背如流,他尤其喜歡《沁園春雪》一詞。不僅自己喜歡背誦,還經常講給兒子聽。陳毅家中掛著一幅雪景圖,他空閒在家時,總是抱著年幼的兒子,一遍欣賞畫卷一遍背誦《沁園春雪》,還一字一句的向兒子講解詞中的含義。
對《沁園春·雪》,陳毅有過這樣的評價:“這首詞不僅是中國詞史上的高峰,更是無產階級詩歌的雄偉高峰,再沒有人能超越了。”這不僅僅是在讚賞詩詞,也是在感慨毛澤東無人可比的胸懷和氣度。
不過,陳毅、毛澤東雖然惺惺相惜,但也有意見相左的時候。陳老總來自四川,性格就像當地的辣椒一樣熱烈火爆,他曾幾次向毛澤東提出反對意見。毛澤東從不計較陳毅與他吵架的事情,他明白這個性如烈火的四川漢子向來有一說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革命事業。有一次,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對陳毅說:“你就是再反對我,我也要同你合作。”
若說詩詞是陳毅和毛澤東親密關係的催化劑,那麼他和粟裕的深厚友誼更多的來源於軍事。
陳粟二人淵源極深,他們曾一起參加南昌起義,後來又一路跋涉上了井岡山,並肩作戰擊敗了國民黨的數次圍剿。紅軍長征之後,他們又在極其危險的境地下,分別在南方打了三年遊擊。只不過由於職位、作戰區域不同等原因,他們一直沒有更深入的交往。
他們有史可查的交往記載,始於抗戰開始後在新四軍期間。
抗戰爆發後,陳、粟分別領導新四軍一、二支隊與日寇展開激戰。1939年兩支部隊合併為江南指揮部,陳毅任總指揮,粟裕為副貳,兩人自此開始了密切的合作。1940年除夕夜,陳毅專門寫了一副對聯“輕裘緩帶羊叔子,食少事繁諸葛公”,貼在粟裕的門框上,用羊叔子和諸葛亮兩位著名的軍事家來稱讚粟裕。
皖南事變後,陳毅升任新四軍軍長,粟裕則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領導蘇中軍區的作戰任務。兩人配合默契,打出了許多經典戰役,直到1943年,陳毅和新四軍兩人的合作才算是告一段落。
解放戰爭期間,兩人再次攜手作戰。1947年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併為華東野戰軍,陳毅和粟裕再次分別擔任一、二把手。在他們的領導下,華野相繼取得宿北、魯南、孟良崮等戰役的重大勝利,殲敵數十萬,在國內引起巨大轟動。
有一次,《大眾日報》前來採訪陳毅,陳毅對於自己在作戰中的貢獻隻字不提,將所有的功勞多歸於粟裕一身。
淮海戰役前夕,粟裕不認同毛澤東急速渡江的作戰方針,陳毅此時站出來說:“如果不是怕淹沒了你的才華,我就站出來頂缸,反正我經常反對主席。”後來,陳毅的兒子回憶說,父親不止一次地公開表示,自己在作戰中只發揮了政委的作用,打勝仗全靠粟裕的指揮。由此可見,陳毅對粟裕的器重與關懷,以及其大公無私的高貴品格。
而粟裕自1927年結識陳毅起,在思想上一直就很欽佩對方,長期以來明確地把陳毅當作自己的上級,無論是八年抗戰還是三年解放戰爭都是如此。他曾說過:“我長期在陳毅的領導下工作,心情是舒暢的。”
正是由於兩人的惺惺相惜,默契配合,華野才能在戰場上屢戰屢勝,陳粟集團才能與劉鄧大軍、陳謝集團並稱解放軍三大集團。後來,“陳不離粟、粟不離陳”這句諺語也在軍中廣為流傳,這句諺語也象徵了他們終其一生不離不棄的真摯情義。
1971年1月16日,操勞一生的陳毅被確診為腸癌。由於當時醫療條件落後,在患癌第二年的1月6日,陳老總就永遠地離開了中國人民。
1月10日,黨中央為陳老總舉辦了追悼會。追悼會定於當天下午三點,毛主席由於身體原因,本來並沒有打算親自參加。到了十號中午,毛澤東吃完午飯,照例開始午休。然而僅僅躺下一會,他突然坐起身,摸索著穿上拖鞋,對聽到動靜進來的工作人員說:
“備車,我要去參加陳毅同志的追悼會。”語罷,就向門口走去。
工作人員瞭解毛澤東的脾氣,明白勸阻並沒有用,趕緊打電話到西花廳通知了周恩來總理。
不多時,載著毛澤東的汽車就到了追悼會現場。毛澤東步履蹣跚地走進靈堂,此時,周恩來、粟裕等人都已經到了。陳毅的夫人張茜見毛澤東進來,趕緊迎了上去,用嘶啞的聲音問道:“主席,您怎麼來了?”
毛澤東握住張茜的手,緩慢、沉重地說:“我也來悼念陳毅同志,陳毅同志是一個好同志。”張茜聽到這裡更是淚流滿面,這是對陳毅一生的最大肯定。
追悼會開始後,毛澤東帶領大家向陳毅的遺體莊重地鞠了三個躬,並且不顧大家勸阻強拖病體,參加了追悼會的全程。
在追悼會上,毛澤東看到了粟裕,回想起當初自井岡山時期的崢嶸歲月,不禁悲從心來。他緊緊握住粟裕的雙手,輕聲說:“井岡山時期的戰友不多了。”
聽到這句話,粟裕臉色一暗,心中百感交集,忍不住淚流滿面。他哽咽著回答:“是啊,當年要不是朱德同志和陳毅同志帶我們上井岡山,我們的部隊早就跨了,現在還不知道在哪裡呢!”
聽到這裡,周圍的人哭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