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魚頭
編輯|魚頭
它是四代機的戰力天花板,北約代號側衛或超側衛,具備了五代機的特性,打破了美國F-22戰機的神話,蘇35的效能到底有多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機執行最多的任務就是空中偵察,透過鳥瞰的方式,能夠清晰地看到敵人的軍事佈局,隨後,戰機上面增加投彈,從單純地空中偵察,變成可以戰鬥的轟炸機,對敵人造成了有效的傷害,雖然用防空炮也能對付轟炸機,但是最有效的還是小型戰機,隨後就誕生了戰鬥機,這個特殊的機種,為了隨時都能追擊敵人,戰鬥機的速度必須得夠快,隨著戰鬥機的更新迭代。
除了速度,其他屬性也變得更加重要起來,那就是機動性,良好的機動性意味著,戰機能透過操作,讓自己獲得更有利的位置,而蘇35戰鬥機,是從蘇27戰機的基礎上,深度開發的多用途戰鬥機,一般都稱呼它為四代半戰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蘇27S剛被研發出來沒多久,蘇聯就發現,蘇27S的機載雷達N001跟美國F15A的AN/APG-63機載雷達相比,一點優勢都沒有這要是雙方遇見了,自家的蘇27S很有可能被錘爆。
當時的美國並不滿足於此,已經在著手研究更為強悍的F15C戰鬥機,還提出了一份特別先進的計劃,名字叫做中程空對空導彈,蘇聯知道訊息後,覺得不能落後美國太多,怎麼說自己也是一個強國,深思熟慮之後,決定在蘇27S的基礎上,再研發一款更強的戰機。
蘇聯當時的航空工業和美國的確是存在差距,本身蘇聯工業和科技底子就不如美國,哪怕是沙俄時期也是一樣的,電子工業因為走了彎路,結果本來還能忍受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當然如果核戰爭爆發那就不一樣了,然後就是發動機,蘇聯工業化的時間遠不如美國長,儘管蘇聯在幾十年間透過五年計劃達到了接近水平,但發動機裡面涉及到的材料科學,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積累的,這個得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尤其是,蘇聯在60年代初-70年代末出現了一個極大的戰鬥機斷層,這一段時間空軍制空主力還是米格21、米格23,然而美軍早就今非昔比,倘若不是蘇聯國土防空體系規模世界第一恐怕領土上制空權都拿不到,為什麼會有斷層?第一al31f最早的99n產品耗油標準達到了0.66,而空軍提出的戰術要求是0.61,嚴重縮減了作戰範圍。
第二發動機超重是一個原因,具體原因是蘇聯當時製造高效能渦扇發動機,需要的單晶葉片沒有研究出來,導致葉片沒法承受更高的溫度(同時導致油耗上升),蘇聯的盟友都比他落後,雖然華約國家在輕工業方面遠勝於蘇聯,數量不少的輕工業產品都是從華約國家進口,基本上對蘇聯起不到任何幫助,而美國不一樣,北約國家大多是老牌資本家,尤其是英國給了美帝,蒸汽彈射器航空發動機還有雷達,一下子省略了好多發明。
也就是說美國可以集合整個北約的經濟及科研力量對付蘇聯,蘇聯只能靠自己的智慧,但從這一點上來說蘇聯就相當的了不起了,為了跟美帝爭鋒,蘇聯要打造一款蘇27M,在最開始設計的時候,蘇27M有著能夠趕超美國,F15跟16系列的戰鬥能力,能夠全天候多用途隨時作戰,為了達到想要得效果,在蘇27M上面搭載了,當時蘇聯最先進的雷達系統,RLSU-27還裝備了。
當時最先進的硬體和軟體,1992年,第一架改造好的蘇27M試飛成功,同年九月份參加航展,隨後正式更名為蘇35,整體設計簡單大方,天線跟感測器用的都是隱藏設計,為了假裝更多的電子裝置,機首位置特意做過增厚處理,跟蘇27S相比的話,增長了大概一米左右,因為機體大的原因,蘇35的空重,也增加到了18噸左右,為了獲得更強的推力,那麼,配備的發動機也必須強勁才行,經過一系列的測試,蘇三五用的是AL-35FM發動機,這個發動機,最大的推力高達,8500千克,加力推力在15000千克左右,還有,單級高壓渦輪跟單級低壓渦輪。
整套系統重量約為1600KG,噴嘴部件,最高壽命高達500個小時,推力噴嘴用的是,圓形截面軸對稱設計,能夠上下靈活偏轉15度,整個機體,利用液壓系統驅動,把向量推力控制,跟發動機控制,整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全新的飛控系統,能做到自動控制,也能手動操作,蘇35整體運動效能十分強悍,這都得益於它的前翼,它的前翼渦流有著延緩失速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失速狀態下的攻擊角度,跟前翼緊挨著的主翼,能夠相互搭配產生一種近耦合效應。
增強了升力係數的曲線斜率,正是這種搭配,提高了,蘇35的機動性,能夠調整前翼渦流,來增強攻擊角度的穩定性,甚至能夠解除螺旋,要是把翼前緣增加,裝載能夠手動操縱的前翼之後,蘇35的後掠角,能夠達到53.5度,翼展有6.43米,這個設計間接的增強,前段的翼面積間接的增強了前翼渦流的能力,連帶著攻角和控制能力也大大提高,不僅把飛機的總升力提高了,因為升力重心的前移,還加強了飛機的靈巧型,加上他優越的機體結構,導致它的正常操作,都能夠達到10G,第一次有戰機能夠達到這種標準,除了機翼,蘇35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它的航電裝置,蘇35的航電系統,在自動化上面,做了很大的提升,跟當時一些西方國家,相關的四代戰機研究理念一致。
蘇35的航電系統核心,就是最新的雪豹EX波段多模被動相控陣雷達,這款雷達的探測距離特別廣泛,能夠同時探測跟蹤30個目標對其中8個目標同時發起攻擊,相控制天線,安裝在雙軸驅動平臺上,固定時天線的波束掃描是60度,但是平臺能夠進行60度的偏轉,加上120度的旋轉,兩者相互配合起來的話,能夠掃描周邊120度範圍內的敵軍,研究人員還特意增加了,它的抗干擾能力。
按照當時曝出來的資料,雪豹E的整體效能,優於當時市面上,大部分戰機的被動相控陣雷達,駕駛艙裡面的顯示器採用的是大型單色的CRT,這種玻璃的駕駛艙,在當時那個年代是特別先進的技術,根據型號不同蘇35的配置也不一樣,總體來說,蘇35就是從蘇27S改造來的,剛剛建造出來的時候,蘇聯就對它寄予厚望,但是除了航電功能比美國領先之外,其餘的效能,還是有一些差距的。
蘇27服役的時候,美國的F15C也已經研究出來了,雖然在當時蘇27確實不如f15c,但是蘇27和f15c的機動性區別主要在水平機動和垂直機動,而空戰當中垂直機動能力強意味著更容易佔據高能量機位,當然f15的翼型再怎麼修也不如蘇27的前緣機動襟翼當速度低於727km/h的時候。
蘇27是絕對佔優的,這也是為什麼su27近距離空戰秒殺一切對手的原因,當然也有r73和36sh雷達的原因,這就是為什麼蘇27M剛建造不久,就必須進行大創新的原因,改造後的蘇35在各方面的效能,都能跟美國的四代半戰機板板手腕,航電技術更是領先全球,本來按照蘇聯原本的計劃表,在1995年開始生產蘇35,改造出來後歐洲四代戰機都壓制不住蘇35,假如蘇聯沒有解體的話,至少在戰機方面,能夠跟歐美這些國家相比較,這種優勢,能夠一直保持到F22誕生為止,美軍60年代其實研製過,只不過因為想加各種功能,越加越重沒法用。
2013年3月25號,中國從俄羅斯採購了,24架蘇35S戰機,一共花費了20多億元,一直到2018年才全面裝備在部隊,機長12.95米,翼展14.75米,高5.92米,機翼面積62.2平方米,空重19噸左右,起飛時正常重量25.3噸,最大重量高達34.5噸,高空最大飛行速度2.35馬赫,低空最大飛行速度1.17馬赫,發動機不加力的狀態下,最快飛行速度有1.1馬赫,巡航速度最快950公里每小時,航程三千六百千米,實用升限一萬九千米,保留了蘇27系列經典的氣動佈局。
全機用了數字化四餘度電傳作業系統,動力上面,採用的是土星設計局出來的,117S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是AL-31F渦扇發動機的改進型,最大推力超越十四噸,使用壽命高達4000個小時,117S發動機,用了三元全向向量技術,發動機的噴口能夠360度隨意偏轉,這意味著蘇35s戰機,有著無與倫比的超強機動性,能夠很輕易的就完成眼鏡蛇跟落葉飄,這種非常規的操作。
用的依舊是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有著機械掃描,跟電掃描兩種模式,能夠捕捉以5000千米每小時,高速飛行的目標,擁有者十分強悍的探測能力,只要是400千米以內目標,都逃不過它的探索,即便是隱形戰機,只要在它90千米的探測範圍內,也依舊逃不過,還具備著超高的解析度,以一米左右的超高精度,繪製雷達成像,還有地形地圖,透過戰機之間的機載連線,蘇35S還能跟自家戰機,進行資料同步。
大大提高了感知能力,顯控方面,採用了全新的機載綜合系統,資訊管理的基礎,是兩臺多功能的彩色顯示器,上面會顯示各種戰術資訊,大大的提高了作戰效率,還有這越肩發射能力,意思是,導彈能夠對後面的飛機進行打擊,稱得上蘇35的殺手鐧,還有這十二個外掛點,最高能攜帶8噸重的彈藥,無疑有著很強悍的作戰能力,有什麼想說的,可以再評論區討論,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