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55年授銜中除了十大元帥之外,大家最關注的就是十大大將了。大家都知道十大大將是: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關於十大大將排名其實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就是大家常見的版本,另一個版本就是:粟裕、黃克誠、譚政、肖勁光、王樹聲、陳賡、羅瑞卿、許光達、徐海東、張雲逸。
版本二是根據授銜時擔任的職務排名:粟裕(總參謀長),黃克誠(總後勤部部長),譚政(總政治部代主任),肖勁光(海軍司令兼任政委),王樹聲(總軍械部部長),陳賡(哈軍工院長兼政委),羅瑞卿(公安軍司令兼任政委),許光達(裝甲兵司令員兼政委),徐海東與張雲逸由於身體原因沒擔任實際的職務。
粟裕大將
粟裕大將一直是大家熱議的話題,很多人都認為他應該入選元帥。但是粟裕大將的作戰風格說明了他不適合做統帥。用林彪元帥的說法,粟裕能打仗,打了很多漂亮伏,神仙仗,多是險中求勝,但是作為統帥應該穩字當先。
徐海東大將
徐海東大將本來就不在大將的名單中,因為抗戰時期由於身體原因,徐海東早已經退出了一線指揮,解放戰爭中更沒有表現。徐海東的大將是毛主席親自提名的,因為徐海東建立的陝北根據地給紅軍喘息的機會,同時紅25軍作為紅四方面軍的一支,無條件服從了毛主席的指揮,這一點難得可貴。
黃克誠大將
黃克誠大將解放戰爭時期率領新四軍第3師進入東北,部隊人數佔進入東北人數的三分之一。隨後在解放戰爭中負責東北野戰軍的後勤工作,1954年接替逝世的楊立三擔任總後勤部部長。
陳賡大將
陳賡大將是開國將帥中最全面的將領,早年負責情報工作是李克農上將的上級,後來去紅四方面軍職務最高是紅四方面軍參謀長,再轉到紅一方面軍先是擔任幹部團團長,後來擔任紅1軍團紅1師師長。抗戰中386旅是對日作戰的絕對主力,解放戰爭屬二野但直接被劃歸軍委直屬,後來他又率領第3兵團解放大西南,他下屬的三個軍13軍,14軍,15軍(空降軍)至今都存在。建國後幫助越南抗法,幫助朝鮮抗美,最後又去組建了哈軍工。《亮劍》中李雲龍為自己很早背過“中正式”而自豪,他們旅長可是背過蔣中正的,所以旅長要大過“天王老子”。
譚政大將
譚政大將最早是毛主席的秘書,後來協助羅榮桓元帥負責政治工作。建國後擔任解放軍總政治部第一副主任,後來正式出任總政治部主任。授大將軍銜也是政工幹部的代表。
蕭勁光大將
蕭勁光大將最早是擔任紅5軍團政委,要知道紅5軍團是與紅1軍團紅3軍團並列紅一方面軍的三大主力軍團。抗戰時期擔任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員負責陝北的防務。建國後調任海軍司令兼任政委,他的軍銜其實應該是海軍大將。
張雲逸大將
張雲逸大將參加過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護國戰爭和北伐戰爭,屬於老資歷。授銜時他已經脫離軍界,他的情況跟徐海東大將差不多,授銜他大將極大可能是因為他擔任過皖南事變前新四軍的參謀長,也是葉挺飛機失事的一種惋惜。
羅瑞卿大將
羅瑞卿大將長征時期擔任紅一方面軍政治保衛局局長,一直負責部隊內衛工作。建軍後擔任公安軍司令員兼任政委,公安軍相當於現在的武警部隊,所以他應該算公安軍大將。
王樹聲大將
王樹聲大將原本是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解放戰爭時期一直擔任河南軍區司令員,河南地處中原,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授銜時根據52年部隊評級,當時河南軍區屬於正兵團級。授銜前王樹聲調任新組建的總軍械部出任部長,所以他屬於正兵團級大將。
許光達大將
許光達大將是開國大將中資歷最低的一個,紅軍時期最高職務是紅2軍團師長。許光達對於自己授銜大將也提出了謙讓,但最終還是被授銜大將軍銜。許光達授銜大將極大的可能是因為他擔任裝甲兵司令員兼政委,屬於裝甲兵大將。
十大大將的人選讓大家對授銜標準一直感到困惑,如果以授銜時職務來看,徐海東、張雲逸不應該入選大將。另外,蕭勁光,羅瑞卿,許光達以兵種入選大將,那麼為何空軍司令員兼政委劉亞樓沒有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