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戰爆發後,我黨為全民族的利益果斷拋棄同國民黨當局的恩怨;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東渡黃河去山西抗日。
但鮮為人知的是,當時的紅軍數量事實上遠遠超過國民政府給予三個師所能容納的範圍。
也就是說在改編八路軍之後,紅軍實際上還超標了3.4萬人。
那麼改編前的紅軍如何發展到近8萬人,超編的這一部分後來又如何安置呢?
八路軍
三大主力紅軍會師,抗戰前實力有所恢復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壯舉,但是紅軍在長征中付出的代價也是空前的。比如中央紅軍1934年10月從瑞金出發時有8.68萬人,過了湘江之後只有不到3萬人。
1935年10月到達陝北的紅一軍團,包括紅三軍團縮編的紅四師在內只有7000人;甚至連紅一方面軍的番號都取消了。
幸虧紅25軍先到了陝北,同陝北地方紅軍紅26軍和紅27軍會師後合編為紅15軍團。
紅一軍團同紅15軍團4300人會師之後,才重新恢復了紅一方面軍的番號。
長征
但如果說中央紅軍出發時8萬多人,只有7千人最後到了陝北也是不準確的。中央紅軍出發時有五個軍團,只有紅八軍團在湘江戰役後被取消番號編入了紅五軍團。
紅五軍團後更名為紅5軍,和更名為紅32軍的紅九軍團在“草地分兵”後同紅四方面軍行動。
紅四方面軍在1935年3月開始長征時,下轄紅4軍、紅9軍、紅30軍、紅31軍等共有8萬餘人。
可紅四方面軍領導者張國燾非要南下四川,結果到1935年冬被迫退守四川西部山區的紅四方面軍;連同紅5軍和紅32軍在內,僅有不到4萬人。
張國燾
相比之下賀龍、蕭克他們指揮的紅二、六軍團1935年11月長征後,一直在8000人上下。
1936年7月紅二、六軍團同紅四方面軍會師之後,為了壯大賀龍他們的實力以促成全軍北上;中央軍委下令由紅二、六軍團,和紅32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終於會師,此時紅軍大約有5.5萬人。
但為了打通外援通道,紅四方面軍下屬的紅9和紅30軍;連同紅一方面軍的紅5軍又組成了“西路軍”,在徐向前等帶領下開始向新疆進軍。
這支有21800人的隊伍大部分都損失在同“馬家軍”的交戰中,這樣留在陝北的紅軍一度只剩下33800人。
賀龍
由於在教科書和很多影視作品中,只明確了紅軍改編八路軍後有三個師的番號;對於八路軍改編初期的人數,3萬人或4萬人的說法都有。
大家可能會認為留在陝北的紅軍被全部改編為八路軍,但事實上到1937年紅軍已經在陝北發展壯大了。從“西路軍”出發到“西安事變”之前,蔣介石仍然調動大批人馬,妄圖將紅軍消滅在陝北。
我軍為壯大自身首先利用主力紅軍中相對富餘的裝備(主要是沿途繳獲的地方軍閥效能不好的槍),把陝北和周圍其它地區的紅軍游擊隊、赤衛隊、縣蘇維埃警衛營升級為正規紅軍。
並給予紅27,紅28,紅29,紅30軍的番號(有重複之前的);還有陝北獨立一師、二師,陝甘寧獨立一、二、三、四團,這些地方紅軍共計8700人。
蔣介石
同時紅軍東征打了大勝仗,不但獲得了大量的錢糧供應紅軍,而且在山西境內擴充了8000多人。
1936年底“西安事變”發生之後,為應對中央軍大舉進攻,張學良和楊虎城一度邀請紅軍到關中地區附近協防。我黨則藉機大力宣傳“聯合抗日”,吸收了一大批熱血青年。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東北軍和17路軍主動給紅軍讓出了部分地盤;比如中共中央就是在1937年1月13日進入延安縣城的。這樣紅軍之前嚴重供給困難得到了緩解,部隊擴充規模有了保障。
因此到1937年8月時,陝北紅軍共有紅一方面軍24000人,紅二方面軍11500人,紅四方面軍14800人。紅軍總部直屬機關和院校人員10000人,未編入三大主力的陝北紅軍14100人,“西路軍”倖存者5600人,共有約80000人。
西安事變報道
蔣介石試圖用編制限制我軍,雙方交鋒半年達成協議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誌著國共終於可以考慮聯合抗日。
從1937年2月開始,國共雙方就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的編制問題而進行了近半年的談判。
可事實上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集團把中共的善意看成是“投降”或“招安”,根本不把中共看成一個平等的談判物件;再加上當時日本對國民黨當局的威脅還沒那麼嚴重。
所以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規模限制在一個極低的水平上,以便能夠借日軍之手徹底消滅。
我黨提出按照紅軍8萬的人數,應編為一個路軍,下轄4軍12師36旅;不出所料這個方案被蔣介石一口回絕。
後來我黨又做出妥協,提出只編一個路軍,直轄四個師12旅24團。但蔣介石仍然認為四個師太多了,只能編兩個師4旅8團,人數最多15000人;師以上不設統一指揮,由軍委會領導或西安行營領導。
後來又堅持只編三個師,每師三團。按照蔣介石的想法,沒讓紅軍縮編到“西安事變”前雙方接觸時,其堅持的3000人已經是重大讓步了。
此外蔣介石還妄圖干涉紅軍的人事問題,妄圖改變紅軍的性質。
雙方最開始接觸時蔣介石提出紅軍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毛澤東和朱德等需出國考察半年後再重新安排;這一險惡用心自然不會被我黨接受。
蔣介石
雙方正式談判後,蔣介石先提出向我軍中加入大量的政訓人員。被我黨拒絕後,又提出所有團以上的副職和參謀長要由國軍軍官擔任;甚至異想天開到想讓大特務康澤,出任政治部副主任。
蔣介石這樣做固然出於反共目的,但其靠人事變動來“挖牆腳”也是好手;在抗戰全面爆發之後,蔣介石就靠這種手段把眾多被重創的軍閥部隊改編成了中央軍。
雙方就這麼從1937年2月一直爭論到1937年7月,勉強達成了將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三個師6旅12團的方案。
但何應欽報到蔣介石那裡之後,蔣介石再次拒絕。
何應欽
周恩來親自上廬山同蔣介石面談,蔣介石還在堅持“3師9團”方案;蔣介石還試圖拉攏周恩來,破壞我黨對軍隊的領導。
直到七七事變之後華北局勢驟然緊張,蔣介石急需紅軍改編去抗日。9月22日才最終同意釋出,早就敲定好了的3師6旅12團方案。
有人認為蔣介石把被紅軍消滅的東北軍三個師番號給紅軍,意圖把“黴運”轉嫁給紅軍。但事實上115師屬67軍,120師屬57軍,129師屬53軍;被紅軍消滅的則是105師,109師和110師。
早在“兩廣事變”時蔣介石就借“整軍”來削弱東北軍,“西安事變”後更是挾私報復,將當時東北軍17個步兵師整編為10個。上面三個師的番號被強行裁掉,一轉手就“送”給了紅軍。
周恩來
為打破蔣介石限制,我軍自行創造番號
根據最後的方案紅一方面軍主力改編成115師,共計15500人;原紅一軍團中的紅2師和紅4師改編為343旅685和686團,原紅15軍團改編為344旅687和688團。
紅二方面軍主力改編為120師,共計14000人;紅二軍團和紅28軍改編為358旅715和716團,紅六軍團改編為359旅717團,紅32軍和總部特務團各一部改編為718團。
紅四方面軍留在陝北的部隊改編為129師,共計13000人;紅4軍改編為385旅769和770團,紅31軍改編為386旅771和772團。
以上三個師合計約42500人,加上八路軍總部直屬隊約46000人。
八路軍
事實上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並沒有嚴格執行12團的編制。
紅一軍團改編為343旅後作為紅軍絕對主力的紅1師,卻單獨拿出來變成了115師獨立團。
120時在改編時紅32軍被一分為二;其94師成為359旅一部分,而96師卻變身為120師教導團。
相對來說紅四方面軍基本上是紅軍一個軍變身為八路軍一個旅,但是將援西軍隨營學校和西路軍倖存人員組成了129師教導團。
因此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連同總部炮兵團在內,一共有16個團。
紅軍
當然一看到獨立團這個番號,大家就會聯想到《亮劍》中的386旅獨立團、新一團、新二團等。這是後來八路軍人數翻了幾番,蔣介石卻拒不批覆新番號的情況下被迫而為之。
而在1937年時,這個情況還不是很嚴重。
不過國民政府從不承認這些“編外武裝”,嚴格按12個團的編制每月發餉63萬法幣;115師獨立團過黃河時被晉綏軍軍官刁難,後夾在686團內才矇混過關。
此外為了儘量在三個師的番號裡多編制部隊,我軍又在師直屬隊上做文章。
參考國軍編制,每個師的直屬隊編有騎兵營、炮兵營、工兵營、輜重營和特務營;按說一個營也就幾百人。
但是八路軍的直屬隊中各營只是換個名稱的地方紅軍中的軍、師,許多人數超過千人。
比如120師工兵營下面還有3個營,一共1400人;120師輜重營和120師特務營也都轄有3個營,實際上是團的編制。
八路軍120師
擴充軍校學員和遣散編餘人員,八路軍基本解決了人員安置
透過組建三個“黑戶”團和儘量擴充直屬隊,八路軍三個師的人數比編制上的12個團多出10000人。這也就是為什麼不同文章,提到八路軍的人數會有很大出入。
考慮到陝甘寧邊區也並不是十分安全的後方,也不能指望國軍來拱衛。
中央決定留下115師部分直屬隊,120師直屬隊和718團,第129師直屬隊,第385旅旅部及770團;共計9000人組成了陝甘寧留守兵團。
因此真正東渡黃河的三個師建制都不全,三個師36000人的數字也就出自這裡。
陝甘寧邊區
事實上剩餘的3.4萬人當中,有相當多的行政人員和後勤人員;還有2000多人是榮軍院的傷殘人員。這些人本來就不受編制協議限制。
為安置多餘人員,中央大幅度擴充抗日軍政大學的規模。改編後紅軍大學和紅軍教導師(原紅軍步兵學校)的5000學員,全部成為抗日軍政大學的學員。
紅軍編余幹部和戰士也可以入抗大學習,到1939年2月已經先後有1.2萬人參加了抗大輪訓。
事實上從國內戰爭到對日作戰,無論是對我軍還是國軍都是全新的挑戰。
抗大
在慘烈的正面戰場,國軍百戰之師以國內戰場的經驗和戰法,面對火力強大的日軍,往往自身損失慘重卻未能取得滿意的戰果。
對這個問題我黨高瞻遠矚,讓那些紅軍編余幹部儘可能地透過學習提高其素質,作為未來擴軍的儲備人員。
抗日軍政大學一度擴編到了12所分校,辦學規模甚至可以堪比當時國民黨的中央陸軍學校。每個分校學員有2、3千人,其中近一半是編余的紅軍幹部。
在這些能用的辦法都用盡之後我軍還有最後一個無奈之舉,那就是遣散實在是無法安置的多餘人員。
抗日軍政大學
這一點可能讓大家非常困惑,畢竟很快八路軍的規模就開始壯大,幹部數量是不夠用的。
但事實上任何一支軍隊的實際編制人數,都是動態變化的。即便是從1937年到1949年我軍規模一直在增加,具體到某個人也未必會一直留在軍隊。
所以在1937年時我軍也將一些因年齡或身體原因不適合在軍隊中服役,陝北也實在沒有地方可安置的人員派回原籍。
比如紅4軍副軍長劉世模,原軍委警衛團團長朱水秋都因傷/病離隊,再也沒能回到延安。鑑於當時的國共關係,國民黨也歡迎我軍這樣“瘦身”。
劉世模
雖然近8萬紅軍在1937年9月,只有3.6萬人投入了抗日戰場;但很快就打出了“平型關大捷”,讓我黨我軍在山西站穩了腳。
隨著華北抗日戰場的變化,我軍建立了大量根據地並擴充新部隊。
這樣在陝北“賦閒”的大批官兵有了發揮才能的地方,八路軍進入了全面發展期。
參考文獻
[1] 紅軍為何改變為八路軍?其間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人民網
[2] 【抗戰史上的今天】1937年8月25日 中共中央軍委釋出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的命令.國際線上-新聞
[3] 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專題 三:浴血奮戰 保衛黃河.陝西省地方誌辦公室.2015年0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