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顯示,美索不達米亞人在4500年前就使用馴養的驢和野驢的雜交品種來拉車——至少比馬被培育出來用於拉車早了500年。從敘利亞北部出土的動物骨骼中分析出的古代DNA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即在古代資料中被描述為拉車的“昆加斯”(kungas)是哪種動物。
“從這些骨骼中,我們知道它們是馬科動物(類似馬的動物),但它們的尺寸與驢和敘利亞野驢的尺寸不符,”該研究的合著者、巴黎雅克·莫諾研究所(the Institut Jacques Monod in Paris)的基因組學家伊娃-瑪麗亞·蓋格爾(Eva-Maria Geigl)說。“因此,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同的,但不清楚區別是什麼。”然而,這項新的研究表明,昆加斯是一種強壯、快速且不育的雜交動物,它是雌家驢和雄敘利亞野驢(半馬)的雜交後代,半馬是當地的一種馬科動物。
蓋格爾說,古代的記錄中提到昆加斯是非常珍貴和昂貴的野獸,這可能是因為飼養它們的過程相當困難。她說,因為每一種昆加斯都是不育的,就像許多雜交動物,如騾子一樣,它們必須透過將一隻馴養的母驢與一隻必須捕獲的公驢交配而產生。她說,這是一項特別困難的任務,因為野驢比驢子跑得更快,而且不可能馴服。“他們真的對這些雜交品種進行了生物工程改造,”蓋格爾說。“據我們所知,有最早的混合動物,他們每次都要這樣做,所以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它們如此珍貴。”
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一幅有4500年曆史的蘇美爾鑲嵌畫,名為“烏爾旗幟”(Standard of Ur),其中的戰爭鑲板展示了一隊昆加斯拉的四輪壁車。
這是一幅來自亞述首都尼尼微的石刻板,上面畫著兩個男人牽著一頭他們捕獲的桀驁不馴的野驢,這頭驢可能是用來飼養貢加斯的。
在美索不達米亞黏土板上的幾篇古代文獻中提到了昆加斯,他們被描繪成在著名的“烏爾標準”上拉四輪戰車,這是一幅大約4500年前的蘇美爾馬賽克畫,現在正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展出。
蓋格爾說,考古學家曾懷疑它們是某種雜交驢,但他們不知道與之雜交的是馬。她說,一些專家認為敘利亞的野驢太小了,比驢還小,不適合養殖。
大約10年前,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考古學家吉爾·韋伯從敘利亞北部泰爾烏姆艾爾馬拉的一個墳冢中挖掘出了這些昆加斯的骨頭。
這個物種現在已經滅絕了,最後一隻敘利亞野驢——身高不到一米(3英尺)——於1927年死於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園——奧地利維也納的蒂爾加滕美泉宮(Tiergarten Schönbrunn;它的遺蹟現在儲存在該市的自然歷史博物館裡。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將最後一隻來自維也納的敘利亞野驢骨頭的基因組與在考古遺址出土的11,000年前的野驢骨頭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該遺址位於現在的土耳其東南部。蓋格爾說,對比表明這兩種動物是同一物種,但古代野驢要大得多。她說,這表明敘利亞野驢物種在近代比古代小得多,可能是由於狩獵等環境壓力。
歷史學家認為,蘇美爾人是第一批培育昆加斯的人,公元前2500年之前——至少500年前第一個馴化馬出現在了北方草原的高加索山脈,根據2020年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的研究人員所說。
古代的記錄顯示,蘇美爾人的繼承國,如亞述人,在幾個世紀的時間裡一直在飼養和販賣昆加斯。現在大英博物館裡有一塊來自亞述人首都尼尼微的石刻板,上面顯示了兩個男人牽著他們捕獲的一頭野驢。
這項研究的合著者、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考古學家吉爾·韋伯(Jill Weber)大約在10年前發掘了這些骨頭。韋伯認為,特爾烏姆埃爾馬拉(Tell Umm el-Marra)的這些動物屬於昆加斯,因為它們的牙齒上有嚼子套留下的痕跡和磨損的模式,表明它們是被有目的地餵食的,而不是像普通的驢一樣被留下來吃草,她說。她說,昆加斯比馬跑得更快,所以在馴養的馬被引入美索不達米亞之後,用昆加斯拉戰車的做法可能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