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有一群為了生產水泥而開採高階石灰石的玻利維亞工人挖到一個含很多石英的岩層,由於石英是一種很硬的礦物質,於是他們就沒有再碰這個岩層了。當他們繼續開採時,還是不斷地遇到這個令人頭疼的岩層。最後一個巨大的崖壁和數以百計的恐龍腳印展現在眼前。
▲ 卡爾歐羅可(Cal Orcko)恐龍足跡(遠景)
這些腳印至少分屬於八種不同的恐龍,包括一對巨龍以及一窩16只的甲龍。在這個岩層中,還有一條由小獸足類恐龍1 ——可能是一隻年幼的霸王龍2 ——留下的足跡,長度超過500米(1640英尺),居世界上之最。
▲ 甲龍與霸王龍
這些岩石是艾爾莫利諾構造(El Molino Formation)的一部分,該構造蔓延至玻利維亞的大部分地區。秘魯的維克奇科構造(Vilquechico Formation)和阿根廷的雅克雷蒂構造(Yacoraite Formation)也都有類似的恐龍足跡。有人認為,這三個構造不過是同一洲際構造的不同部分而已。3
▲ 卡爾歐羅可恐龍足跡(近景)
艾爾莫利諾結構含有迴圈層序(參示意圖一),每一輪的沉積序列都相似,是由各種各樣的砂石、石灰石以及黏土石沉積物構成的沉積層組成。大多數岩層都含有各種各樣的化石,以海洋生物的化石為主。在某個22米厚的巖面(其中包括卡爾歐羅可崖壁)中發現了11輪沉積迴圈,有七輪迴圈中都含一個岩層有恐龍腳印。4 崖壁面主要由單一的高石英岩層(示意圖一中的第5號腳印水平線)構成,不過在崖壁某些地方,露出的卻是在它之上或之下的其他岩層。
▲ 示意圖一:艾爾莫利諾結構的剖面圖。在第五層中含有好幾百個恐龍腳印,卡爾歐羅可崖壁露面主體就由該岩層所構成。
這些印痕可能是在洪水前半期末尾的時候形成的5,即在動物都被消滅之前。6 當全球海平面持續上漲的時候,各地的海水都會由於地殼運動、海嘯、月潮以及勢力浩大的水流影響而反覆進退(參示意圖二)。很多地方會被洪潮淹沒,水下去後又露出乾地,如此反反覆覆。在富含泥沙的水中,沉積物不斷沉澱,形成新的沉積層,這就會將那些拼命逃生的動物剛剛留下的印跡掩埋、儲存起來。這些帶有印跡的沉積層在短暫暴露的幾個小時中,可能會變硬,從而不被下一波潮水侵蝕掉。岩石中的每一個層序迴圈可能就代表水的一輪進退。按照這種模式,上文提到的厚達22米的岩層,形成時間可能只需幾天甚或更短。在洪水後期,由於地質構造的作用力促使了地殼的運動,於是,那些尚未硬化的沉積層就會形成巨大的皺褶狀結構。卡爾歐羅可那近乎垂直的(72°)崖壁就是某個這樣的皺褶的其中一部分。
▲ 示意圖二:在洪水期間,估計海平面反覆升降的狀況持續了有一週的時間。8
2006年,卡爾歐羅可建立了一個“白堊紀公園”旅遊中心,但崖壁和它上面那壯觀的腳印被侵蝕的速度很快,到2020年2,它可能會“完全被破壞”。人們提出的保護措施包括使用錨杆和鐵絲網,以及往岩石中注入促進硬化、有助於防水的化學物質。1 這些情況都強烈地反擊了那種認為這些岩石已經經歷6500萬年的自然程序的觀點。7
大多數動物的足跡一般反映了它們走來走去四處覓食的日常生活,但卡爾歐羅可的恐龍足跡,幾乎跟全世界所有著名的恐龍足跡一樣,從頭到尾都是筆直的,這表明它們是一群正在逃難的動物。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這些腳印分佈在間隔巨大(譯註:分佈不同水平線上)的不同岩層中,但在艾爾莫利諾構造中,每個帶腳印的岩層都含有由同一種恐龍所留下的完全一樣的逃難型腳印。在地球表面的同一個地點(僅被同時形成的某些岩層所分隔),同一種恐龍往往會表現出同樣的不同尋常的行為,相比之下,這個現象更符合洪水週期性的進退的情況,而與認為岩層彼此之間隔了好幾百萬年的觀點相去甚遠。
▲恐龍逃難
卡爾歐羅可懸崖以及它上面的恐龍腳印清楚地印證了聖經所記載的洪災,在這次洪災中,所有在地上爬行的、有氣息有血肉的動物都死了(創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