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有的動物之一——大熊貓
我國的“國寶”很多,但是唯一能讓全人類都瘋狂著迷的動物只有大熊貓一種。大熊貓通體呈黑白兩色,是兇猛的大型哺乳動物。但是毛絨絨、圓滾滾的身體,總讓人們對它有著憨態可掬的評價,而忽略了它能夠輕易殺死一個人類的事實。
大熊貓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800多萬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被人們譽為活化石。它們體型肥碩,頭圓尾短。大熊貓一般能長到1.2~1.8米高,體重能達到80~120千克。黑白相間的毛色和黑眼圈,是它們最典型的外貌特徵。
雖然大熊貓體型龐大,但是身姿卻很靈敏。大熊貓具有爬樹的本領,最高甚至可以爬到20米高的樹上。一般來說,它們爬樹是為了嬉戲玩耍、偵查周圍情況、打盹或者躲避危險。有時,兩隻熊貓在打鬧過程中,弱勢的一方也會爬到樹上躲開同伴的“欺負”。
一般情況下,大熊貓的性格比較溫順。第一次見人的時候,大熊貓會用兩個肥厚的前掌捂住自己圓乎乎的臉,或者把頭深深地埋在肚子裡,像是害羞一樣不願意見人。行走時的大熊貓一般都邁著可愛的“內八字”步伐。慢手慢腳挪動的大熊貓看起來更加憨厚了。
大熊貓變成非中國獨有物種?
如此可愛的大熊貓引得無數人瘋狂喜愛,不論是服飾裝扮、還是影視劇作品,甚至與廣告logo,無數人為大熊貓周邊瘋狂買單。這麼稀罕的大熊貓可是我國獨有的寶貝。
為了保護國寶,使其數量增加,我國建立了多個大熊貓保護站與自然保護區,截止到2021年10月1日,全球範圍內人工圈養的大熊貓有673只,野生大熊貓有1864只。
此時有些民眾不免擔心起來。萬一野生大熊貓在逐漸增多的情況下跑到別的國家,那就不是我國獨有的物種了。
其實,有這樣想法的人實在多慮了,因為野生大熊貓絕對不會跑到別的國家去。而且原因多達5種。
- 原因一:對生活環境要求很高
大熊貓在我國棲息地的面積足足有2萬平方公里以上,囊括了岷山、邛崍山、涼山、大相嶺、小相嶺以及秦嶺等幾大山系。我國的大熊貓分佈在甘肅、陝西和四川這三個省份的45個縣(市),但是80%的大熊貓都生活在四川。
大熊貓一般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山溝、河谷、窪地等森林繁茂的地方。因為這裡的食物和水非常充沛,可以滿足它們超大的胃口。而且這些地方溫度比較低,大多在20℃以下,是它們最喜歡的溫度範圍。
大熊貓除了喜歡較為涼爽的環境以外,它們還喜歡潮溼的環境。它們生活的環境裡,一般都有溼潤的東南季風吹來。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它們生活的環境總能保持在80%以上的陰溼度。
我國本土環境裡能夠滿足這樣環境條件的地方都不多,所以不用擔心大熊貓是否會在外出覓食或者其他原因,不小心走到別的國家去。
- 原因二:食物數量太少。
熊貓和大多數棕熊一樣,是雜食性動物。它正好處於從食肉到食草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裡,人工飼養的大熊貓的主要食物是竹子、窩窩頭、胡蘿蔔等。野生大熊貓則會吃竹子、草、野果,有時也會吃竹鼠、羊等動物。
大熊貓有著食肉動物的生理特徵,卻不以肉為主食。主要是因為它們體內T1R1基因失活,所以它們吃不出肉的鮮美。對大熊貓而言,鮮嫩脆甜的竹子才是最好吃的食物。不過因為它們的消化系統還是食肉動物的那套,所以大多數竹葉還沒有消化完畢就會被排出體外。
竹子是熊貓最喜歡的食物,它在大熊貓的食譜中佔據99%的分量。大熊貓一般吃竹葉、竹筍,以及竹子比較嫩的部分。雖然能讓大熊貓使用的竹子多達60餘種,但大熊貓最愛的只有冷箭竹、華西箭竹等7種竹子。
由於竹葉的熱量較低,再加上大多數都沒有吸收。所以一隻成年大熊貓一天能吃10~15公斤竹葉。不過大熊貓非常挑剔,只吃新鮮竹子。如果野生大熊貓想要遠行,就必須要解決食物問題。
- 原因三:時間條件不夠。
一般來說體型較大的動物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恆溫動物比冷血動物消耗的熱量也更多。大熊貓是大型恆溫動物,每天都會消耗大量能量,所以需要很多的食物補充。但是它的腸胃又無法吸收太多能量,所以就只能不停地吃東西。
大熊貓的生活非常規律,除了會耗費少量的時間玩耍和排便以外。其餘的時間一半用來吃東西,另一半用來睡覺。所以它的時間非常緊張,沒有空去琢磨遠行的事。
- 原因四:繁殖後代太難。
動物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大熊貓也不例外。他們只會在生活條件相對比較好的情況下才繁殖後代。而且大熊貓性成熟較晚,自然發情率非常低,所以整個群體數量都很少。野生大熊貓數量稀少就不會有同類掠奪資源的情況出現。沒有生存壓力大的挑戰,大熊貓自然不會隨意遷徙。
大熊貓一般在4~8歲的時候才性成熟,不過他們一直到20歲還可以繁育後代。每年的3~5月,雄性大熊貓就會聞著味道尋找雌性大熊貓。如果有兩隻雄性看上了同一只雌性,溫順的熊貓就會性格大變,兩隻雄性會為了爭得雌性的青睞而大打出手。
雌性大熊貓的妊娠期為3~6個月。剛出生的大熊貓幼崽像粉色的小老鼠,還沒有媽媽的半個熊掌大。小熊貓生長非常緩慢,一般出生後兩個月左右才會睜開眼,三個月左右才能自己爬行。小熊貓長到八個月左右的時候就能吃一點竹子了,但它這時一般還是以熊貓媽媽的乳液為主要食物。大多數熊貓要到兩歲左右才會離開母親獨自生活。
- 原因五:地理環境受限制。
熊貓在我國四川、陝西和甘肅均有分佈。但是這三個省份均在我國腹部中心位置。如果野生大熊貓能夠排除食物不足的困難,離開自己最喜歡的舒適環境,不去考慮繁殖後代的問題,一心一意專門往國外跑,那也有很大的困難。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
如果大熊貓想要出國,即便是和它直線距離最近的國家寮國也有1000公里以上。野生大熊貓要克服種種困難,獨自穿過雲南,才能來到國境線。這樣的情況在現實裡絕對不可能發生。
大熊貓曾經不是中國獨有物種
早在50~70萬年前,大熊貓數量一度達到了頂峰時期,它們曾經廣泛地分佈在黃河、長江以及珠江流域。從我國的首都北京到越南、泰國以及緬甸北部,到處都有大熊貓的身影。
這些大熊貓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始熊貓。始熊貓是一種從擬熊類動物進化而來的生物,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大熊貓。始熊貓體型只有狐狸大小,最早誕生於800萬年前。隨著時間的推移,始熊貓的主要後代在中國境內繼續進化。大約在300萬年前,出現了一種比現代熊貓體型稍小的小種熊貓。這些大熊貓逐漸開始吃竹子,並且一直向亞熱帶繁衍。除了我國以外,越南和緬甸都有這種熊貓的化石。
隨著食譜範圍增大,小種大熊貓的食物也變得更加充沛。於是,它們的體型也變得越來越大。不過此時,大熊貓僅在我國境記憶體在。大概在60萬年前,小種大熊貓進化成了巴氏大熊貓。巴氏大熊貓作為大熊貓存在800萬年裡體型最大的大熊貓,身長超過了2米。之後又因為竹子慢慢成為了熊貓的主要食物,所以熊貓的體型也隨著營養攝取不夠而慢慢縮小。最終,大熊貓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不過隨著人類對原始自然環境的破壞,大熊貓生存的空間被嚴重壓縮。從多個國家分佈變成了僅剩我國獨有的。從我國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等地,一直縮減到僅四川、陝西、甘肅3個省份。再加上人類為了獲取熊貓漂亮的皮毛,大肆對其獵殺。所以大熊貓的數量在近幾個世紀持續下降。
早在1958年,我國就成立了首個重點保護大熊貓的自然保護區——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由於當時人們對保護大熊貓的方法不夠科學,所以只是把野生大熊貓抓起來人工飼養。人們對於大熊貓的生活、繁殖等習性並不瞭解。
而且當時的人們沒有透過保護野生自然環境來保護野生大熊貓的意識。所以大熊貓棲息的地方依然在遭受著人類造成的汙染和破壞。長此以往,大熊貓的數量依然在下降狀態。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才發現這種野生大熊貓的數量已經不到1000只了。1988年,我國正式將大熊貓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好在1998年,我國全面管控槍支器械,並且嚴令禁止砍伐天然森林。此舉有效防止大熊貓被人類獵殺,減緩了大熊貓棲息地的縮減。1992年,國家林業局安排保護區內的居民有序遷出,更進一步地保護了熊貓生存的環境。
從1992到2002,短短10年的時間,僅四川省就新建了14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還在大熊貓經常出沒的原始森林建設出了17條大熊貓保護走廊帶。並且在32個縣(市)建立了大熊貓棲息地保護管理站。
早在2021年7月,國新辦就公開宣佈,大熊貓的受威脅程度從瀕危降低到了易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還會逐漸下降。
野生大熊貓雖然不會自己從國內“溜”到國外,但是有不少大熊貓都曾出過國。早在1941年,宋美齡就曾代表中華民國向美國支援中國難民的民間聯合會送過一對大熊貓。此後,蘇聯、朝鮮等9個國家,接受過中國贈送的24只大熊貓。
不過,為了保護當時瀕危的大熊貓,從1982年起,中國就再也沒有向外贈送大熊貓了。之後,為了讓世界人民看到可愛的大熊貓,大熊貓又踏上了巡展和租借的道路。
熊貓外交結束了,但國外可以租借大熊貓用於巡展和研究。被租借的大熊貓在境外,它的“戶籍”和子孫後代,依然屬於中國。所以大熊貓仍然是我國的獨有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