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評論
客戶端到底是做加法還是做減法,使用者體驗才是最主要的依據。
你的手機安裝了多少個客戶端?或者換個更扎心的問法:你手機上的客戶端佔了多少“屏”?
對很多人而言,這不是一個太容易回答的問題。儘管常用客戶端寥寥無幾,但更多處於休眠狀態的客戶端,總是讓人下不了點刪除按鈕的決心。
有的公共服務類客戶端,比如查詢交通違章記錄的客戶端、查詢個稅情況的客戶端,哪怕一年用一次也有必要保留。有的客戶端雖然不見得常用,但為了跟上潮流,還是姑且保留。但是,有些機構把不同功能分散到不同的客戶端,就有點讓人無所適從了。
銀行客戶端就經常會有此類現象。開發一個用於借記卡賬戶查詢的客戶端,再開發一個信用卡查賬還款的客戶端,只是銀行“客戶端大賽”的入門水平。為開拓電商業務,有的銀行開發了購物平臺客戶端;為吸引校園使用者,有銀行為大學生“量身定製”客戶端;還有銀行針對租房客戶開發客戶端……
有的銀行客戶端在推出不久就偃旗息鼓,有的銀行則強力扶持新開發客戶端,時不時在該銀行主要客戶端跳出彈窗誘導使用者下載。至於誰是比賽的終極贏家,目前並無定論。有報道說某銀行最多時推出了21款客戶端,也有報道說某銀行目前仍有16款客戶端在執行。當然,銀行規模更大,旗下的客戶端往往更多。
並非站在數字經濟最前沿的銀行業,為何對客戶端充滿異乎尋常的熱情?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銀行“不差錢”,捨得“數字化”投入;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大型銀行系統龐大、部門林立,每個業務條線都有開發客戶端的慾望與能力——以資佐證的是,有些銀行的地區分行也蠢蠢欲動,推出多款冠以地名的客戶端。
對於這種機構旗下客戶端“內卷”的狀況,有人將之形容為被拆開的瑞士軍刀:使用者使用某個功能還得挨個開啟搜尋一番。如果實在看不慣解除安裝了“雞肋”客戶端,真到需要的時候,沒轍,還得老老實實下載安裝回來。
大概與行業大氣候有關,一些銀行終於醒悟到旗下客戶端太多太雜,嘗試“合併同類項”,進行功能整合。移動支付方興未艾之時,幾家銀行不約而同地推出專門用於手機支付的客戶端。近日,最後一家運營支付客戶端的國有大行宣佈逐步關停相關服務,將功能整合到其主要客戶端中。
為什麼看起來轟轟烈烈的“客戶端大賽”,最後卻草率收場?原因不難解釋。對一般使用者來說,銀行服務並非高頻應用,除了發工資日等時間點,很多人平時都不在意自己賬戶發生了什麼變動。銀行只有把核心功能進行整合,才是取得使用者信賴之道。
除了掌管“錢袋子”的銀行,過度開發客戶端現象在不同行業不同領域都有表現。比如,有的商業公司內部“打架”,恨不得每款產品都推出單獨的客戶端;也有地方政府部門為了唱響數字政務概念競相開發客戶端,主管者“政績”是有了,但群眾面對“散裝”的數字政務服務,並未感到多少方便。
使用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時間是有限的,試圖用開發更多客戶端的方式來吸引使用者,結果只會徒勞無功。當然,也要防止另一種極端,就是試圖把客戶端做成包羅永珍、無所不能的“巨無霸”。人們經常發現:某款原本專注於某個功能的客戶端,在“做大做強”以後,總是忍不住新增新的無關功能,直到整個客戶端變得臃腫不堪。
智慧手機普及以來,客戶端就成為手機功能的基本單元。不管是什麼機構,好像只有開發了客戶端,才算在數字時代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自留地”。但是,站在使用者角度,多數人更關心如何便捷地呼叫相應功能,讓操作不再繁瑣,也讓手機效能得到解放。總而言之,客戶端到底是做加法還是做減法,使用者體驗才是最主要的依據。
撰文/王鐘的
微信編輯/任冠青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