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們今天能有今天穩定的生活,離不開無數革命前輩的奮鬥。他們當中有以筆為槍,猛烈抨擊黑暗的文學家;有唇槍舌劍,為國為民據理力爭的政治家;更有血戰沙場,寸土不讓的革命軍人。那些被後人稱為民族脊樑的文學家和政治家們,我們後人對他們的敬仰,也一樣體現在語言和文字上。但對於那些保家衛國的軍人,除了語言以外,還有一種最能體現他們榮譽和貢獻的方式,就是授予軍銜。
說起授銜,我們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次最隆重的授銜儀式是1955年在懷仁堂舉行的,這次儀式不僅規模大,並且意義重大。1955年,抗戰和解放戰爭已經早已結束,新中國也已成立,整個國家執行步入正軌,因此也到了給開國將領們授予軍銜的時刻。因為這次儀式意義重大,所以負責各級軍官授銜的負責人,一心想要把授銜工作做得盡善盡美,以使得將領們滿意,為此花費許多精力。但可惜在授銜過後,仍有一些將領對結果不滿。在這些將領中,資歷比較老的有三位。
01
第一位叫王近山,他作戰驍勇,打仗經常不顧個人安危,當時還有人給他起了“王瘋子”的綽號。在抗戰中,他是八路軍772團副團長,參與並指揮了一場又一場戰鬥,最終在抗戰結束前夕升任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中,在舉世矚目的襄樊一戰中,他沒有采用常規戰術先去攻打南山,而是兵行奇招巧取西門,僅僅用了兩天就攻下襄陽,殲滅守軍兩萬餘人。憑藉這些過往功勳,最終他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被授予中將軍銜。對此結果感到不滿的他和王必成一樣,找到了上級希望能升為上將,但上級組織在充分考慮後,仍授予他中將軍銜。
02
第二位叫王必成,他出身湖南,早年參加赤衛隊,後在17歲那一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在抗戰時期參與多次重要戰役,指揮了夜襲新豐車站、東灣戰鬥等200多次戰鬥,取得多次大勝。因他在戰場上的驍勇表現,當時茅山根據地的百姓,甚至還給他起了“王老虎”這樣一個威風的綽號。正因他屢立戰功,因此在授銜時授予了他中將軍銜,但他本人對這個結果並不滿意,理由是之前和他一直平級的葉飛這次竟被授予上將。
說起葉飛和王必成,兩人的經歷十分相似。在抗戰時期,兩人幾乎一直保持平級,沒有出現過誰壓誰一頭的情況。這也是讓王必成最放不下的地方,要說硬仗,他打得不比葉飛少,除了抗戰時的功勳,解放戰爭中蘇中的七戰七捷裡有他參與的五戰。1947年5月,他率領部隊在孟良崮和死敵張靈甫作戰,最後擊斃對方,瓦解了其部隊對山東的進攻。
正是因為這些卓著功勳,他本以為自己肯定會被授予上將軍銜,結果最後卻是中將,關鍵是多年平級的老戰友還被授予了上將。這個結果令他一時無法接受,為此他甚至還去找了譚震林,希望這位老領導給自己往上遞遞話,把自己改為上將。但最終或許是譚震林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又或是其他原因,他的軍銜沒有得到改變。
03
第三位叫鍾偉,他是一個十足的性情中人,在得知自己的軍銜是少將後,曾當場表現過不滿。單看他的資歷,授予少將可能確實有點低。他參加紅軍後,曾任紅三軍團政治部宣傳員,師特務連政治委員,以及師政治部主任。以這個時期的職務來說,授中將應該是很有可能。但在抗戰時期,鍾偉最高只擔任過副旅長這個職務,比起其他人,略顯低了。
在整個解放戰爭中,鍾偉表現出色,在戰爭中經常會根據形勢隨機應變,軍旅生涯打過多場硬仗。他的指揮風格十分大膽,雖然他指揮的部隊並不是當時東北地區實力最強的部隊,但卻是每逢硬仗必迎頭而上的虎狼之師。這樣一位悍勇之將,最後被授予少將雖有些可惜,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他不是一位優秀的將領。
而且授銜之初就說過,這次不只是單看職務高低,而是看任職、素質、能力、資歷、軍功的綜合評定,因此除職務外,可能正是其他幾個方面的綜合評定對最後的結果產生了影響。
雖然這三位將領最終並沒能得償所願,但他們的功勳早已不是簡單的軍銜可以衡量的。在那個艱苦的戰爭年代,敵人妄想將我們亡國滅種,但正是有無數像他們這樣的將領,這樣的戰士前仆後繼,我們才能有今天的生活。
有人說過,一個民族需要英雄,保持對英雄敬仰的方式,就是不要忘記他們的事蹟。所以我相信,若干年後,可能會有人忘記他們的軍銜,但肯定不會忘記他們民族危亡時力挽狂瀾的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