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飄起了秋雨,淋淋瀝瀝地越下越大。中秋假期人們能應著節氣,回家團聚。每逢佳節倍思親,我遠在千里之外,不能回家看望母親了。
閒暇的時候,看了一段影片,復旦大學教授王德鋒講了一段關於慈和愛內容。
為什麼不把慈和愛看成人的本能?
父母愛孩子這件事,根本上跟動物是完全一樣的,動物也愛自己的孩子,那叫天性。再兇猛的動物也護著自己的孩子,愛紮根於我們的生物本能之中。
如果把這個愛的方向扭轉方向,指向父母輩,這是文化。孝是人性不是天性,孝不是人的天性,但慈是人的天性。
能夠把愛的方向扭轉指向父母,需要一種屬於人的生命情感,這份情感就是報恩。報恩不是天性,一個人能報父母之恩,他才談得上對別人的關心。
在道德的境界裡,做不到報恩,就談不到仁了,所以說“人以孝為本。”
小弟弟在家人的微信群裡發來了一段影片,媽媽住的房子有些漏雨了。雖然已經經過了修繕,在連續兩天一夜沒停的雨中,牆面還是有些溼了。弟弟說等到雨住天晴了,找專業人員檢查一下,再進行修理。
看了影片的內容,再聯絡生活實際。我想著我們兄弟三人,脾氣秉性各不相同,關注點也不同,跟父母相處的方式也不一樣,但皆因有著感恩之心,在村鄰四舍之中,都感嘆媽媽有三個孝順的兒子。
大弟弟是個特別重感情的人,特別感性,看他的眼神,聽他的話語就能讓人心生感動。他特別愛喝酒,喝完酒之後,就會跟媽媽影片聊天,
弟弟故意帶著醉酒的腔調說:“媽媽,我想你了,你想我了嗎?”
“你這個醉鬼,又喝了多少?”媽媽總是這樣說,“不跟醉鬼聊天,我掛了啊!”
弟弟會說:“你掛了,我就再打,直到你說想我了!”
有時候弟弟會把媽媽,還有我和小弟弟拉進一個影片聊天的群裡,一起和媽媽聊天,然後一起回憶過去的時光。
有的時候,媽媽會給我發微信:“那個醉鬼昨天給我打電話,又學羊叫,又哭又鬧的。”
小弟和我都比較理性,不太會這樣表達自己的情感。小弟算是離媽媽最近的,能夠經常回去,回去後就跟姑娘回門一樣,各種吃的塞滿冰箱,再看缺啥少啥就會補個齊全。媽媽常說的一句話:“我啥都不缺。”
因為有了大弟與小弟的照顧,我很少關心吃穿用行的。我總會給媽媽買上幾本書,讓她能夠獨享一個人的時光。在她不大願意看書的時候,我就會把我覺得很好的書轉成文字,分成章節,然後,每天發一段,後來,媽媽看進去了,每當看完一段,就會發一個“OK”的手勢,這個意思就是發過來的看完了,再來一段。就這樣陪著媽媽讀完了《大漠祭》和《白虎關》兩本書,還一起探討著小說中感人的情節。
這就是我們兄弟三人與母親的相處之道,完全出於一種本能,也沒有被教導,而是從心中就想這樣做。
也許道理學得多了,分析來分析去,把簡單的事情弄複雜了,孝是別人的一種看法,做是從心底生出來的,在做者來說沒有任何概念,他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而已。
中秋節了,也祝人人心如滿月一樣光明清涼,吉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