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19世紀向20世紀過渡的半個多世紀中,從最初的鴉片戰爭一直到解放戰爭的勝利,終於迎來了新的“人生”階段。
而中國軍人們長達90年的血火征程,在1955年9月舉行的首次授銜儀式給這段歷史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點。
被授予軍銜的將軍們,無論級別高低,都是在中國革命歷程中做出過偉大貢獻的英雄們,然而在嚴格的軍銜制度的背後,也有一些本應該被授予軍銜的將軍們錯失了這次榮譽授予。
李聚奎將軍就是其中之一,1955年他沒能參與授予軍銜的儀式,基於此,3年後國家想補給他大將銜,他卻對這些榮譽不甚在意,說:“上將就行”。
一、功勳足以授予上將:1955年因故錯過了第一次授銜
從李聚奎1928年參與革命開始一直到建國之後開始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無論是打仗還是生產建設,李聚奎總是活躍在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第一線。
1955年7月,當時新中國處於羸弱的建設初期,戰爭之後世界上許多國家接連透過工業得到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家的強盛。
而建立之初的新中國卻極度缺乏發展工業的“原料”石油,中共中央經過商議之後決定將開採石油的特殊任務交給李聚奎來執行。
中國的第一次將軍授銜是在1955年9月份,那時李聚奎已經被任命為中國第一任石油工業部部長。
作為一名國家幹部,他已經不在軍隊系統了,因此無法接受授銜。
實際上,最初接到組織任命通知的時候,李聚奎還是比較猶豫的。
他並不是擔心因此錯過了國家的第一次授銜,而是擔心自己沒有石油方面相關知識的儲備,難以完成組織的要求。
剛到西北地區就任初期,他就和石油部長主力徐今強說:“你從今天開始教我石油方面的知識吧”。
作為中國石油照工業部的第一位部長,李聚奎接受任命之後就一直帶領著工程技術人員在大西北,為石油勘探和開發工作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新中國建設初期,石油開採完全是一個空白的領域,國家沒有專業的人才。
李聚奎雖然被任命為石油部長,卻也是一個完全沒有相關專業知識儲備的“小白”。
然而因為組織相信他,能把這樣一個重要的任務交給他來執行,他也就堅定不移地學習,為此項事業而不斷奮鬥。
二、李聚奎:“就低不就高,上將就行”
在各方面條件都比較艱苦的大西北地區,石油的勘探工作在一點一點向前發展。
雖然作為整個石油開發工作的部長,李聚奎與其他的工人一起同吃同住,他還總是先挑選那些比較破舊的房子,把那些好一點的房子留給其他的工人。
無論是在艱難的戰場上,還是在處於空白的新中國的石油勘探領域,李聚奎一如既往。
三年之後,李聚奎被調離了石油部門,中央領導考慮到李聚奎為中國革命所作的偉大貢獻,決定為他補授軍銜。
1958年,綜合李聚奎在戰場和政界做出的偉大貢獻,中央決定為他補授大將軍銜。
由於當時已經制定好了十名大將軍銜,相關工作都已經做好了,中央也無法輕易為李聚奎一人開此先例。
可是如果只授予李聚奎上將的軍銜,似乎也並不合適,畢竟李聚奎曾經的許多部下都已經被授予上將軍銜。
為這件事情,中央一度也很頭疼,不知道怎麼做才比較合適。
為了不給中央的工作添麻煩,李聚奎不爭不搶。
如同在第一次授銜時,他也義無反顧的選擇了石油勘探工作一樣。
這一次李聚奎主動提出,自己只要上將軍銜就可以了,他對於軍銜並沒有那麼嚴苛的要求。
在李聚奎的主動退讓之下,組織最終為他補授了上將軍銜。
在1958年的補授軍銜儀式上,毛主席曾經感慨地說到,“如果沒有李聚奎將軍,新中國至少要晚成立10年。”
李聚奎從加入革命開始,就有著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始終堅定的保持對於黨和人民的無上忠誠。
在長達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當中,無論是在環境兇險的戰場上,還是在物資緊缺的後勤部門,他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國家最需要的地方,李聚奎能夠做到不忘初心,始終如一,具有百折不撓的氣節和品質,是我們民族永遠的英雄。
三、戰場上的“將聖”李聚奎:率軍強渡大渡河
1904年李聚奎出生在在湖南安化的一個農民家庭,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李聚奎小時候就被家裡安排到學堂唸書,在中國開國上將中也算的上是個“小知識分子”。
1926年,22歲的有志青年李聚奎深受先進革命思潮的影響,毅然決然決定加入到革命戰士的隊伍當中,保家衛國,抗擊侵略者。
當時李聚奎加入到了國民黨高階軍官唐生智統率的部隊中,不久之後就參與了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結束之後,國民黨在中國的發展形勢如日中天,蔣介石基本確立了國民黨第一領導人的地位,然而轉頭就下達了要開展對中國共產黨的“圍剿”戰爭。
李聚奎雖然是透過國民革命軍走上了革命道路,但在他心中遵循的是“中國人一致對外,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原則,對於蔣介石這樣的行為,他是堅決鄙視的。
於是李聚奎決定放棄追隨唐生智,在1928年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
早在李聚奎第一次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小組會中,他就堅定的喊出了自己的信念,“我這一輩子跟黨是跟定了,黨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
在李聚奎被任命為紅軍第一師團師長時,紅軍就開始了長征。
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顯示,紅軍長征行進至粵漢鐵路的時候,紅一軍接受了組織的命令,率領部隊在前方開路,而紅一軍團又將此項任務交給了紅一師團。
從此時開始一直到1935年5月,時任紅一軍一師師長的李聚奎仍舊作為整個紅軍的開開路先鋒部隊,順利通過了彝族地區。
此時李聚奎收到了組織傳達的“強渡大渡河”的命令,在著名的紅軍“強渡大渡河”中,許多人都記住了在槍林彈雨中強渡大渡河的戰士們。
卻甚少有人知道,時任紅一師師長的李聚奎正是此次紅軍強渡大渡河的主角。
在這之後,李聚奎領導的紅一師的紅1團被譽為“天下第一團”。
大渡河水急浪高,暗流洶湧,歷史上就曾有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為西征北渡大渡河,卻未想到因此全軍覆沒。
蔣介石也深知大渡河的兇險,於是叫嚷著要讓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大渡河一度成為紅軍的生死河。
當時師長李聚奎、團長楊得志一路趕到大渡河附近的時候,在間隔幾里地的一個山口用望遠鏡觀察敵人的動向。
沒想到在河邊有兩條船,面對兇險的大渡河,這樣的船可真的稱得上是救命船了。
於是二人商議著,要怎樣做才能確保萬無一失地得到這兩艘船。
沒料想剛瞭解清楚情況,就接到了來自指揮部的命令:“連夜偷襲安順場守敵,奪取船隻,強渡過河”。
領導特別指示,這次渡河關乎著數萬紅軍的生命,一定要戰勝一切困難,完成任務。
趁著守備的敵軍不注意,李聚奎指揮餘部繳獲了敵人兩條船隻,並召集了當地20多名船伕,選拔了17名勇士做好了準備“強渡大渡河”。
在執行任務的前一天晚上,李聚奎特地召集了17名勇士,卻是下了一道奇特的命令:“命令你們吃完飯以後,好好睡覺,明天早上會準時叫醒你們,你們的任務就是吃好睡好。”
這17名勇士李聚奎的指揮之下,出色的完成了渡河任務。
他們乘著木船,一邊在激流中強行向前衝擊,一邊還要和對岸的敵軍作戰,面臨著身下激流和前方敵軍槍林彈雨的雙重威脅。
即便如此,他們依舊登上了對岸,成功渡過了大渡河,為紅軍佔領了有利地位,更是為紅軍打開了一條生命通道。
當時李聚奎也考慮到大渡河水深流急,紅軍又極為缺乏渡船所使用的工具,導致紅軍的大部隊成功渡河十分困難。
而在身後的敵軍追擊越來越緊密的現實情況之下,李聚奎作為紅一師的師長,決定分兩路部隊分批過河,保全了數萬名紅軍的生命安全。
然而在紅軍長征結束之後,提起大渡河,很多人稱讚的是不怕為難的十七勇士,是指揮出色的楊得志和政委聶榮臻,卻很少有人知道,紅軍此次強渡大渡河任務的真正指揮是李聚奎同志。
四、種植糧食,發明炒麵
這樣一位善於打仗的將軍到解放戰爭時期,又極為迅速地適應了中國革命的現實情況和新形勢,幾乎無縫銜接,擔任東北軍區後勤部參謀長,開始負責中國解放軍的後勤保障工作。
或許是因為抗日戰爭後期國民政府突然短缺物資,甚至直接拒絕向共產黨提供軍費和軍需物資的幫助。
李聚奎在戰場上親歷了戰士們的艱難,為了保障共產黨的勝利,必須要徹底解決我軍“取之於敵”的現實情況。
在李聚奎的領導和主持下,軍隊開始慢慢“自力更生”,不再單純依賴外部的援助和攻擊,而是依賴組織的後勤保障工作。
在整個解放戰爭期間,李聚奎負責組織後勤部輸送糧食,總是在關鍵時刻解決了前線士兵糧食、彈藥的短缺問題。
解放戰爭結束之後,由於常年連綿的戰爭,新中國建設百廢待興,卻是處處都需要物資和人才。
戰爭結束之後,李聚奎也在後勤部繼續發光發熱,培養了一大批後勤建設的專業幹部。
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中國人民志願軍雖然義無反顧的跨越了三八線,到達朝鮮戰場,戰爭初期局勢非常緊張,在前線志願軍戰士們與敵人晝夜作戰。
但無論是軍用物資還是糧食,都處於極度缺乏的狀態。
據歷史資料現實,當時恰巧朝鮮遇上了五十年罕見的寒潮。
為了解決戰士們,尤其是在前線與敵人奮戰的志願軍們的溫飽問題,李聚奎作為後勤部長為此苦思冥想。
從他以前四處漂泊著作戰的時候,李聚奎想到了解決辦法。
當時在紅軍長征結束之後,在艱苦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紅軍戰士們分東西兩路到陝西會合。
李聚奎率部準備西渡黃河,沒想到在甘肅地區遭到了敵軍的圍堵,西路軍幾乎整個傾覆。
李聚奎找不到其他人,自己硬生生當作一個叫花子,一路乞討著就這樣回到了陝北。
而在他的整個乞討過程中,正是沿途老百姓們給他做的炒麵讓他活下來,一直找到了組織。
這種炒麵不僅食用起來十分方便,還很容易儲存,據說是使用百分之七十的小麥和百分之三十的大豆、高粱和玉米。
放入鹽之後,十分容易就做成了可食用的炒麵。
李聚奎向組織請示,將炒麵作為抗美援朝志願軍隊伍的主要供給,為此中央下令百姓們將炒麵作為主要的生產作物,當時每家每戶都在生產炒麵,從根本上解決了前線士兵們的溫飽問題。
“哪裡有稀缺,哪裡就有李聚奎的身影”,從作戰的戰場到後勤的物資,李聚奎從來沒有讓黨和國家失望過,總是衝在為人民辦實事的第一線。
在他身上,我們真正看到了時刻心繫國家和人民的幹部楷模。
無論是作為戰場上驍勇善戰的將軍,還是作為軍隊後勤部隊的一名部長,李聚奎總是活躍在國家需要、人民需要的前線。
他不在乎軍銜,不在意職位,所想所作都只是為了人民,為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