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張輝瓚作為中國革命早期所俘虜的國軍將領,因為他本人之前在投靠蔣介石之後,積極擁護蔣介石的反動政策,因此人民群眾對他恨之入骨。
在被紅軍俘虜後,張輝瓚最終被他曾經壓迫過的人民群眾處決。張輝瓚被處決,可以說是罪有應得,那麼,為何毛主席在後來回憶起這件事時又說:
“其實要是不殺他更好!”
張輝瓚兵敗被俘
張輝瓚在投靠蔣介石之後,一直都沒有想到,他會以一個俘虜的身份,和曾經的故人毛主席重逢。張輝瓚本來是受蔣介石的指派,前往紅軍根據地剿共的,對於這一戰,他懷著百分百的信心。
因為他本人知道,紅軍現在無論是在人數上,還是在武器裝備上,都和自己所率領的國軍無從相提並論,所以張輝瓚認為這一戰要取得勝利,無異於是易於反掌,只是事實上,他太低估我們紅軍的智慧了。
張輝瓚在進入山區後,並沒有看到大量的紅軍,只是有短暫的交火,便看到前面的紅軍向山深處逃跑,張輝瓚感到紅軍的力量不堪一擊,立馬就命令部隊繼續追擊。
張輝瓚一直循著前面的紅軍追擊,不知不覺已經把大部隊甩得很遠,而他自己的部隊,因為地形不熟,一直追著紅軍兜圈子,顯然已經累的精疲力盡,但是張輝瓚覺得紅軍這是要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往回逃跑,自己要是繼續追下去,一定能夠立下大功。
張輝瓚雖然說曾經受到過系統的軍事教育,但是此時他早已經因為輕敵,把那些軍事理論忘得一乾二淨,認為紅軍不過是一群農民組織起來的隊伍,根本就不具有和自己的部隊正面作戰的能力。
就這樣,張輝瓚一直往山深處走,絲毫不顧這裡因為山高林密,很快便起了很大的霧,而且再也看不到紅軍的影子。張輝瓚還要下令追擊,但是此時他卻發現他們一時已經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去追,因為已經看不清目標,也找不準方向。
張輝瓚正在猶豫下一步怎麼做時,忽然聽到四周槍聲大作,這時他才發現,自己和部隊已經落在了紅軍的包圍圈。張輝瓚急忙下令讓部隊突圍,但是已經遲了,連天的炮火把整個部隊打得潰不成軍。
因為張輝瓚的部隊本來就不熟悉山裡的地形,一時既不知道該往哪裡退,也不知道怎樣才能走出大山,有的人持槍相抗,直接被紅軍擊斃,還有一些膽小的慌不擇路,直接被紅軍捉住後當了俘虜。
一時之間,張輝瓚身邊除了他自己以外,就剩下了幾個貼身的侍從,張輝瓚知道大勢已去,急忙脫掉了自己的大衣,撿拾了一件士兵的短褂套在了身上,就慌不擇路地逃走。
張輝瓚這時早已經辨不清方向,只是想著往草密的地方跑,不要被我們的戰士看到,只是他忽略了他的身形本來就比較胖,再加上穿著馬靴,根本就跑不快。
只能鑽到了一個草堆裡。張輝瓚沒有想到的是,鑽到草堆裡的他,還是被我們的偵察兵發現了,直接將他和他身邊的侍從抓了起來,因為他身邊的侍從見大勢已去,被俘之後也就歸降了我軍,同時說出了很多對我軍有利的軍事情報。
張輝瓚心裡知道被紅軍捉住,自己之前一直魚肉百姓,迫害共產黨人,這次被捉之後,定然是凶多吉少,情急之下,他想起之前和毛主席是同鄉,而且還曾經有一定的交情,就急忙喊著:
“潤之,救我!”
這下子讓押送他的紅軍戰士都感到有一些吃驚,他們不知道這個惡貫滿盈的國民黨軍官,到底和毛主席是什麼關係,為什麼在生死關頭,他還是呼喊著毛主席的名字。
因為張輝瓚本人的身份比較特殊,不同於一般的俘虜,所以戰士們把抓獲張輝瓚的事告訴了毛主席,毛主席聽到張輝瓚被捉後的訊息後,感到很是高興,知道這對於紅軍而言,抓到這樣一個級別較高的國軍將領,無疑可以鼓舞士氣。
張輝瓚終因民憤過大被處決
毛主席在打了這次的勝仗之後,還提筆寫下了一首《漁家傲》的詞“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在這首詞中,毛主席充分表達了打了勝仗的喜悅,以及帶領紅軍走向勝利的自信。這時,毛主席聽到手下戰士們彙報,張輝瓚被捉後,一直吵著要見他。毛主席聽到這個訊息後,不由得回想起之前和張輝瓚交往的細節。
毛主席和張輝瓚本來就是同鄉,但兩個人正式有交集,還是在毛主席主持“驅張”運動時,曾經得到過張輝瓚的支援,當時的張輝瓚還沒有走上反動的道路,心裡和毛主席一樣,有著救國救民的熱情,只是後來在大革命失敗之後,他選擇了和毛主席完全不同的道路。
張輝瓚本人對革命的態度,也由最初的愛國人士,轉變成了反動派中的狂熱分子。張輝瓚在投靠蔣介石之後,被蔣介石給予的高官厚祿,以及國民黨中貪汙腐化的生活徹底腐蝕了,他不再是當年的愛國人士,而是成了殘害我們革命人士的殘忍劊子手。
因為張輝瓚對於被捕的革命人士和群眾極其的手段殘忍,所以當地的百姓給他取外號叫“張屠夫”,因為他手上的累累血債,所以在他被捕之後,人民群眾都恨不得立刻將他處決。
儘管毛主席知道張輝瓚在當地民憤極大,但是出於大局考慮,知道張輝瓚本人在國民黨中還是有一定地位的,所以還是去見了他。這時的張輝瓚,見到了毛主席之後,一個勁地求饒,並且還承諾只要能夠饒他不死,他願意出重金來贖回自己的性命。
毛主席見張輝瓚如今認錯的態度很誠懇,不免也猶豫了,從他的罪行來看,將他殺掉也是他罪有應得,但是毛主席考慮到如果不殺他,或許可以換取到我們紅軍急需的物資,同時也能讓我們被俘的紅軍革命人士被換回來。
也正因為毛主席這樣的考量,所以並沒有立刻處死張輝瓚,而是開始和周恩來商量接下來的對策,周恩來也覺得張輝瓚這個人本身對於國民黨也比較重要,再加上他曾經在國外留過學,要是歸降之後,願意留在我們的紅軍中為我們做事,也能夠幫助我們培養很多人才。
周恩來也不主張殺掉張輝瓚,準備就張輝瓚一事同蔣介石交涉,讓他們給予我們一些實質性的利益,來作為交換張輝瓚不死的條件。
張輝瓚雖然還被看押著,但是他在見過毛主席一面後,心情平靜了很多,他滿心以為自己只要現在老老實實的,就能夠讓紅軍饒他不死,然而事實證明,他還是將自己在群眾中的形象想的太美好了,因為他之前對百姓的殘酷,很多的紅軍戰士和當地群眾早已對他恨之入骨。
在舉行的祝捷大會上,很多百姓們聽說張輝瓚被抓了,心裡都十分的高興,想到他們被張輝瓚迫害而死的親人,心裡恨不得讓他立刻給自己的親人償命。
當我們的紅軍戰士把他押到人群中時,群眾們一邊叱罵張輝瓚的罪行,一面要求立刻處決他,雖然我們的紅軍戰士企圖靠講革命道理的方式,來讓百姓平靜下來,但是根本就無濟於事。
百姓們十分痛恨張輝瓚在接受了國民黨的官職以來,對人民的殘酷壓迫,以及對共產黨人的迫害。
張輝瓚最讓人民群眾仇恨的,是他在位期間,不僅抓捕殺害共產黨員,甚至就連稍微和共產黨員有所聯絡的人民也不放過,而且手段極為殘忍,往往在殺害革命群眾後,還要大肆搶劫,最後燒掉百姓的屋子,所以百姓對張輝瓚可以說是恨之入骨。
張輝瓚被五花大綁著,聽到人民對他的控訴和質問,一聲聲都飽含著血淚,而他卻只能低著頭,一句話也不敢說,希望用服軟的態度來保住性命。
人民群眾想到之前被張輝瓚捉住的共產黨員,很多都被他殘忍地殺害了,心裡對他的恨意更是按捺不住,由當地農民組織的赤衛隊員們,將張輝瓚搶了過來,就在密林中,把他處決了。
在處決了張輝瓚之後,赤衛隊員還覺得不解恨,就把他的頭割了下來,才總算覺得出了一口惡氣。
在張輝瓚被處決之後,毛主席知道了這件事卻並不高興,他知道這樣做我們手裡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籌碼,本來可以透過張輝瓚,逼蔣介石答應我們的一些條件,現在張輝瓚死了,我們手裡的籌碼也不復存在,更不要說是談條件了。
因為在張輝瓚被捕之後,國民黨方面曾經考慮過營救,而張輝瓚雖然惡貫滿盈,但是他被抓之後,他的妻子也是積極的活動,希望能夠讓丈夫張輝瓚能夠活著回來,甚至蔣介石也鬆口說,願意用我們的一些被俘的紅軍戰士來換張輝瓚。
但是現在所有的談判都無法進行了,毛主席心裡頂著很大的壓力,他在思考到底為何自己出於大局考慮,不願讓張輝瓚死,但是最終張輝瓚被處死了呢?
不得不說這是因為當時的紅軍成立時間還不夠長,毛主席等黨中央領導人,對於下面的戰士和群眾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足是密不可分的,因為一些群眾儘管參加了紅軍,思想還停留在想要跟著紅軍報自己私仇的階段,思想覺悟並沒有上升到具有全域性觀念的地步。
所以才會在祝捷大會上,直接將張輝瓚處死。雖然毛主席知道張輝瓚的死,是死有餘辜,但是他還是覺得這個決定在當時紅軍缺少物資,又有很多革命同志在國民黨手裡的時候,這樣再殺掉張輝瓚是一個錯誤的決定,所以他嘆了一口氣說:
“其實把張輝瓚留著更好!可惜天不留張!”
毛主席之後確立了優待俘虜政策
在張輝瓚被處決後,對我們紅軍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因為本來很多國軍將領和戰士對紅軍其實並不是很瞭解,而張輝瓚被紅軍俘虜後殺害,更是讓國民黨把紅軍妖魔化宣傳,有了一個切入的契機。
在張輝瓚被殺後,蔣介石為了報復,也將我們的很多在押的共產黨員瘋狂殺害。同時,蔣介石將這件事大力宣傳,更是在軍隊中鼓動起了一股反共的浪潮,從而又發動了第二次對我們紅軍根據地的圍剿。
毛主席面對後來發生的事情,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紅軍要想走出井岡山,走向最終的勝利,要經歷的考驗還很多,首先要做的就是不僅要制訂面對正面戰場上敵人的方略,還要讓我們革命戰士自身的素質和眼界得到提升。
不再拘泥於殺掉某一個國民黨的軍官就視為報仇雪恨,而是要和中央領導一心,有著全域性觀念,能夠在做每一項決定時從大局考慮。
為此,毛主席還制訂了後來廣為人知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其中有一條就是針對俘虜政策的“不準打罵,不準搜腰包”的政策。
讓被俘後的國軍將士,能夠更多地從思想上接受紅軍的革命思想,而不是粗暴地控制他們的自由,讓他們更加堅信國民黨中宣傳的共產黨人如何如何妖魔化的錯誤資訊。
在這件事過後,毛主席對黨和軍隊三令五申不準虐待俘虜,不僅是在紅軍革命時期,就是到了後來的抗戰時期,即便日軍對我們同胞犯下了累累罪行,但是在抓到日本俘虜後,同樣不準打罵和虐待。
也正因如此,所以很多的日本俘虜都被我們的軍隊感化,甚至於加入了我們的八路軍。在歷次的鬥爭中,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漸漸意識到,要想取得全國性的勝利,最重要的不是消滅多少敵人,而是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讓他們瞭解到馬克思主義,並且轉變他們的信仰。這一優待俘虜政策,一直被我們黨和軍隊堅持了下去,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很多國民黨的高階將領也被我們抓獲。
但是我們一直貫徹優待俘虜政策,並沒有因為他們曾經的罪行,而對他們加以虐待,而是將他們在建國後關在了戰犯管理所,經過我們同志的耐心教育,他們逐漸也在勞動改造中認識到他們過往的錯誤,並且開始反省怎樣取得我黨的寬大處理,和以後適應社會主義社會。
毛主席始終堅持不虐待俘虜的原則,讓很多被矇蔽的百姓,慢慢也就接受了我們黨的紅色宣傳,開始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毛主席後來在回憶起將張輝瓚處死一事,總是感到很是後悔,覺得張輝瓚雖然惡貫滿盈,但是要將他留下來,還能換回我們的很多同志。
張輝瓚和毛主席,本來同是湖南人,又都曾經有著一顆想要救國的心,但在後來的道路選擇上,卻選擇了完全相反的道路,張輝瓚從他投靠蔣介石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他最終的結局。
他從一個想要救民於水火的愛國青年,墮落成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勢力的幫兇,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本人覺悟不夠,對蔣介石許以的高官厚祿難以擋住誘惑,才致使他在反動派的泥潭裡越陷越深。
張輝瓚的死,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自掘墳墓,如若不是他在投靠蔣介石之後,全盤忘記了自己當初的理想,甚至於瘋狂地迫害革命群眾,人民不會對他有如此大的怨氣,他也就不會在被捕後成為刀下的亡魂。
張輝瓚原本也是在外國留過學,系統學過軍事理論的人才,但是最終卻落得一個身首異處的結局,不免讓人唏噓,卻也不得不承認他是咎由自取。
毛主席帶領的紅軍,正是在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挑戰時,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不動搖,依靠群眾,為群眾辦實事,才讓曾經被蔣介石看不起的,裝備和武器都不佔優勢的隊伍,最終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