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艾琳
責編:徐燕燕
(本文原刊於第一財經)
我國著眼於穩增長,降準降息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相繼落地。在1月18日召開的2021年金融統計資料新聞釋出會上,“要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保持總量穩定,避免信貸塌方。”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無論是根據以往經驗還是從目前經濟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看,我國都應加大逆週期調控力度,縮短經濟築底的時間,尤其要改善市場預期,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保護、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積極性。” 各界預計,20日的LPR可能會進一步下調。
中國應繼續加大逆週期調控力度
就在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21年經濟資料,全年經濟平穩增長,GDP增速達8.1%,但每個季度GDP同比增速都持續下滑,四個季度分別為18.3%、7.9%、4.9%和4.0%。盛松成認為,目前我國經濟執行在底部區間,預計今年二季度經濟會企穩,下半年會回升。如果政策有效落實,企穩回升的時間還可能提前。
17日,央行超量續做中期借貸便利(MLF),同時開展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OMO),兩者的利率都下降了10個基點(BP)。1年期MLF操作利率由2.95%降到2.85%,7天OMO利率由2.2%降到2.1%。MLF操作利率和OMO利率都是政策利率。這是2020年4月後央行首次全面下調政策利率,也是疫情以來的第三次降息。
盛松成認為,從上兩次降息的情況看,央行於2020年2月和4月兩次調低MLF和OMO中標利率,先後調降10BP和20BP。與前兩次相比,這一次降息幅度是比較適中的。2021年央行兩次降準,12月1年期LPR下調5BP,這次政策利率下調是本輪調控政策的延續。
“本次政策利率下調錶明貨幣政策逆週期調控力度加強,這也是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穩定經濟增長的實際措施。降息首先降低了金融機構資金成本,從而鼓勵金融機構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成本更低的信貸支援。”他也認為,MLF下調會帶動LPR下降。經2019年LPR改革後,實體經濟貸款根據LPR定價,LPR則是在MLF利率基礎上加點形成的。因此MLF利率下降大機率會帶動LPR下降,從而直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更好地支援“六穩”“六保”。
就當前的宏觀環境看,盛松成認為目前確實是降息比較好的時機。一是物價不會成為制約。去年12月,我國CPI、PPI同比增速分別為1.5%和10.3%,分別比上個月下降0.8個和2.6個百分點。2021年全年,CPI累計同比增速僅為0.9%,是近年來的低點;二是美國目前經濟熱、物價高,12月美國CPI與核心CPI同比分別增長7%和5.5%,是最近40年來的高點。今年3月份美國Taper(縮減購債規模)結束後美聯儲很可能開始加息,這將縮小中美利差,會對人民幣形成貶值壓力,可能導致資本外流,“所以目前我們要抓緊美聯儲還沒有加息的視窗期,實施降息等較為寬鬆的宏觀經濟政策。”
美聯儲緊縮是不得已而為之
美聯儲從去年底開始上演了鷹派“大變臉”。2022年將是美國快速“收水”之年,速度可能遠超預期。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目前華爾街主流投行已將2022年的加息預期調至4次,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最為鷹派的高盛已將縮表預期從12月提前至7月。
但盛松成認為,美聯儲的鷹派變臉實屬無奈之舉。“鮑威爾在疫情後的一系列操作都成功幫助美國經濟、金融市場企穩,此前始終維持鴿派的鮑威爾是希望優先實現充分就業,並認為在疫情緩和後,由供應鏈瓶頸造成的價格衝擊亦會緩解通脹上行壓力,因為美國此次通脹更多是由供給衝擊而非需求過熱造成的,貨幣緊縮只能抑制需求,不能解決供給瓶頸,加息反而可能使投資成本增加,進一步抑制供給。但奧密克戎的暴發是另一場考驗,在CPI已高達7%且失業率也跌至4%以下的背景下,美聯儲不得不將重點從支援就業轉向控制物價,這背後也存在一定的民粹和政治壓力。”
盛松成早在去年4月就提出,“美國的寬鬆財政貨幣政策與經濟復甦在賽跑”。而這種巨大的挑戰未來可能仍將持續困擾美聯儲。
在他看來,2021年,無論是狹義通脹率上衝還是廣義資產價格高企,都在美聯儲的容忍範圍內,這說明當時美國仍然以恢復經濟、增加就業為政策著力點,為此寧願犧牲短期物價穩定。如果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最終能夠成功託舉經濟,實現經濟復甦的目標,那麼經濟增長就能解決就業、稅收、政府債務、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地位等一連串問題,即使這個目標的實現以犧牲一部分通脹為代價。反之,如果寬鬆的財政、貨幣政策沒能贏得與經濟復甦之間的賽跑,那麼美國可能陷入經濟滯脹、政府債務高企的困境。目前,各界對於美國陷入滯脹的擔憂似乎在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