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記事開始,上桌吃飯時家裡都會炒幾盤下飯菜,一人一碗米飯,好像沒有覺得有什麼問題,吃飯在我的認知世界,因為飲食習慣自然而然就會同大米聯絡在一起,而且是鎖定的那種,只要是吃正餐,基本上就是指吃米飯;
我不知道其他省份的小夥伴是不是我這樣的認知,但至少我身邊的朋友、同學、長輩、老師,甚至是剛剛學會走路的小朋友,都是這樣看待吃飯這件事情的,即使是在吃午飯、吃晚飯的時間,我們如果吃的是麵條、水餃、或者其他食物,只要吃的不是米飯,我們的大腦都會固執的告示自己,我們今天沒有吃飯,好像我們剛剛吃的那些麵條、水餃等食物都是吃著好玩一般;
更加神奇的是,如果我們一連好多天的正餐吃的都是麵條、水餃之類的,而沒有吃米飯的話,說出來自己都會覺得自己好像很可憐一般,我有好多天都沒有吃飯了,實際上,我們也是吃了很多食物的,而且肚子也一丁點都不餓,只不過,沒有吃米飯而已;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感同身受?
中國地大物博,南方吃大米,北方吃小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麵食,因為地域的不同,人與人之間的飲食習慣有著巨大的差別,但是,大米幾乎佔領了中國主食的半壁江山,甚至在北方地區,也有吃大米的習慣,中國人最早的主食就是白米飯嗎?
先回答問題:最早的主食中並沒有米,一開始的“五穀”是,麻、黍、稷、麥、菽,後來麻跳槽去了紡織業,“稻”上來補位,成了五穀之一。口味單調的大米,怎麼就成了我們不可替代的主食了?
一、大米的起源
拿豬肉來舉例,如今的現代人都喜歡吃豬肉,野豬馴化之後,開始家養,經過種群的改良,當然也是人類的干預,野豬被馴化之後,經過不斷的改良育種,我們的餐桌上就有了美味的豬肉,說的容易,但這是一個漫長且複雜的過程;
大米也遵循這個規律,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一位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某位祖先無意中發現了野生稻,當年這種野生稻在那位祖先眼中,同雜草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不過,野生稻又是不一樣的雜草,這種雜草的種子是可以吃的,野生稻就是現代水稻的原始形式,既然這種雜草的種子可以吃,這位祖先就開始嘗試在自家後院種植,種植的過程中,發現了這種雜草的諸多優勢,然後就是一傳十,十傳百,在那個生產力落後的古代,大家為了能夠吃飽,開始大面積種植野生稻,種的人多,也就有了更加聰明的人,逐漸馴化野生稻,馴化的過程其實就是人工培育改良品種,吃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不過這裡不得不重點說說這種野生稻,所具備的同雜草不一樣的特徵:
1、產量大:一把稻穗至少可以收穫十幾粒種子,成片的種植,產量還是非常可觀的;
2、好養活:雖然農業種植受自然的影響太大,但野生稻相對其他農作物來說,風吹日曬對它的影響相對要小很多,自身生命力頑強;
3、可控性高:一般雜草成熟,種子就自動脫落,跑別處發芽了,但野生稻,成熟後的種子,也就是稻粒,不容易散落,方便收穫。經過幾代人的培育、優選,野生稻被馴化成人工栽培的水稻,結出的稻粒脫了殼,就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糧食,大米。
二、大米什麼時候就成了我們的主食
中國人最早的主食並不是米,而是黍和稷,黍稷是一對北方糧食兄弟,黍脫殼後叫黃米,個頭較大,粘性高,適合用來釀酒,做糕點,前幾年有個非常知名的紀錄片,其中的一集,就介紹過一種黃面窩窩頭,就是使用黃米制作的,也就是人類最早的主食:黍。
稷,是人類最早栽種的穀物之一,穀粒富含澱粉,有多種顏色的,常見的有:黃、白、紅、黑、紫的小米,這種穀物具有在耐寒、耐貧瘠、生長週期短等特性;
脫殼後叫小米,個頭較小,顆粒感強,非常適合煮粥。由於它倆根系發達、皮實耐旱,在古代時,是北方地區的主食。
而大米,在唐宋以前,上餐桌的頻率並不算高,因為水稻喜歡溼熱環境,長在長江中下游以及南方地區,北方不太見得到,栽培技術有限,產量不高,魏晉南北朝,米飯都是屬於貴族食物。
此後幾百年,水稻種植面積逐漸擴大,隋唐統一時,稻米才被廣泛食用,成了南方人民的主食。而此時,北方餐桌已經被另一種主食小麥,所取代,大家這時極少使用黍和稷了。小麥雖然登場時間較晚,但由於它便於儲存、磨成麵粉後可塑性強,所以一經出現,就迅速取代黍稷,成了北方地區的主食。
三、大米有什麼不一樣的特徵,就成為了我們不可替代的主食?
北宋被金國所滅,遷都到了臨安,也就是南宋,戰爭導致成千上萬的中原百姓和官員像潮水一般向南逃亡,政權由北方轉移至南方,那時的中國是完完全全的農業社會,北方地區的水土、自然氣候等都同南方完全不一樣,與時俱進之後,北方的一些主食慢慢不再是主流,南方的優勢突顯,水稻種植也得到普及,吃大米也就成為主流;
除此之外,農作物種類增加,還引進來不少外來的瓜果蔬菜,這時候人們發現,雖然大米飯口味單調,但它卻能夠同各種菜餚進行搭配,食用的時候不斷毫無違和感,還讓吃飯這件事情,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花樣繁多;
當然,這也同水稻的自身優勢有巨大的關聯,打鐵還需自身硬,同和別的食物相比,稻米實在是太過於優秀,就好似父母眼中隔壁家的孩子,各科的成績都好,水稻:碳水高,管飽,耐貯存,脫殼後不易變質,經過技術改良,能實現大規模收成。
水稻自身的優勢,加上不斷引進的瓜果蔬菜,生產力的提高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大米就成為了我們不可替代的主食,當然這個還是有區域的,大多是在南方;
說起水稻就不得不提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簡單說說一些歷史吧,明清時期水稻的畝產大約是幾百公斤,1958年,我們國家的高產田也只有400公斤左右,而雜交水稻的畝產大約一千多公斤,已經是原來的好幾倍,人類已經將野生稻完全改良成了適合人工種植的人工稻;
寫到最後,還想囉嗦幾句,中國人最早的主食雖然不是白米飯,但是,口味單調的大米,因為它自身的優勢,加上人工的改良育種,產量增加的同時,人類已經將野生稻完全改良成了適合人工種植的人工稻;
另外不得不說說中餐的這種烹飪方式,將大米蒸熟這件事情簡直太偉大了,西方的烹飪方式,油煎、火燒、水煮、烘焙,溫度太高,大米的顆粒很容易在這種烹飪的環境下燒焦煎糊;
我們儘量做到恰如合適、透過原創圖文,在文字與圖片之間為您分享一道道菜餚,它們美味、漂亮、營養,您要什麼樣的美食,在這裡希望我們能夠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