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古往今來的人們都對此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和分析,只是我們都知道,在遙遠的古代並沒有如今這樣發達的科技和裝置,無法深入地觀察世界的奧秘,看清世界的真相。
因此,古人只能透過用一雙眼睛去觀察周圍,並結合想象來進行推測。比如我國古人認為,世界分為陰與陽,萬事萬物都是由這兩種元素構成,它們相互對立,又相互共存。
另外也有人認為,世界是由五行組成,即金木水火土,它們相生相剋,自然乃至宇宙都與它們相關。
事實上,在西方也有類似於五行的說法,只是並非是五行,而是四種元素,分別是風、火、水、地,最後的“地”也有“土”的含義。
與此同時,由於人類太過渺小,古人無法發現自己所在的地球是什麼樣子的,從而認為“天圓地方”,依照雙眼所觀察到的表面現象,得出地面是方形的平面,而天穹是圓形籠罩大地的形狀。
然而除此之外,也有人認為地球是圓形的,比如麥哲倫就堅信地球是球狀,並自己乘坐航船,親自繞行地球一圈,以來證明這一真理。
哥倫布也相信這一個觀點,甚至在當時還試圖向西航行,認為這樣也能夠到達東方的中國和印度。只是他並未實現這一願望,反而到達了美洲大陸,並以為當地的美洲人是印度人,因此這些當地人才有了印第安人的名稱。
到了近現代,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我們自然也已經知道地球確實是球形的,並且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就已經能夠突破地球的大氣層,來到太空,從另外一個視角俯視我們的地球家園。
翟志剛
事實上,我國的航天技術發展並不算太晚,但是由於根基較為薄弱,所以只能一步一步慢速前行。不同於二戰後美蘇直接從戰敗的德國那裡獲取的較為發達的火箭技術,我國是在1956年才開始發展自己的火箭技術。
那時新中國才建立7年的時間,經濟和科技都較為落後,可以說是一窮二白,比起美蘇來說,我國就像是一個鄉下來的窮小子。
1968年4月,在裝載了小白鼠的生物火箭成功上天以後,我國開始選訓航天員,並對載人航天進行相關的研究。經過了幾十年的漫長實驗,一次次發射火箭進行試飛,終於在2003年10月15日,我國航天員楊利偉在經過了長期培訓和模擬實驗以後,完成了中國第一次載人飛行任務。
這也使得我國成為了美國與俄羅斯以後,全球第三個能夠實現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其實在當時除了楊利偉以外,翟志剛和聶海勝都是神舟五號的預備航天員。雖然翟志剛沒有成為中國第一個乘坐載人飛船進入太空的航天員,但他並不喪氣,因為不管是誰登上了神舟五號,都是國家的驕傲,都是國家的榮譽。
而在2008年9月27日,翟志剛作為我國神舟七號的航天員成功來到了廣闊的太空,並圓滿完成了太空行走的任務,成為了第一個“太空漫步”的中國人。
事實上,翟志剛的出艙活動並不算太順利,在當時全球矚目的時刻翟志剛還遭到了艙門無法開啟的意外。
在後來的採訪中我們得知,當時翟志剛試圖開啟艙門,但是耗費了全部的力氣都無法開啟,要知道航天員們都是帶著任務來到太空的,如果任務沒有完成,也就意味著神舟七號的心血幾乎是白費。
最終另外一名航天員劉伯明遞給了翟志剛一個撬棍,這才撬開了艙門,然後正當他們想要出艙執行任務的時候,軌道艙又響起了警報,表示該區域發生了火災。
翟志剛表示,他們立刻決定哪怕是無法回去,也要先將中國的國旗飄揚在宇宙當中,隨後再去取回實驗的材料,甚至還打算讓第三個航天員隊員將兩人的軌道艙分離出去,以免最後一位航天員同樣遭到火災的影響。
也幸好這只是神舟七號的誤報,才能夠讓兩位已經做好了犧牲準備的航天員平安地回到中國。
翟志剛也不愧是黑龍江的漢子,幽默和樂觀似乎是他與生俱來的優點,在他後來接受採訪的時候,被問到出艙的感受,儘管他當時其實是面臨著犧牲的威脅,但翟志剛並未談及這一點,而是表示出艙後發現天空真藍,但是想到太空不可能是藍色的,才反應過來這是地球。
翟志剛笑著說,地球飄在頭頂,自己和神舟七號也在漂著,真怕地球飄著飄著就跑走了。
地球為什麼飄在太空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地球到底有多重,早在1797年的時候,就有科學家透過計算測量出了地球的質量,即60萬億億噸,這並非是編輯一不小心多打了一個字,而是真的是60萬億億噸。
然而一片紙巾都無法在空中停滯,會隨著重力下降,地球為什麼可以在太陽系中飄浮,而不會掉落呢?
這其實與引力有著相關的關係 ,我們都知道牛頓的萬有引力中,物體的質量越大,那麼它所產生的引力也就越強,這也是為什麼地球可以將月球誘捕,使其成為衛星,而太陽也能“拉扯”住如此多的行星或者是小行星的原因。
然而牛頓一直沒有解釋引力到底是什麼,而是認為其是一種超距作用,換句話說,就是兩個物體可以隔著距離進行力的傳遞,如果太陽消失了,那麼地球也就會不再受到太陽的控制,從而瞬間飛出去。
這個說法其實還存在著疏漏,直到上世紀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他表示宇宙當中存在著時間和空間,也就是“時空”,引力其實就是時空的“彎曲”。
愛因斯坦認為,地球之所以會圍繞著太陽旋轉,就是因為太陽的質量影響了周圍的時空,而地球只能在時空的測地線運動,也被叫做是四維空間的測地線運動,即空間中物體沿著彎曲的時空裡最接近兩點之間在最短距離的運動,只是在我們看來它是進行著彎曲的弧線運動。
這就好像是在三維世界當中,飛機在高度不同的山峰之上進行直線運動,但是如果是從二維空間的角度來看,它的影子卻是呈現彎曲的路徑。
愛因斯坦認為時空就如同是一張巨大的光滑蹦蹦床,而不同質量的物體會在上面壓出不同的凹陷,地球其實已經將時空壓出弧度,所產生的幾何跌落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引力,只是我們無法看到時空的存在,這才認為地球是漂浮的。
總結下來就是,就是地球本身並不是飄浮在太空當中,而是在時空或者說是四維空間之上發生運動,只是在我們三維世界人類的眼中,我們並無法看到這些“託著”地球的物質,且認為地球的運動發生了扭曲。
地球不會掉落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宇宙是真空的環境,它並不存在上下,就像是在失重的宇宙飛船裡,如果沒有參照物,人類就會徹底失去方向,分不清到底“下”在哪。
並且在真空當中,地球的運動幾乎不會受到任何阻力,因此幾十億年來保持著勻速進行永不停歇的運動。
就像是在不同的地面滑滑板,在摻雜了鵝卵石的磕磕絆絆的地面,和水泥地面,以及光滑的玻璃一樣的地面,我們幾乎一下子就能得出在光滑的地面上滑板能夠滑行的時間是最長的,這就是因為這個地面的阻力較少的原因。
自然,在宇宙空間中地球基本上不會受到什麼阻力,這樣才會一直運動下去。與此同時,地球的這一個速度所產生的離心力恰好與地球在太陽周圍的測地線運動,也就是引力互相平衡。
這就像是被髮射到太空中的人造衛星,它的運動速度同樣也是和地球的引力相互平衡,這才使得衛星能夠在近地球軌道上平穩運動,而不會墜落或者是飄向太空。
而地球一開始的速度是從哪來的呢?如果是按照宇宙爆炸論的觀點,則是宇宙爆炸時將所有擁有質量的物質以極高的速度發射了出去,有的物質形成了雲團,最後因為種種原因而變成了星系。
太陽系也是如此,在46億年前,位於太陽系附近自轉的星雲形成了太陽,剩下的星雲物質互相碰撞,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行星和小行星等等,又由於角動量守恆定律,地球也保持著當初的角動量,並由於真空的阻力為0,地球也不會發生減速。
結論
宇宙實在是太大了,人類停留在小小的地球一角,所瞭解到的宇宙奧秘還微不足道,有許多的疑惑困擾著科學家。
或許等到以後,10年、100年甚至是500年以後,在經過了更久更深入的創造與改革之後,人類的科技將會比如今提高無數倍,那時候人類必然將會突破太陽系的限制,來到遼闊的銀河系,甚至遲早有一天會跨出銀河系,在宇宙更深廣的地方留下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