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Nature)》雜誌2021年10月的一篇環境學模型研究顯示,大氣中的微塑膠或能透過反射陽光輻射對氣候有微小的冷卻效應,但其同樣展現出了吸收紅外輻射、增強溫室效應的可能性。
研究者認為,未來大氣中的微塑膠對氣候的影響將越來越顯著。
自從20世紀50年代人類開始大規模生產塑膠以來,已有大約50億噸的塑膠廢物在垃圾填埋場或環境中積累。塑膠在老化過程中變得易碎,並可能分解生成微塑膠和奈米塑膠。
目前,在水生和陸地環境中都發現了大量微塑膠的存在。
2021年10月20日,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物理與化學學院的勞拉·雷維爾等人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Direct radiative effects of airborne microplastics》, 首次計算了空氣中微塑膠對氣候的直接影響。
由礦物粉塵、微塑膠以及其他型別的空氣懸浮微粒物質組成的大氣氣溶膠,正在透過吸收和散射輻射來影響地球氣候。此類影響通常用有效輻射強迫(ERF)度量來量化。
總體而言,氣溶膠與輻射的直接相互作用具有負的ERF(即對地表氣候產生冷卻影響);不過具體而言,黑碳氣溶膠的ERF為正,對太陽輻射的吸附性強,導致氣候變暖。
雷維爾的研究顯示,假設平均表面濃度為每立方米1個微塑膠顆粒,且垂直分佈在10公里高空,則計算出當今大氣中空氣中微塑膠的ERF為0.044±0.399毫瓦/平方米。
然而,塑膠產量在過去70年中迅速增長,雷維爾提醒,如果不認真改革塑膠生產和廢物管理實踐,空氣中微塑膠的丰度和ERF將繼續增加。
透過對纖維和非色素塑膠碎片這兩種常見的不同尺寸的微塑膠進行ERF模擬計算,其散射截面結果表明,微塑膠其吸收截面顯示,微塑膠會吸收紅外輻射,因此可能會導致溫室效應。
已有研究報告的空氣中微塑膠的濃度
當前,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在世界的很多地區(如北京)發現濃度“較高”的微塑膠,這一切對我們來說都不是好兆頭。
隨著塑膠汙染的上升,微塑膠對氣候的影響只會變得越來越糟糕。甚至可能已經在區域性層面造成了大氣加熱或冷卻的作用。如果不採取適當的措施加強對塑膠垃圾的管理,這種影響只會越來越大,並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繼續影響氣候。
樂領袋公司響應國家號召,科技防疫,透過免費發放可降解環保袋、口罩、消毒溼巾,培養百姓環保意識、推動公益事業發展、用科技助力環保事業的使命和願景。
環保袋取袋機的出現,利用機器免費給市民提供環保袋。一方面免了可降解環保袋的費用,另一方面消除了商戶和消費者之間的矛盾,擁有天然的價格優勢。
不僅如此,在各大零售場景,無論是超市、商店、餐廳,還是酒店、社群等碎片化場景,無人售貨的模式能快速嵌入場景,快速覆蓋,並達到宣傳作用。
樂領袋創造出一種模式,透過線下獲取流量,進而在線上將流量無限放大,將流量的價值無限放大,綜合降低自己的流量獲取成本,提高流量獲取效率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