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180師在第五次戰役受挫,這讓他們在一年多以後開始的授銜評級過程中受到影響。從總體來看師級幹部較低,師長鄭其貴和副師長段龍章分別被授予上校和中校,只有參謀長王振邦未被“波及”,獲得上校軍銜(吳成德未參與授銜)。營團級幹部多數被授予少校或中校軍銜,在合理的標準之內。連級幹部有一個特例,也就是539團3營8連指導員趙三祿。他被授予少校軍銜,屬於“破格提拔”。
第五次戰役結束後,鄭其貴擔任第三兵團管理處處長(正團職),段龍章擔任60軍司令部作戰科科長(正團職),兩個人從正師級、副師級都被降到正團級。僅以1952年至1953年評級、定級而論,二人的軍銜都在標準之內。當然,考慮到大部分抗美援朝時期的師長、政委被授予大校或少將的軍銜,鄭其貴受到的處分最重。
參謀長王振邦屬於“不升不降”的例子,也是180師唯一一個留任的師級幹部。在1955年授銜時,營以上幹部都設有“準級”(營以下只有正、副級),而主要物件就是參謀長和政治部(處)主任。作為準師級幹部,王振邦被授予上校軍銜是否合理?
在最初的授銜方案中有人提議在“上校”和“少將”之間增設“准將”,主要解決副師長和軍長都可能被授予少將軍銜的問題。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准將”最終被“大校”代替,可體現出:副師級幹部可能被授予的最高軍銜是大校。
師參謀長比副師長的職級低,王振邦被授予上校軍銜也在評級標準之內。他之所以沒受到180師的影響,主要原因是任職的時間過短。1951年3月,王振邦還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時被任命為180師參謀長,並且直接開赴朝鮮戰場。
由於180師的師級幹部都受到處分,軍銜也略低。同為60軍的179師師長吳仕宏被授予大校、181師師長王誠漢被授予少將軍銜,各位副師長普遍被授予大校或上校的軍銜。相比於師級,營團級幹部在授銜過程中的影響不算太大,基本在標準之內。
以180師戰鬥力最強的539團為例,團長王至誠率領17人突圍,後來擔任180師炮兵主任(正團職),授銜是中校。正團級幹部可以被授予上校或中校軍銜:大戰飛虎山、血戰松骨峰的112師335團團長範天恩被授予上校;第一個到達“三所裡”的113師338團團長朱月華被授予中校。同樣出自38軍,範天恩和朱月華的軍銜並不同。因此,王至誠被授予中校並不算低。
在營級幹部中比較典型的是538團參謀長胡景義,他是第一個突圍成功的人,後來擔任180師教導隊大隊長(正營職)。從“準團級”降職為正營級,胡景義被授予少校軍銜。即便從“準團級”的角度出發,被授予中校或少校都有可能。因此,胡景義的軍銜也不能說低。
如果說在授銜過程中有哪一位180師指揮員受到特別的獎勵,那必然是539團3營8連指導員趙三祿。1951年5月25日下午,趙三祿率領部隊向馬坪裡背後的大山進軍。由於和先頭部隊失散,8連並沒有接到三兵團下達的“在(返回)駕德山組織防禦”的命令。趙三祿果斷地率領眾人繼續北進。由於比主力早一天突圍,539團3營8連也成為180師唯一一支成建制突圍的部隊(突圍120餘人)。
第五次戰役後趙三祿被任命為60軍炮兵團1營教導員,從正連級到正營級是三兵團、60軍軍部對這位指導員工作能力的認可,也是最大的褒獎。正連級幹部多數可以被授予上尉或大尉軍銜,肯定無法到達少校的級別。趙三祿被授予少校軍銜是緣於他炮兵團1營教導員的身份,而這次“破格提拔”的原因當然是在180師突圍過程中建立的功績。
當180師的事情“塵埃落定”後,營以上的指揮員多多少少都受到處分。師長和副師長被降職且調出180師,營團級幹部有的降職,有的降級。不過,在後來的授銜過程中,這種體現並不是特別明顯。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軍委在評級過程中並沒“以一次成敗論英雄”。畢竟,180師在之後的兩年中“知恥而後勇”,打出漂亮的“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