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100年前吧——1928年,美國佬準備建造“太空堡壘”了:搞兩艘飛行航空母艦!
一出手就是600萬美元(在經濟大蕭時代算天文數字了),與處在發展期的飛機相比,美國人的“飛行航母”的設計就如“翼龍一般高據天空”,而當時的飛機“只是無害的小乳獸” 。
有意思的是,美國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敵人:德國古德伊爾一齊柏林公司參加了投標,最後也是古德伊爾一齊柏林公司勝出。
1
1929年10月31日,兩艘飛行航母中的第一艘在俄亥俄州阿克倫市附近的古德伊爾空中船塢( GoodyearAirdock)開工,這座體量“超級龐大”的建築是專門為了建造它們而興建的。
古德伊爾空中船塢體量雖然龐大,也就剛剛放下美國人的“太空堡壘”
1930年5月10日,美國海軍部長查爾斯·亞當斯以生產地的名字,將這艘作為空天航母使用的飛艇命名為“阿克倫”號( USS Akron)。
1931年11月7日,美國海軍航空局局長威廉莫非少將(他是最支援建造這種漂浮在空中的“大玩意兒”的高官)在這艘飛艇的龍骨上打下了一枚金質鉚釘。
“阿克倫”號的骨架全部由硬鋁製成,八臺邁巴赫VL-2引擎全部安裝在龍骨之內的,每臺發動機驅動一副雙葉螺旋槳,槳葉的旋轉方向可以向上、向前或向後轉動。
為了減少阻力,“阿克倫”號的艇員住艙和餐廳全設在飛艇內部,駕駛吊艙的尺寸很小。其最大航速為每小時133公里,巡航速度為每小時93公里。
與德國人用易燃的氫氣不同,“阿克倫”號以昂貴的氦氣為浮升氣體。雖然氦氣是一種完全不會燃燒的氣體,但是其升力只有氫氣的93%,這就意味著“阿克倫”號的尺寸要比德國人“齊柏林伯爵”飛艇大得多。
這艘飛艇的長度足足有239米。
最大直徑40.4米,高度46.5米,氣囊容量為驚人的18萬立方米。
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飛艇。
氦氣價格昂貴,財大氣粗的美國人也不能象氫氣那樣隨意放掉,這就給“阿克倫”號帶來了更多的麻煩。除了在必要時放掉壓艙水外,還要額外攜帶一套從發動機廢氣中回收水汽的裝置。
值得一提的是,“阿克倫”號雖然是個龐然大物,但其總重只有100噸,有效載荷83噸————這個載荷,就是放上一輛美國M1A1SEP重型坦克也沒有問題!
2
主持“阿克倫”級飛艇設計工作的阿恩施泰因博士,可能覺得他的德國同胞在“齊柏林伯爵”號的設計上過於保守了,因此他在美國海軍的飛艇上採取了一些自認為是“革新性”的設計:為了減輕重量,“阿克倫”號的環狀龍骨結構比“齊柏林伯爵”號簡單,鋼桁框架從三角形變成了矩形主環框間距(22.5米)也遠遠大於“齊柏林伯爵”號(15米)。
在德國飛艇中位於橫截面中央、起到結構加強作用的檢修走廊也被取消。
最後,由於美國海軍要求能夠從駕駛艙內觀察到下方垂直尾翼,因此“阿克倫”號的尾翼也加高了——這為未來它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齊柏林伯爵”號和“興登堡”號的尾翼與三個主環框相連,而“阿克倫”號飛艇的尾翼只固定在兩個主環框上。德國飛艇的尾翼透過艇尾內部的十字形支撐結構互相連線,這在“阿克倫”級上也被取消了,無形中讓尾翼更加脆弱。
1931年8月8日,“阿克倫”號灌滿氦氣後首次浮升成功。赫伯特·胡佛總統的夫人主持了它的浮升儀式。
9月23日,“阿克倫”號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附近進行了首次試飛,海軍部長亞當斯和航空局長莫非特都作為乘客參加了這次飛行。
經過另外8次試飛後,“阿克倫”號於10月27日“海軍日”那天飛抵新澤西州赫斯特湖海軍航空站,在那裡加入美國海軍現役,首任艇長是查爾斯·羅森達爾。
1931年11月2日,“阿克倫”號先是飛到華盛頓以東的大西洋海上,然後又飛往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流域,滯空時間長達300小時。
翌年1月9日,“阿克倫”號隨美國海軍偵察艦隊參加了首次海空聯合偵察演習。這艘飛艇飛往北卡羅來納州外海,以搜尋從古巴關塔納摩灣駛來的一隊驅逐艦。1月11日,它成功發現了“蘭利”號輕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的蹤影,並用無線電持續不斷地報告這批軍艦的行蹤。
3
1932年2月,美國海軍決定把“阿克倫”號和正在建造中的“梅肯”號改裝成真正意義的“空中航母”,讓其攜帶飛機作戰!
古德伊爾一齊柏林公司的改裝人員在它們的腹部設定了一個向下開口的飛機庫,可以搭載4架N2Y戰鬥機、或4架柯蒂斯F9C-1“雀鷹”雙翼偵察機,這些飛機可以透過一個伸縮吊架來釋放和回收。
5月8日,改裝完畢的“阿克倫”號進行了一次橫跨美國大陸的飛行。
此後它在1932年夏天和秋天主要從事“空天航母”的飛行員訓練任務。
1933年1月,它帶著四架飛機從美國飛往古巴的關塔納摩,檢驗那裡的海軍航空站設施,隨又返回赫斯特湖。
當年3月4日,“阿克倫”號飛往華盛頓參加羅斯福總統的就職儀式,隨後於3月11日飛往巴拿馬運河。11天后返回赫斯特湖基地。
4
1933年4月3日傍晚,“阿克倫”號離開赫斯特湖基地飛往新英格蘭地區,莫非少將、赫斯特湖航空站司令亨利·塞西爾中尉以及美國海軍其他一些官員都作為乘客參加了這次飛行。
“阿克倫”號在當晚10點飛過新澤西州的巴恩加特,不久就在大西洋上空遇到了惡劣天氣。由於氣壓降低,“阿克倫”號的飛行高度開始下降,4月4日凌晨0:30時,天氣寒冷而糟糕,“阿克倫”號一會兒遇到上升氣流,一會兒被捲入下降的冷空氣當中,不僅乘客感覺像坐過山車一樣顛簸,而且飛艇的骨架也由於反覆彎曲受力而發出了可怕的吱吱嘎嘎的聲音。
為了自救,“阿克倫”號緊急排空了壓載水艙,卻不料狂風中飛艇艇首開始向上翹起,很快就傾斜到25度。“阿克倫”號的脆弱尾翼一浸入海面,立即被兇猛的海浪給擊碎了。
在幾分鐘之內,這個龐然大物迅速解體並沉入冰冷的北大西洋中。
遠處的德國貨船“菲布斯”號看到了“阿克倫”號沉沒前發出的求救燈光,於是趕往失事海域。
0:55分,“菲布斯”號的救生艇從海中救出了4名倖存者,其中1人由於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時間過久,在救到船上後不久便死於體溫過低。
“菲布斯”號在失事海域停留了五個小時,試圖發現更多的倖存者,但是一無所獲。
天亮之後,美國海軍派J-3號軟式飛艇前來搜救,結果這艘飛艇也失事墜毀了,20名艇員遇難。
美國海岸警衛隊的“塔克”號巡邏艦在清晨6點到達“阿克倫”號失事海域,從德國貨船上接走了倖存者和遇難人員遺體。
不久之後,美國海軍重巡洋艦“波特蘭”號、兩艘海岸警衛隊驅逐艦和一艘巡邏艦、以及兩架海岸警衛隊的飛機也來到出事海域,搜尋遇難者的遺體。
由於沒有配備救生衣,再加上來不及放出救生筏,因此“阿克倫”號的76名乘員中有73人遇難,死因全都是溺死或體溫過低。
順便說一句。“阿克倫”號失事死的人,比後來聞名世界的德國興登堡號都多(興登堡號死了36人)。
飛行航母最有力的支持者———威廉.莫非少將也在“阿克倫”號上遇難。
負責打撈工作的懷特船長(左)和航空兵專家費希爾中校檢查“阿克倫”號的殘骸
5
儘管“阿克倫”號墜毀了,但“梅肯”號還是在兩個月後的1933年6月服役。
吸取了“阿克倫”號的教訓,“梅肯”號給乘員配備了足夠的救生衣,沒想後來還真用上了!
兩年後,1935年2月12日,“梅肯”號也“栽”了,它在加州遭遇暴風雨,一模一樣的事故發生了,它受到嚴重損壞並迫降在蒙特利灣,隨後沉沒。由於配備了救生衣,這次只有2人遇難,
這次事故似乎終結了“飛行航母”的實踐。
不過不甘心的美國海軍在1944年用軟式飛艇又試了一把,畢竟軟式飛艇比鋁合金骨架的硬式飛艇來得更安全一些。
於是,1944年3月,美國的M級“空天航母”誕生了!
搭載飛機:1架。(呵呵……)
M級也實在是自己不爭氣,1944年5月,美國海軍在連續試驗了兩個月後,覺得這飛艇只能搭載一架飛機,這樣玩實在沒有意思,於是終於決定放棄。
6
美國海軍放棄後,美國空軍接過了接力棒,打算用改裝過的B-29或B-36轟炸機攜帶XF-85"小鬼"寄生戰鬥機,這就是所謂“戰鬥機運輸機”計劃。
後來該專案又使用改裝後的B-36轟炸機,在彈艙伸縮吊架上掛載一架執行偵察任務的 YRF-84F“雷電噴氣”戰機。
B-36 憑藉強悍的洲際飛行能力,能把 YRF-84F 帶到遙遠的蘇聯腹地,然後發射 YRF-84F 進行高速偵察。不過,這架“空中航母”在更先進的U2高空偵察機服役後,就變得好像也沒什麼意義了———於是也退役了。
隨著“戰鬥機運輸機計劃”的終結,美國人用不斷地實踐和試錯,終於得到一個答案:“飛行航母”的設想並不靠譜。
不過,
請敬畏勇於試錯的美國人。
他們100年的探索為今天好多科幻作品和遊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啟發[馬思純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