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老師對學生的情感投入,對一些正常學生有用,對一些不正常學生,比如屢教不改的學生,對他人過分防範、對別人沒有同情心的學生,一點用沒有,相反他認為老師軟弱可欺。現在的學生比過去聰明多了,老師要會和他們鬥智鬥勇,用規章措施、群眾輿論,藉助家長權威管他們,而不是僅僅單方面以感情打動他。
2.“上課以啟發式為主,以學生討論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為主,老師講課為輔”。
學生分組活動自己探索,用在幼兒園小學等低年級、小班化、或者不要升學率的地方(比如針對外國人的國際學校)可能有一定效果,但這種教學模式低效率、費時費力,對提高升學率沒有什麼效果。老師平時精彩的講課,有時考前的滿堂灌,都是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3. “我們正在全力推行素質教育”。
現在大家都把這句話當喊口號一樣,聽聽就算了。素質教育是個筐,這個筐碩大無比,沒有什麼裝不下的。而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幾乎是一夜之間完成的,到底什麼是素質教育,從上到下沒有幾個人能講清楚的。
4. “各地不得以中高考成績或升學率片面評價學校、校長和教師,堅決克服“唯升學”“唯分數”的傾向“。
上級不知下了多少次檔案,下級沒辦法執行,不以這個評價,用什麼評價呢?怎麼叫片面呢?佔多大比例算片面呢?套用一下,不以產品質量評價工人、不以開刀質量好壞評價醫生、不以奧運成績評價運動員教練員,不以中高考考試成績評價學生,可以嗎?
5.“每一位學生的智商都差不多,只是努力程度不同罷了”
老師經常對家長說:你家孩子不是不聰明,只是不努力,這句話其實都是為了安慰那些不管怎麼努力都達不到理想成績的學生及家長而準備的,讓他們在心中覺得就是自己不努力的後果。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有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就是強,在老師教了一些基礎知識點後,透過自己再複習一下,就掌握了很多內容。而那些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還是不行。(歡迎關注,下次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