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
寒假已至,臨近春節,室外太冷,在家太悶,不如就到山東博物館看看新展。據悉,山東博物館將在不日開放“山東龍——穿越白堊紀”和“晶·彩——探尋神奇的礦物世界”兩個常設展廳,為廣大觀眾奉上一場看得見、摸得著、玩得嗨、帶得走的文化盛宴。
恐龍家族等你探秘
山東地區在白堊紀時期是恐龍生活的樂園,也是中國開展恐龍科學發掘與研究較早的地區之一。在蒙陰、新泰、諸城、萊陽和莒南之間的白堊紀地層中,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豐富的恐龍遺蹟。本次展覽正是以白堊紀時期的山東龍為主要展品,體現了濃厚的山東地域特色。在這裡,你將見到埋藏自千萬年前的恐龍化石,重逢白堊紀的恐龍動物群,領略前輩的科學精神,探尋恐龍的行跡足印。
提到山東,大家心中總是不免出現“山東大漢”的形象。無獨有偶,在遙遠的白堊紀,我們山東地區的恐龍家族中也同樣出現了一群“山東大漢”——巨型山東龍。
巨型山東龍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型的鴨嘴龍類恐龍,骨骼化石拼裝後的復原骨架體長14米,站起來能有8米高,是恐龍家族中名副其實的“山東大漢”。在本次展覽中,我們可以近距離地觀賞到它的骨骼化石,體驗它所帶來的震撼。
除展品本身以外,科學技術的巧妙應用也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據悉,展廳中有三具恐龍骨架模型使用了3D列印技術,更有逼真的3D背景動畫,觀眾還可以在參觀展覽時佩戴VR眼鏡與恐龍親密“互動”。整場展覽突出體現了知識性、地域性和沉浸性的特點。
在觀眾們參觀完精彩的展覽後,山東博物館還為青少年準備了豐富有趣的研學活動。在“白堊之跡,始於‘足’下”活動中,你可以親身實驗參與模擬,探究恐龍足跡形成的原因,還原恐龍捕食的場景。在“認蛋歸親”活動中,你則可以化身小小推理家,幫助蛋寶寶找到它真正的恐龍媽媽。
當然,展覽中關於恐龍的故事遠不止這些,想要了解更多訊息,就請開展之日親自來館裡一探究竟吧!
探尋神奇的礦物世界
從晶瑩的水晶到璀璨的寶石,從日常工具到機械智慧,礦物早已融入人們的生活。對礦物的認知和利用促進了人類歷史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人類文明史,實際上也是一部礦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史。讓我們一起走進礦物世界,觀礦物之態,賞礦物之美,尋礦物之因,探礦物之奇。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晶·彩”礦物展的布展環境。整個展廳內有多處融入抽象幾何概念,例如序廳就是模仿結晶結構設計成了不規則形,多角度的玻璃牆反射出顯微鏡下結晶生長的過程,相信會給觀眾帶來一種如夢似幻的體驗感。展覽中還有以真實的礦洞為參考進行復原的部分,將觀展路線巧妙地化為蜿蜒曲折的小路,並加入了礦車、礦道等元素,使得參觀的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
在布展的思路上,山東博物館從礦物的定義、礦物之美和礦物的應用等多個角度向觀眾呈現了一個兼具理性與美感的生動課堂。觀眾可以從觀展過程中體會到礦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我們日常所見的螢石(別名紫石英、氟石)就屬於常見的一種礦物晶體。螢石的用途十分廣泛,除了顏色鮮豔可做裝飾物外,同時也是中藥中常見的一種礦物。
為配合此次展覽、滿足觀眾的學習娛樂需求、增強觀眾的沉浸式體驗,山東博物館還對外推出了精彩的互動體驗活動——《丟失的礦石》。在參與的過程中,觀眾可自主選擇扮演礦石研究員、物流員、司機等不同角色,根據層層資訊一起還原出案件的真相。該活動以年輕人喜愛的邏輯推理作為主線,將礦石知識融入遊戲,在找回“丟失”礦石的探案過程中潛移默化實現教育與宣傳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