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東南各國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古代貿易不僅是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商貿之途,也是人文交流之途。
幾千年來,中國的文化習俗遠播東南亞,至今成為傳統;東南亞的物產和文化也傳播到中國,融入中國文化中成為一種珍貴的元素。
中國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從除夕到正月初叫“過年”。現在,東南亞十國都不同程度地歡度農曆初一這個節日,多數國家規定春節為法定假日。
來看看東南亞人都是如何過年的?
越南:越南與中國山水相連,文化相通。農曆正月初一,越南全國各族人民歡度春節,與中國一樣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法定全民節日,也是民間最熱鬧的傳統節日。
春節假也是越南一年中最長的假期,通常放假四天:除夕、初一、初二、初三。再加上星期六和星期日的換休。
越南人過春節必備年粽和肉團。當地的年粽和國內粽子的吃法相似,但個頭較大,分方形和圓形,重約1公斤。材料以糯米、綠豆、豬肉為主,用芭蕉葉或葉包。
除了食物,越南人過年必備鮮花。小金橘寓意是財源滾滾,而桃枝有辟邪的寓意,預示新年能帶來好運。
越南人也有過年貼春聯的習俗,和國內相似,當地民眾比較喜歡含有“福”“祿”“壽”等字的春聯。除夕夜,越南人常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看越南“春晚”,共同守歲。
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華人人口約佔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因此,春節是絕對不會被遺忘的。春節期間,華人各類慶祝活動不斷:放煙花、獅舞表演、廟會、戲曲表演、花燈等,熱鬧非凡。
和新加坡相似,在馬來西亞,春節也有“撈魚生”又稱“撈生”的習俗。在馬來西亞,“撈生”是春節宴會的前奏,這道流傳於中國廣東一帶的傳統賀年菜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並在馬來西亞得到發展。和新加坡不同,馬來西亞的“撈生”材料有魚皮、魚片、海蜇、花生、芝麻及各種蔬菜。
印度尼西亞:印尼政府於2002年正式將農曆新年規定為官方節日,放假一天。隨著年節將近,印尼華人聚集的城鎮和街道上過節的氣氛日漸濃厚。
飲食方面,印尼的華人過年主要吃年糕。具體做法是把糯米做成年糕,加入焦糖,放在蒸籠中蒸上一整天,直至年糕顏色由白色變成棕色,出籠後再用香蕉葉包裹。年夜飯中,雞鴨魚肉也少不了,魚要用又大又肥的鰱魚。
發源自潮汕等地的七樣菜風俗,在印尼依舊保留。每年大年初七,印尼華人用蔥、大蒜、韭菜、芹菜、春菜等七種蔬菜烹炒,寓意來年清清白白,順風順水,吉祥如意。久而久之,連印尼本地的原住民也知道了華人的這種風俗,春節期間,菜場裡的小販都是一捆七種菜賣給華人。
其次,在印尼拜年時一定要拱手作揖,否則會被視為沒禮貌。
新加坡:華人華裔佔新加坡總人口的80%以上。他們保持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俗,對春節的重視程度和慶祝方式,基本上類同中國南方。新加坡法定春節放假兩天。加上週末兩天換休,共4天假期。除了傳統的備年貨、拜大年、賞花燈等習俗,新加坡人過年還有三項不能少:送紅包(與中國習俗不同)、撈魚生和換橘子。
據傳,“撈魚生”習俗最早由中國東南沿海的移民帶入新加坡。在粵語中,“撈”是“拌”的意思,從字面也可看出,這是一道冷盤。服務生會將一個堆滿了芋頭絲、薑絲、紅白蘿蔔絲、芹菜絲及柚子肉等七種不同顏色的原材料的堆疊盛放在一個大盤子裡,“撈魚生”的主角——三文魚魚片。
開席後,服務人員將魚片堆在蔬菜的最頂端,再依次撒上胡椒粉、麻油、甜醬等,每加一樣調味品,都要說一句吉祥話,如“胡椒粉祝你們五福臨門、洪福齊天”“三文魚祝你們年年有餘、步步高昇”等。
菲律賓:菲律賓信仰基督教的人佔大多數,華人只佔菲律賓全國人口的12%左右。菲律賓在2004年將春節定為全國公共節日,但是不放假。華人學校在除夕日(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放假兩天。
泰國:泰國是佛教國家。佛曆新年是全國最盛大的節日——潑水節,一般在4月14~16日左右。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三,除政府部門和銀行會照常上班營業外放假三天。
緬甸:緬甸是佛教國家。佛曆新年是這個國家最盛大的節日。但農曆正月初一是緬甸法定的公休假日。
柬埔寨和寮國:這兩個國家也是佛教國家,所以過佛曆新年。農曆正月初一不是全國法定假日,但柬埔寨和寮國華人老闆會在過年期間給員工放假。
汶萊:雖然汶萊是穆斯林國家,華人華裔是少數族裔,但汶萊將農曆正月初一定為國家法定假日。
來源:閩聲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