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城區東南50公里外的軍都山中,一條几十里長的深谷間排列著頗像北斗七星的後七村。全民族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曾三進平北,來到後七村。在其中的小村莊沙塘溝,6名普通農民成長為共產黨員,組成了平北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平北抗日根據地發展有了依託。
平北大地上深受日寇殘害的廣大群眾,從此堅定地跟隨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舉起抗日旗幟。依託崇山峻嶺,在屢遭“掃蕩”的小山村裡,在被嚴密封鎖的無人區,群眾與部隊相互配合,將鬥爭堅持到底。
(1)兩進平北播下革命種子
平北地區,是指北平以北、平(北平)承(承德)鐵路以西、平(北平)張(張家口)鐵路以北、長城內外的一片地區,是平西進入冀東的必經之地。平北處於偽滿、偽蒙疆和偽華北3個偽政權的接合部。這裡的部分地區早在盧溝橋事變之前就落入日偽之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日軍更將這裡作為戰略後方,派重兵駐守。
平北的游擊戰爭,早在1938年6月就開始了。八路軍第4縱隊挺進冀東,途經平北時留下政治部主任伍晉南率領第36大隊繼續開展活動,一度成立了平北地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昌(平)灤(平)密(雲)聯合縣政府,但因對開闢平北準備不足、基礎也比較薄弱,在堅持了3個多月後被迫撤回平西。1939年春,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第34大隊進入十三陵地區活動,堅持一個月後也撤回平西。這兩次開闢平北的嘗試,雖沒有成功,但在群眾中撒下了革命的種子,使在日偽鐵蹄下苦苦掙扎的人民看到了希望。
(2)“捅胳肢窩”表達入黨意願
在這兩次嘗試過程中,八路軍都曾在十三陵後山的後七村一帶活動。
後七村,即里長溝、慈母川、董家溝、霹破石、景而溝、沙塘溝、鐵爐村七個村,原屬昌平,現屬延慶大莊科鄉,因在十三陵的後山,故俗稱“後七村”。從地圖上看,這七個村的排列與北斗七星頗為相似:里長溝、慈母川、董家溝像斗柄,霹破石、景而溝、沙塘溝、鐵爐村似鬥勺。身處高山峻嶺下、深溝大谷中,讓後七村成為抗日遊擊隊活動的理想之地。
1938年支援冀東暴動的部隊撤回平西時,留下一部分力量,以後七村為基地,發動群眾,發展黨員,建立游擊隊。1939年4月,這支隊伍也奉命撤回平西時,已從後七村發展了100多人的游擊隊。1939年夏,八路軍又在後七村開闢新區,但因環境艱苦、籌糧困難,後來再次撤回了平西。
雖然八路軍沒能在此站穩腳跟,但他們喚醒了人民的覺悟,同時也為平西到冀東開闢了一條更近的新路。
後七村成為共產黨和八路軍開展平北抗日鬥爭的最初基地。尤其是沙塘溝,雖然只有20多戶人家,但男女老少齊動員,抗日工作樣樣走在前面。沙塘溝村13個青壯年參加了游擊隊,當了八路軍,後來9人在戰爭中犧牲。
1938年12月,沙塘溝村民張福、張樸加入共產黨,隨後他們又介紹了張瑞、張銀、張殿、胡殿鏊入黨。胡殿鏊後來曾向家人回憶說,“那時入黨,叫‘捅胳肢窩’。”問是否願意參加共產黨,誰也不敢直說,捅一下胳肢窩就表示願意。入黨之後,上不能告訴父母,下不能告訴兒女,也不能告訴妻子,非常秘密。當月,6位黨員組成黨支部,成為平北抗日根據地的第一個戰鬥堡壘。
偽滿洲軍把沙塘溝看成是八路軍的“老巢”,1940年10月大“掃蕩”時,幾乎將全村的房子燒燬。敵人走後,村民趕回來勉強救下了六間半。
(3)“樹葉落,八路軍走”疑慮消除
1940年初,八路軍第三次挺進平北。這次挺進吸取了前兩次的經驗教訓,採取梯次進軍的方法,終於逐步站穩腳跟。
1940年5月,白乙化率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10團從平西挺進平北,在沙塘溝被偽滿洲軍3000餘人包圍。沙塘溝村黨支部組織鄉親們冒著槍林彈雨抬擔架救傷員。八路軍和老百姓團結一心,終於打敗了敵人。這是10團進入平北打的第一個勝仗。
10團隨後迅速東進開闢了豐(寧)灤(平)密(雲)抗日根據地。這讓敵人感到恐慌。1940年9月11日,敵人糾集日偽軍4000餘人,步騎配合,對豐灤密抗日遊擊根據地開始了為期78天的大“掃蕩”,妄圖乘我軍立足未穩,一舉撲滅人民的抗日火焰。
敵強我弱,10團避強擊弱,靈活機動地戰鬥,與日偽軍激戰37次,奪取了反“掃蕩”的勝利。11月28日,敵軍被迫分頭撤兵。
為擴大反“掃蕩”的勝利成果,1940年12月15日,10團1營由營長王亢指揮,在馮家峪南灣子擊斃從灤平白馬關撤向密雲的日軍鈴木大隊哲田中隊90餘人,這讓日軍很震驚,也讓豐灤密的群眾信心大增。
八路軍此前曾數次進入豐灤密地區,均因敵偽控制嚴密和籌措棉衣給養困難而沒有站住腳,因此在群眾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樹葉落,八路軍走”。發生在冬天的馮家峪戰鬥消除了群眾的疑慮,增強了群眾對10團主力部隊的信賴和擁護。
1941年6月,豐灤密抗日根據地由8個區擴充套件到16個區。根據地的日益發展壯大,嚴重威脅了敵偽統治。
(4)“誓死不離山”堅持耕作
平北抗日根據地日益發展壯大,嚴重動搖偽滿洲國與華北交界區的日偽統治。1941年秋,偽滿丟擲“肅正”計劃,製造長城沿線千里無人區,以切斷群眾與抗日政府的聯絡。豐灤密是“肅正”計劃的重點地區之一。
日偽在長城沿線大搞“集家並村”, 修建“部落”。日偽軍在“掃蕩”中燒燬山地村莊,強行驅趕山地百姓遷家移村,併入指定村莊,在四周修築起數米高圍牆。敵人稱之為“部落”,完全失去自由的百姓憤怒地稱其為“人圈”。在“部落”5公里之外的無人區,日偽見人就殺,見房子就燒,見莊稼就割,見東西或掠或毀,迫使大部分山地百姓不得不歸入“部落”。豐灤密抗日根據地由原來16個區縮小到只有11個殘缺不全的區。
形勢惡化,一些幹部群眾產生悲觀情緒。1942年2月,豐灤密縣委和縣政府發出號召,哪怕只剩下一個村莊、一座山頭,也要堅持到最後勝利。黨組織向群眾提出“誓死不離山”“誓死不進人圈”等口號。部隊、各級幹部始終堅持不離根據地,給了山區人民很大鼓舞。
響應號召的群眾,為躲避敵人大都分散隱蔽在山溝裡。豐灤密縣區政府派出工作人員,逐村逐溝地尋找,把他們重新組織起來,恢復生產。
1942年春耕季節,豐灤密軍政人員動員和組織那些逃亡到山外的群眾回山搞春耕,幫助他們搭窩棚、挖山洞,併發放春耕貸款和救濟糧。歸山群眾日增,山地內由少人區逐漸變成多人區。
秋收時節,為防止敵人搶秋,政府組織群眾日夜搶收,邊收邊打邊藏。1942年夏,豐灤密聯合縣就在山地建好藏糧洞。秋收季節一到,抗日工作人員立刻深入山區、丘陵地區,組織各村急收、急打,收完立即用鍋炒幹,分派到山村各戶藏起來。待敵發覺時,他們已徵收並藏好10餘萬公斤公糧和3萬公斤戰備糧。
為瓦解“部落”,抗日政府努力爭取偽部落長、保甲長,派人打入“部落”內部工作,並經常潛入“部落”懲治漢奸。1942年底,豐灤密聯合縣已有21個“部落”與抗日政府建立聯絡,9個部落已被抗日政府完全掌握。
條件成熟時,縣委直接組織群眾出逃。豐灤密第八區原只有幾名黨員帶領15戶群眾誓死不進“部落”,躲進深山密林堅持鬥爭。在區政府組織和游擊隊掩護下,一年中有35戶“部落”群眾舉家出逃,迴歸山裡。1943年底,“部落”青壯年已有半數以上被解救出來,迴歸無人區參加抗日鬥爭。
瓦解“部落”鬥爭,嚴重動搖了日偽對“部落”的統治。1944年以後,密雲河西、河東多數“部落”已有名無實。
(5)無人區內全民皆兵
豐灤密縣區政府還帶領群眾在無人區裡建立村救國會、婦救會、兒童團,並組建起村武裝自衛軍,開展公開的抗日武裝鬥爭。
山地群眾成為反“掃蕩”鬥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無人區內全民皆兵,青壯年全部編入自衛軍,拿起農具是農民,拿起武器是戰士。老人、婦女、兒童也承擔起力所能及的抗日工作。
山區通訊不便,無人區群眾創造出“連天哨”,即在所有進山路口、山路兩側和山裡日偽據點周圍都設立山頂瞭望哨,日夜監視敵人。發現敵人出動,瞭望哨就用暗語隔山呼喊,一山傳一山,短時間就可傳遍方圓數十公里。
自衛軍和敵人打起遊擊。敵人“掃蕩”,他們打冷槍;敵人駐紮,他們襲擾;敵人追趕,他們與之在大山裡周旋,搞得“掃蕩”之敵日夜不得安寧,精疲力盡。
地雷戰,是對付“掃蕩”之敵最有效的戰法之一。1942年底,地雷的製造方法傳入密雲根據地。各村自衛軍都設有爆炸組,埋雷方法花樣迭出。1943年春,10團設在蓮花瓣山洞裡的炸彈廠被發現,偽滿討伐隊200餘人奔襲而來。工人們將機械轉移後佈下地雷陣。敵人一踹洞門,門上地雷炸;去搬附近柴草準備放火燒洞,柴草下地雷又炸;敵人拾地上木棍準備做擔架抬傷員,沒想到木棍也連著地雷。敵人碰哪兒哪兒炸,又氣又怕,只好丟下10 餘具屍體縮回據點。靈活多變的地雷戰,使敵人膽戰心驚,防不勝防。
1942年5月,八路軍冀東軍分割槽政委李楚離(右一)、10團繼任團長王亢(左三)、10團政委吳濤(左二)、10團參謀長才山(左一)在密雲古長城上。
1943年底以後,小股敵人不敢進山了,大隊敵人“掃蕩”也不敢在山裡隨意走動。
(6)卸下自家門板給傷員做擔架
在艱苦的抗日鬥爭中,軍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建立起親密的魚水關係。
群眾把八路軍視為親人,把幫助掩護、保護抗日物資、保守抗日秘密看作是應盡責任,為此不怕擔風險,甚至不惜獻出生命。
大西溝村民鄭景恆,在日軍“掃蕩”時把20餘名八路軍傷員帶到一個隱蔽山洞躲藏,回村後不幸被捕。日軍押著他上山找傷員,鄭景恆寧死不說,最後被日軍刺死。其實他犧牲的地方就在藏人山洞的洞頂上。
10團在豐灤密戰鬥期間,衛生隊一直駐在扇子山,周圍村莊家家戶戶住有傷病員。周邊各村群眾日夜站崗放哨,監視敵人。群眾把家裡的糧食留給傷病員吃,自己吃野菜。西白蓮峪村群眾還冒著生命危險到天津、北平等敵佔區,用杏仁、藥材等山貨換回急需的食鹽、棉紗、藥品。
1942年底,13團衛生所遷至幹峪溝村,冀東西部傷病員都往這裡送,最多時住有傷病員70餘人。村民把房屋都騰出來給傷病員和醫務人員住,自己住驢棚、豬欄。擔架不夠,村民把自家門板卸下來做擔架。有傷病員犧牲,村民用自家板櫃當棺材予以掩埋。
在軍民的共同努力下,平北小塊遊擊根據地逐漸連成片,平北根據地基本形成並逐漸鞏固。挺進軍司令員蕭克後來在回憶冀熱察地區的抗日戰爭歷史時曾談道,“各根據地在那時期都很艱苦,平北更艱苦,但戰鬥在這裡的同志對勝利充滿了信心,一直堅持到抗戰最後勝利。這裡的群眾也是很好的,那時候,老百姓背一個兜子,隨時配合部隊轉移,打擊敵人,許多人在戰鬥中英勇犧牲了,我們要永遠懷念他們……”
2003年“七一”前夕,“平北紅色第一村”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在延慶大莊科鄉沙塘溝村建成,村裡老黨員給孩子們講革命傳統。 吳鏑/攝
2019年11月5日《北京日報》7版報道,延慶釋出了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精心打造的三條“初心路”,路線包括平北紅色第一村等一大批紅色遺蹟。
為紀念豐灤密地區抗日軍民的英勇鬥爭事蹟,雲蒙山抗日鬥爭紀念碑於1997年11月建立。圖為2018年9月,重建後的紀念碑揭幕。
1983年10月22日《北京日報》2版報道,密雲公佈了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包括豐灤密三縣抗日聯合政府舊址。
歷史資料:《北平抗戰的紅色脊樑》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密雲區歷史》
《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延慶區歷史》
京報集團圖文資料庫
聯合出品:北京日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 市地方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