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源於“氣”
中國人很早就把不良情緒和身體疾病聯絡在一起。在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裡就有這樣的記載: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思則氣結。這就是不良情緒與體內氣機變化的對應聯絡。
而各種情緒對臟腑的影響,則為“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悲傷肺”“驚恐傷腎”。
在後世的中醫臨床中,歷代醫家一直把不良情緒作為一個重要的病因來對待,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所在。今天看這些理論思想,對我們的生活調理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
實際上,現在太多疾病的根源是不良情緒。比如,現在女性的甲狀腺疾病非常多,在我所見到的甲狀腺結節患者中,除了碘攝入紊亂這個因素外,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就是不良情緒了。
各種生氣、壓力、焦慮等情緒,導致肝氣鬱結,最終引起了此類疾病。像這樣肝氣不舒引起的疾病,在臨床中多如牛毛,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感慨,治病一定要調心,如果不把心調好,那麼不良情緒一定會繼續興風作浪,那身體的恢復就遙遙無期了。
為什麼現代人比古人更容易生病?
其實古代人很注意養心,《黃帝內經》開篇先講“四氣調神大論”,告訴我們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氣候,生活中怎樣順應自然的變化調情緒。比如,春天萬物復甦,要“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讓自己的情緒保持好的狀態。
我們現代人跟古人相比,情緒複雜太多了。如今,生活越來越“卷”,讓人越來越焦慮,情緒越來越糟糕。產生大量的負面情緒不僅僅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也同時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
大量證據表明:人體的各類軀體疾病都與情緒有密切的聯絡。
人們自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並不是只有負面情緒才會對人體產生負面影響,任何情緒的持續時間過長都會影響健康,甚至引發疾病。同時,人對情緒有一定的反應能力,在反應能力之內,機體能夠得到調整,一般不會出現病變,但持續時間過長,超出機體反應範圍,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中醫理論講的氣,不僅是發怒這一種情緒,還代表所有的負面情緒,過激情緒。
《黃帝內經》認為:
“心,在志為喜,喜傷心;
肝,在志為怒,怒傷肝;
肺,在志為憂,憂傷肺;
脾,在志為思,思傷脾;
腎,在志為恐,恐傷腎。”
一般情況下,消化系統被認為是最受情緒影響的器官。心身疾病中,胃腸疾病一直排名第一,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強烈情緒刺激下,身體會出現嘔吐、胃脹胃痛及腹瀉等症狀,或者簡單地表現為食慾下降吃不下飯,有些人則會表現為暴飲暴食。
長期的心理壓抑、感到不安和不愉快等,會影響人的免疫系統,使免疫能力低下或者異常亢進。免疫能力低下表現為容易感冒、發燒、感染、抵抗力低下,免疫能力異常亢進表現為容易過敏、皮疹、哮喘、自身免疫攻擊等。
有研究表明,經常忍氣吞聲的人得癌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三倍。
心血管系統的慢性病多與軀體長期微炎症環境造成的血管內自身攻擊有關。
長期的不良情緒可能使我們的大腦神經遞質分泌的不良變化會損害記憶力,出現健忘、反應遲鈍等症狀。
情志為五臟所主,不同的情志傷人,會影響相應的臟器健康。這五種情緒,開始是無形的存在,逐漸在體內鬱結成氣。氣鬱時間長了,體內就長出了結節,氣就成了能摸到的有形物質。開始可能是個良性的腫瘤,而後發展成惡性的癌症。
不同“氣”的調理方法
● 肝氣鬱結所致的症狀
首先,肝氣鬱結導致的情緒不好,最明顯的反應就是煩躁易怒,情緒一點就著。還很容易焦慮,有時一整宿睡不著,出自於身體的本能調節,也喜歡嘆氣,嘆氣會讓身體舒服一點。
其次,肝鬱克脾土,肝氣不疏的情緒不好,還可能會影響脾胃,出現不想吃飯,吃東西不消化等情況。
肝氣鬱結,氣機執行不暢,還可能產生血瘀,氣滯血瘀久了,還可能會引起各種結節、囊腫、腫瘤等健康問題。
因此,肝氣鬱結所致的情緒不好,最重要的就是把肝氣疏散開,讓體內的氣順暢執行。生活中,多用一些能疏肝理氣的藥食,由於青色入肝,有助於疏肝清肝,所以日常可以多吃一點香菜、芹菜、綠豆芽、綠豆、佛手、陳皮、玫瑰花、柑橘、檸檬之類的食物。
● 心脾兩虛所致的症狀
在經常性的疲勞過度、飲食失調、壓力過大、思慮過度、熬夜的重壓下,人的心脾很容易會受損。
心主神明,能控制人體的精神心理活動,心受損,那很容易心慌心悸,心情煩躁,情緒不好,常常會覺得悶悶不樂。
脾主思藏神,如果一個人脾胃不好,它情緒是容易失控的。心脾都受損的話,體內氣機執行不暢,還會有失眠多夢、腹滿脹痛、反酸噯氣等因情緒不好引起的症狀。
日常中可以吃一點龍眼、蓮藕、酸棗仁,調理脾胃,幫助睡眠,能更好的讓心情舒暢一些。
穴位按摩調節情緒
● 經常按摩兩個穴位
當心情不好,情緒低落時,可以適當地按摩相關穴位,來排解心中的煩悶,比如說多按摩按摩太沖穴和合谷穴。
太沖穴:肝經的原穴,位於足背第1、第2蹠骨間,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經常按按揉揉能疏肝理氣,讓人平靜下來。
合谷穴:位於“虎口”處,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間凹陷處,在緩解情緒的時候,經常搭配著太沖穴。
最後,說一句:人有情緒是本能,但控制情緒是本領。心靜則身安,身安則體健,再搭配合理的飲食,疾病就無從發生。希望大家都要學會愛惜自己的身體,少一些煩惱,就能多一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