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是人體一切運動功能的引擎,如果肌肉因為外傷、缺乏鍛鍊、神經損傷、營養不良等原因變得萎靡、無力,人體的靈活性、協調性乃至平衡性都將無法維持。如果下肢肌肉表現無力,人體運動能力將受到極大限制,還會可能會引發關節炎、軟組織損傷、心肺功能下降、代謝功能紊亂等一系列健康問題。
就下肢肌無力而言,既可能存在整體性的肌肉無力,更可能表現為特定肌肉群的無力。對於特定肌肉群肌無力的問題,可透過如下幾種肌無力步態加以識別,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神經組織排查和目標肌肉強化訓練,可使問題迎刃而解。
臀大肌無力步態
臀大肌是最重要的伸髖(大腿向後伸展)肌,如果臀大肌無力,在行走過程中,髖關節前屈時將難以支撐身體重量,在髖關節中立時也將難以保持身體前傾的姿態,需要透過骨盆和腰椎的位置變化來調整重心,讓骨骼和關節(而非臀大肌)承擔更多重量。
具體來講,臀大肌無力時,臀部會在行走過程中的支撐相前期(患側足部剛剛落地時)突然後退,在支撐相中期(患側足站穩,另一側足剛要邁出時)出現軀幹後仰,在整個行走過程中表現為上軀後仰、腰椎前挺、腹部前凸、臀部前後擺動增加的現象。
臀中肌無力步態
臀中肌是最重要的髖外展肌,臀中肌無力最顯著的表現就是行走過程中的側向擺動增加:在臀中肌無力一側的支撐相早期和中期(足部落地至完全站穩、對側邁步期間),身體重心向該側大幅移動,脊柱向該側屈,身體向該側擺動,該側屈膝屈髖幅度增加以配合對側邁步。這一步態特徵被稱為“鴨步”。
屈髖肌無力步態
屈髖肌主要包括髂腰肌和股骨肌,是行走過程中向前邁步(屈髖)的主要力量。如果屈髖肌無力,身體會在患側向前邁步過程中出現較大幅度的前後擺動及旋轉,以增加邁步幅度(即便如此,步幅仍可能會小於健側)。
股四頭肌無力
股四頭肌位於大腿前側,是最重要的伸膝肌和膝關節穩定肌。股四頭肌無力最顯著的表現就是支撐相(該側足落地以承擔身體重量期間)的膝過伸(膝過伸又稱膝超伸,指膝關節伸展超過180度)。之所以會膝過伸,主要是因為股四頭肌的力量難以維持膝關節穩定,只好利用過伸的方式讓膝關節暫時“鎖死”,讓骨骼等固有結構來承擔壓力。
踝背屈肌無力
脛骨前肌(小正前方略靠外的那塊肌肉)是最重要的踝背屈肌。踝背屈肌是行走過程中踝關節背屈(向上抬起腳背)的主要力量。踝背屈肌無力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前腳掌抬起幅度不足,在足部落地初期常以全腳掌甚至前腳掌(而不是足弓或足跟)著地,在上臺階時需要比正常情況下更多地屈膝屈髖,否則就會因為前腳掌下垂而產生磕絆(跨閥步態)。
小腿三頭肌無力步態
小腿三頭肌是指腓腸肌和比目魚肌,二者是最重要的踝蹠屈肌。小腿三頭肌無力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踝蹠屈無力,也就是在對側邁步過程中,本側(患側)無法透過迅速有力的踝蹠屈(足跟抬升)提供足夠的躍升力量,使對側步幅減小、邁步過程變得緩慢。另外,為了增加對側步幅,還可能會在本側(患側)的支撐相早期出現過度的膝關節屈曲(膝塌陷步態),以便於在支撐相後期進行更大範圍的伸膝來增加對側步幅。
原文連結:http://www.jinlaiba.com/archives/3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