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在中醫的養生概念中,津液的地位尤其顯著,小到人體運轉,大到地球生命持續,都離不開水液的運轉與迴圈。在日常生活中,人類透過飲食和飲水攝入津液,然後透過身體轉化,再將水液排出體外,完成一次迴圈。而就是這樣的過程,也是我們養生的啟發與契機。
也正因為如此,中醫總結了一句老話,叫做“留得一分津液,留得一分生機”,將人體津液的重要性,抬高到了和生命等同的地步,重要性不言而喻。
“留得一分津液,留得一分生機”,究竟有怎樣的養生意義?
在中醫看來,對人體最至關重要的四個東西,分別是“氣,血,津,液”,是的,津液其實並不是單指水液,而是分為“津”和“液”兩種物質。
打個比方,我們嘴裡的口水,流出的汗水,流膿所流出的“膿水”,都屬於“津”的範疇,是水液運轉和代謝的直接體現。
而“液”,更多是指血液,精液,痰液等,是水液的另外一種轉化形式。
古人總結:“津清而液濁”,歸屬“津”的範疇,色澤越清澈,說明身體代謝的雜物越少,體內垃圾更少,身體也就更健康。
歸屬“液”的範疇,越是渾濁渾厚,越能說明身體營養物質充足,身體臟器健康且運轉順暢。
之所以說“留得一分津液,留得一分生機”,凡是身體重要的津液形成,血液,痰液,精液等,無一不是生命健康的體現,能夠採取合適的方式生津養液,維持身體水利運轉,同樣也是養生的基礎。
而津液的養生意義,就在於我們能夠從它們的狀態,瞭解到水液的運化過程,從津液不足的情況去推斷身體可能存在的疾病隱患,儘早的進行養生調整。
如果津液不足,身體往往會出現哪些異常症狀?
———腸胃消化能力減弱
《黃帝內經》有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意思是我們透過食物補充的精氣和津液,透過脾臟的運轉,繼而滋養我們的消化系統,然後歸於肺部,分散到整個身體的水液迴圈需求。
換句話說,如果身體津液不足,最先受到影響的就是腸胃,缺乏津液的調理,腸道粘液,胃酸等分泌量減少,消化不良,胃脹等典型症狀更容易出現。
———面板乾裂,毛髮乾枯
“發為血之末節,皮為肺之宣發”,我們的面板和毛髮,同樣是需要津液滋養潤澤的,如果津液不足,面板和毛髮也更容易變得乾裂,乾枯,嚴重者甚至會脫落。
尤其是對於女性而言,面板的健康代表了容貌,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出現類似的面板乾裂,毛髮乾枯症狀,及時補水,運轉津液,效果可見一斑。
———膝蓋關節磨損加劇
津液在身體裡無處不在,就比如關節腔中的潤滑液,同樣也是津液的一部分,身體津液不足,關節缺乏潤滑,對韌帶的滋養程度降低,膝蓋和關節之間直接接觸,磨損自然也會更嚴重。
不僅如此,伴隨而來的還有走路疼痛,骨骼異響等多種異常症狀,尤其是對於老人而言,想要預防風溼,關節炎等骨骼疾病,就要注意身體津液缺失的問題。
綜上所述,身體缺失津液,會引起一系列的異常症狀,最後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影響,甚至釀成疾病。因此,如果存在類似症狀,儘早地開始養生調整,學會生津養液的方法很重要,尤其冬天天寒乾燥,津液更易流失,更需要及時進行調養補充。
冬季天寒,在日常生活中“生津養血液”,試試2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食補正氣,以固津液
透過日常飲食,我們能夠攝取足夠的水分轉化成津液,用於身體的迴圈和運轉。
而想要生津養液,將體內攝取的水液留存,抑制津液流失的效率,同樣也是不錯的選擇。而中醫所言,“補氣以固攝津液”,透過食補的方法,補氣正氣,就是我們的目的。
例如黃芪,黨參,山藥等,都是補氣固液的好選擇,可以透過泡水或藥膳的方式攝入,水液情況也能有所改善。
第二個方法:吞津迴流,生津養液
上文有提到,人的口水,同樣也是津液的一種,適當地吞津,也就是吞嚥口水,將津液迴流,也是生津養液的好方法。
一般來說,中醫最常用的,就是“叩齒吞津法”,用牙齒輕輕地相互叩擊,產生津液口水,然後等到蓄滿口腔的時候,將唾液分為三小口嚥下,以達到吞津迴流,補養津液的效果,且“唾為腎之液”,養成此類吞津習慣,對於腎臟的健康也能起到不錯的提升和幫助。
綜上所述,津液對於人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常生活中學會生津養液,預防一系列疾病,改善健康狀況,呵護身體水液執行,讓中醫融入我們的養生生活。
參考資料:
[1]孫理軍. 論津液的抗病作用及其免疫學基礎[J]. 陝西中醫, 2001, 22(12):3.
[2]馬登尚. 論"留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機"[J]. 光明中醫, 2011, 26(5):2.
[3]蔣明. 《金匱要略》津液代謝障礙類病證辨治思路淺析[J]. 中華中醫藥雜誌, 2004, 19(00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