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宏和李靚蕾的瓜吃了一波又一波,發現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其實王力宏以前在公眾面前展示的一直是一個摳門的形象,但之前大家都認為節約是美德,在綜藝被人踢爆摳門是好笑的。可當離婚的時候,如果男的計較錢,就變成了渣男,敗類,人設崩塌;女的計較錢,就變成了心機婊,就是圖男方的錢,撈女。為什麼會這樣?
在離婚事件出現之前,王力宏的人設是有才華,精英家庭。李靚蕾的人設是:知名學校畢業的學霸,和王力宏門當戶對。他們倆共同的人設是:愛情美滿。為什麼我們看王力宏在綜藝上脫襪子,襪子破了一個洞我們覺得好笑?而不給老婆孩子分錢,我們會覺得人設崩塌?因為事件是否能夠讓我們感到共情的原因是是否有相似的環境背景及情緒。普通人很少有機會上綜藝,也更少有機會在綜藝節目上脫鞋露腳趾,因而我們不會產生代入感,只會產生一種荒誕和滑稽的感覺:當我們已經對一個人有預設期望的時候,他突然展現出一個完全不符合的形象,而這個形象並不損害我們切身利益,也不會讓我們產生相關聯想,這時候我們只會感覺有點“反差萌”。而當王力宏和李靚蕾離婚的事件爆出來之後,絕大多數人有過家庭體驗,或是丈夫,或是妻子,或是子女,總有一個角色能代入其中。
那為什麼大家都覺得他們的人設崩塌呢?摳是大家一直都知道的,未婚先孕也是大家都知道的,王力宏有錢是大家都知道的,離婚了婚後財產夫妻平分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那評論為什麼會這樣各執己見?“他怎麼這麼渣?對老婆孩子都這麼摳?”“心機女!就是為了錢!”“大人鬧成這樣,小孩子太可憐了。”種種評論很明顯能看出來評論人代入的人物。而事實呢?脫離代入的人物,我們可以想一想,作為女性,離婚的時候有沒有想過讓對方“淨身出戶”?作為男性,有沒有希望離婚的時候能夠多分點錢,多分套房?這種想法的本質就是對資源的攫取。很多人都會做出和他們一樣的選擇,這種選擇不一定對,但是展現了人的本性。我們小時候學的文章,都是說愛情是神聖的,是盲目的,是擁有打破禮法道德規矩的力量的,是輕易得不到但每個人都想得到的。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有牛郎織女,有梁祝化蝶,有西廂記,有孔雀東南飛。總之大抵都是男方一開始沒錢或落魄的,好似富家公子從來不曾擁有值得歌頌的愛情。
而金錢呢,是“銅臭味”,是“無產階級的血肉”,是“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可是古代的愛情故事裡面,但凡男士飛黃騰達了就要麼想換老婆沒成功,要麼想換老婆並且成功了,或者乾脆雙雙赴死。看見沒,表面上說的都是脫離現實的純潔美好的愛情,有富婆仙女投懷送抱,實際上說的都是男人沒錢就得死,在現實生活裡活不下去。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文化裡一直不屑於提錢,但骨子裡看錢看得比誰都重的原因。
這時候出現了一對在結婚及婚後宣揚愛情美滿的公眾人物,出現了離婚爭財產的一幕,於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愛情濾鏡破碎了。真正的愛情就算是離婚大抵也得像他們心目中貝索斯和麥肯齊的案子一樣,男方願意分錢,而女方視錢財如糞土,老孃不稀罕。但是他們都忘了真正的愛情壓根就不離婚,都殉情去了。離婚了,按照婚姻法,不談錢,談啥?要不到錢髮網上讓大傢伙評評理,和原來離婚到單位上找領導找同事鬧一鬧,大抵沒差。
公眾人物會被更多人看到,也會被更多人用來宣洩情緒。看似是對某一事件當事人的不滿,實則是對自己生活的不滿,可能是害怕遇到這麼一位配偶,可能是害怕成為這樣的孩子,也可能是怕自己的孩子面臨本次事件中的孩子們的處境。總之,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要太zqsg(真情實感)代入別人的生活,理智吃瓜,理智追星。
錢也好,文采也好,土地也好人脈也好,本質上都是一種資源。是你自己的大腦控制著你不斷攫取資源嗎?不,是生物的本能,是你的基因控制著你掠奪資源從而擁有更多的配偶和後代,讓你的後代更有可能存活下去。而你,普普通通一個“基因打工人”而已。所以億萬富翁值得我們道德觀裡歌頌的愛情太少了,因為“從一而終”對他們來說是無數選擇裡微不足道的一種,而普通人,保住自己基因僅有的遺傳機會就已經竭盡全力了,“從一而終”不是選擇,是不得不做,當然,這也是再窮的人也會出軌的原因,“白嫖”一個基因遺傳可能性再說。
而男人及女人在這項選擇上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古代是一夫多妻制而不是一妻多夫?我認為第一是因為我們民族足夠彪悍。因為彪悍所以能打贏戰爭,可以掠奪到很多的資源。而戰爭會導致生育黃金時期的青壯年男性大量死亡。(不用女性是因為在冷兵器時代男性女性在體力上有著顯著差距)而成功掠奪資源後,基因打工人又上線了,最大限度的遺傳自己的基因序列,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瓜分遺留下來的女性。第二是因為男女性的生理結構。一個男性可以同時讓多個女性受孕,而一個女性找再多男性也只能受孕一次。第三是女性的先天優勢,但也成為限制女性的枷鎖,那就是:女性的孩子永遠是自己的孩子,但男性不能確定。因此不少朝代的女性被圈養物化,視為男性的私有產物,本質上是男性為了讓自己的資源能夠用於自己的基因遺傳,而不是幫隔壁老王養孩子。
既然不論貧富貴賤,我們都是基因的打工人,那為什麼還要表面上看“視錢財如糞土”呢?孔子曾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由此可以看出孔子還是很看重財的,如果可以獲取財富,那麼市場看門人我也會去做。這也說明了他並不看重社會地位及職業,沒有所謂的“職業歧視”。
說到視錢財如糞土,就要考慮一個問題:古代如何劃分階級?當然一個階級人數越少,對於統治者來說就越有利,於是選擇了士作為中間階層。士需要有文化,需要學習,而學習的過程是反人性的。這就決定了大多數人沒辦法在有限的資源下只去考慮學習,因此也很難透過學習來實現階級躍升。如果逐利,很容易就因為想獲取更多財富而喪失了階級跨越的可能性。窮書生就是一個人把希望寄託在自己身上時實現階層躍升的微弱可能性。上一篇講到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裡大抵流傳的經典都是“落魄書生”,也是因為落魄書生的故事能讓更多人產生代入感。書生但是不落魄,能代入;落魄但不是書生,也能代入。他們都向往美好的愛情,本質上就是希望有一個人能脫離基因的KPI,真正地喜歡上這個“打工人”本身:我愛你,不是為了和你生孩子那種純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