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關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動您!
馬克塔勒是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瑪的小兒子,是她與前夫所生。馬克塔勒1974年出生於內蒙古,是深受歌迷喜愛的著名歌手,擔任過“黑豹”樂隊的主唱。
馬克塔勒早已結婚成家,擁有兩個美麗活潑、能歌善舞的女兒,一家四口生活幸福。德德瑪老師人生坎坷,離過婚,後又患腦溢血偏癱,馬克塔勒心疼命運多舛的母親。孝順的他愛媽媽,也愛繼父拉西尼瑪……
01
馬克塔勒上面有個哥哥名叫蘇和,比他大兩歲,兄弟倆有過幸福快樂的童年。但隨著父母離異,他們的生活裡有了艱辛和苦澀。
媽媽德德瑪1947年出生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祖祖輩輩都是牧民。德德瑪的父親放馬,母親放羊,夫妻倆都是小有名氣的民間歌手。
德德瑪的姐姐也有一副金嗓子,被牧民稱為“草原上的百靈鳥”,但因為時代原因,姐姐沒有走上音樂之路。
德德瑪比姐姐幸運,7歲成為草原上小有名氣的歌手,13歲被選入額濟納旗文工團當舞蹈演員。
1962年,15歲的德德瑪參加演出,被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局局長布赫慧眼識珠,將她送往內蒙古藝術學校聲樂研修班深造。
此前德德瑪不會說漢語,進入內蒙古藝校後,她刻苦學習漢語,很快就能用流利的漢語演唱歌曲。
1964年,德德瑪從內蒙古藝校畢業了,被保送到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學習,師從姜嘉鏘教授,主攻民族唱法。
畢業後,德德瑪回到內蒙古巴盟歌舞團工作,後又被調到內蒙古歌舞團、內蒙古民族歌劇團、內蒙古民族歌舞團工作。
期間,她跟隨“長調牧歌之王”哈扎布學唱蒙古族長調,將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融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
德德瑪演唱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夜色美》《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等帶有濃郁草原特色的金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1970年,德德瑪結婚了,丈夫也是一名文藝工作者。婚後德德瑪誕下大兒子蘇和,1974年又誕下小兒子馬克塔勒。
因為性格及家務瑣事的紛擾,德德瑪與丈夫的婚姻並不和諧。1981年,德德瑪離婚了,獨自帶著兩個兒子生活。
當時德德瑪因演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紅遍全國,1982年,德德瑪被調入北京的民族歌舞團擔任獨唱演員,馬克塔勒和哥哥跟隨母親進京生活。
父母離婚時馬克塔勒才7歲,心裡有創傷。他離開內蒙古時,父親來送他,馬克塔勒哭得很傷心。
來到北京後,馬克塔勒想見父親,父親經常給他寫信。寒暑假,德德瑪讓兩個兒子回內蒙古與父親團聚。在父愛母愛的陽光照耀下,馬克塔勒的情緒漸漸恢復正常。
適應北京的環境後,他和哥哥的生活也漸漸穩定下來。
02
1984年春節剛過,媽媽對馬克塔勒和哥哥說:“媽媽想給你們找一個叔叔,以後我們就在一起生活。”兄弟倆都不願意,蘇和性格內斂,沒有表露出來。
馬克塔勒當場表示反對:“媽媽,我和哥哥有爸爸,不想跟別人一起生活。”
然而不久,德德瑪還是帶著拉西尼瑪來見兩個兒子。拉西尼瑪比德德瑪大兩歲,也是內蒙古人,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他原在內蒙古歌舞團工作,後調入中央民族歌舞團擔任編導。
拉西尼瑪也有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女兒跟隨前妻生活。這個男人樸實溫厚,個子高高大大。他愛德德瑪,願意接納她的兩個兒子。
平心而論,德德瑪帶著兩個這麼小的兒子,再婚並不容易,因此她很珍惜與拉西尼瑪的情緣。
拉西尼瑪第一次來德德瑪家時,馬克塔勒挑釁地看了他一眼:“我們有爸爸,不要你。”德德瑪臉色很難看,想訓斥兒子。
誰知拉西尼瑪替馬克塔勒解圍:“他還是個孩子,我一個大男人,怎麼會跟一個孩子計較?”
馬克塔勒和哥哥反對媽媽與拉西尼瑪在一起,但德德瑪還是於1984年與拉西尼瑪再婚了。
馬克塔勒調皮,沒少在背後給繼父搞惡作劇。他往繼父的皮鞋裡放小石子,將他的剃鬚膏擠到水槽裡。
有時德德瑪去外地演出,馬克塔勒和哥哥就“欺負”繼父。尤其是馬克塔勒,吃飯時嫌這個不好吃,那個不好吃,指使繼父做這做那,將拉西尼瑪累得夠嗆。
拉西尼瑪包容兩個繼子,從不在德德瑪面前告狀。每次德德瑪從外地演出回來,問兩個孩子表現怎樣,拉西尼瑪總替兩個繼子說好話:“他們很懂事,我沒操什麼心。”
拉西尼瑪的溫厚善良,漸漸感動了馬克塔勒和哥哥,兄弟倆以後不再排斥拉西尼瑪了,但始終沒有在感情上將他當父親。
高中畢業後,馬克塔勒受媽媽的影響,也成了一名歌手。他與幾個朋友組成了面孔樂隊,他擔任鼓手,一邊打鼓一邊唱。
後來樂隊解散,馬克塔勒加入名噪一時的“黑豹”樂隊,擔任過一段時間的主唱。雖已成年,但馬克塔勒始終與繼父不親。
馬克塔勒與繼父感情的轉機出現在1998年。
03
當時德德瑪與蔣大為是中央民族歌舞團的兩塊金字招牌,演出不斷。
因長期勞累,德德瑪從40多歲就開始失眠,還患上了腦血栓,哮喘病,經常頭昏腦漲。
1990年,德德瑪在北京一家醫院住院,拉西尼瑪每天在家裡給兩個繼子做好飯後,再去醫院給妻子送飯。
為了省幾毛錢的公交車費,拉西尼瑪經常走路過去,一走就是一個多小時。有時單位有公車去那邊,拉西尼瑪就蹭車,下了車後再走到醫院。
那段艱難的日子,從沒有讓拉西尼瑪抱怨,他每天都是開開心心地出現在德德瑪和兩個繼子面前。
1998年3月,德德瑪隨團赴日本演出,58天她要演41場,而且演出場所在40個不同的地方。這對53歲,患有高血壓的德德瑪來說是巨大的考驗。
4月2日,德德瑪在進行第25場演出時,突發腦溢血昏倒在後場。德德瑪一直昏迷了9天9夜。得知訊息,馬克塔勒心碎了。他要演出,無法去日本照顧媽媽。
拉西尼瑪決定去日本,誰知他的簽證已經到期了,在等待簽證的日子裡,拉西尼瑪度日如年。
直到德德瑪發病第14天,拉西尼瑪才趕到日本。他陪著德德瑪在日本接受了3個月的治療,直到1998年7月中旬,他們才返回北京。
德德瑪因腦溢血落下了偏癱的後遺症,馬克塔勒與繼父一道陪媽媽爬樓梯,鍛鍊她的下肢力量。他還與繼父一道讓媽媽練習抓黃豆。
德德瑪接受不了人生的落差,心情不好,莫名其妙就衝丈夫發脾氣。拉西尼瑪從不與妻子計較,總是笑臉相迎。
在馬克塔勒和繼父的精心護理下,1999年12月,德德瑪終於重新站立起來了。
當醫生問她:“像你這種情況,90%的患者會終生以輪椅為伴,你怎麼恢復得這麼快這麼好?”德德瑪哭了:“因為我有一個好丈夫,有兩個好兒子。”
想起妻子一路走過來的艱難,拉西尼瑪也熱淚盈眶。
德德瑪回家後,揹著丈夫與兩個兒子談了一次話,她動情地說:“我知道你們與繼父有隔閡,在感情上不親。但你們的繼父真的很無私,無怨無悔地將你們養大,還陪伴媽媽康復,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媽媽希望你們多給繼父一些溫暖。”
這番話,在馬克塔勒的內心颳起風暴,許多美好的往事在他腦海裡一幕幕回放:小時候,自己想學鋼琴,媽媽買不起,繼父借遍了親友給自己買回一臺。
好幾次,繼父冒著大雪騎車送自己去上學。自己迷上音樂後想要一張盒帶,繼父頂著烈日跑了多家音像店,終於幫他買回……
原來,拉西尼瑪是世界上最暖心的繼父,自己為什麼就不好好珍惜?
傍晚,拉西尼瑪從單位回來了,馬克塔勒含淚叫了他一聲“爸爸”,拉西尼瑪熱淚盈眶。
馬克塔勒對繼父說:“以前我們不懂事,給您帶來了很多煩惱,請原諒。”
拉西尼瑪回答:“你們都是我的兒子,我從來就沒計較過。”說著,他與兩個繼子緊緊相擁,一旁的德德瑪也淚眼紛飛。
04
馬克塔勒是一位歌手,哥哥蘇和沒有正式職業,在北京開了一家內蒙古風味的小餐廳。馬克塔勒演出之餘,經常和繼父去小餐廳裡幫忙。
2005年,馬克塔勒結婚了,妻子名叫賽娜。賽娜也是內蒙古人,小時候學舞蹈,後學聲樂,是內蒙古烏蘭牧旗文化工作隊的演員。
2006年,賽娜誕下女兒多莉雅(蒙古語裡是歌唱的意思),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庭和女兒,她迴歸家庭做全職主婦。
2013年,賽娜又誕下小女兒德格菁(蒙古語裡是活潑可愛的意思)。馬克塔勒的哥哥也早已結婚了,並生下了兩個孩子。
蘇和遠在內蒙古幫媽媽管理音樂學校,一家人在內蒙古生活,馬克塔勒一家陪伴在母親和繼父身邊。
幾十年相處下來,馬克塔勒將拉西尼瑪當成了親生父親。他每個星期都要去看望繼父與媽媽,每次他都這樣對繼父說:“如果身體不舒服就告訴我,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也要及時跟我說。”
拉西尼瑪不願意麻煩繼子,馬克塔勒就定期陪他去醫院體檢,給老人買鬆軟可口的糕點。
繼父還有親人在內蒙古,他回去探親時,馬克塔勒會陪繼父回去。
馬克塔勒知道,媽媽與繼父感情很深,他愛繼父就是愛媽媽。
2022年1月,馬克塔勒已經48歲了,父親角色讓他更能體會繼父的偉大無私。愛自己的孩子容易,愛繼子繼女卻很難,像繼父這樣善待自己和哥哥,無怨無悔將他們兄弟倆養大,非常難得。
馬克塔勒在心裡感恩繼父,今生今世他怎樣愛媽媽,就會怎麼去愛繼父。能與拉西尼瑪成為父子,馬克塔勒覺得是自己最大的幸運!
結語:
“細品名人”點評:筆者在全國一家知名媒體做編輯記者時,曾去北京市海淀區德德瑪老師家裡採訪。當時是春天的一個星期天,空氣裡有黃沙。
德德瑪老師的家位於一棟普通的居民樓裡,家裡的擺著很簡單,最值錢的可能就是一摞摞歌碟了。德德瑪老師和藹可親,筆者一進門,她就遞上毛巾讓筆者擦臉上的黃沙。這一細節讓筆者心生溫暖。
德德瑪老師平易近人,筆者問什麼問題,她都如實做答。半個多小時後,拉西尼瑪老師從外面買菜回來了,筆者又對他進行了採訪。
透過與兩位老師的交談,筆者瞭解到德德瑪和拉西尼瑪老師的人生歷程、美好的愛情婚姻,及他們與兩個兒子之間的感人故事。
拉西尼瑪用自己的父愛,將兩個繼子撫養大,併為他們操辦婚禮,這份濃醇父愛足以溫暖馬克塔勒兄弟一輩子。
都說繼子繼父不親,那是彼此藏著掖著,不將對方當親人。如果他們都能像拉西尼瑪與馬克塔勒一樣,繼父繼子也可以情同親生父子。
-END-
原創不易,敬請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