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的世界,化學篇
火引出的新話題
人類在化學上的第一個重大發現就是火。50萬年以前,原始人認識並掌握了火。火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有了火,人類才擺脫了茹毛飲血的生活;有了火,人類能夠抵禦寒冷,度過冰河時期嚴寒的威脅;有了火,人類才能燒製陶瓷,冶煉金屬,並製作武器和生產工具等,抵禦野獸的侵害和發展生產……
火早已成了一種司空見慣的化學現象,也是人類最常用的一種化學反應。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火的實質究竟是什麼,燃燒的過程到底怎麼樣,這些看來十分簡單的問題,至今
卻並沒有真相大白。隨著工業的發展,火的應用更加廣泛,這又促使人們對火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最早探索火的秘密的是英國科學家波義耳,他在1673年提出了火的微粒說,認為火是一種實在的、具有重量的微粒構成的物質;當火微粒被金屬吸收後,金屬的重量就會增加。
1703年,德國化學家施塔爾系統地提出了火的燃素學說,認為凡是可燃的物質都含有“燃素”——燃燒的元素。一切與燃燒有關的化學反應,都可歸結為物質吸收燃素與釋放燃素的過程。這種錯誤的學說統治化學界達百年之久。
到底有沒有燃素?燃素學說的信徒們想透過實驗得到燃素,以證明它的存在,但結果卻是徒勞。在這種情況下,法國著名化學家拉瓦錫,衝破了舊觀念的束縛,把天平引入到有關磷、硫等一系列物質的燃燒實驗,在實驗證據確實的情況下,於1777年大膽地提出了燃燒的氧化學說:燃燒過程是可燃物質與氧氣化合的反應;所謂“燃素”實際上是不存在的。這樣,燃素學說徹底破產了,長期以來人們並不明白的燃燒問題基本上弄清了,化學科學從此獲得了新生,並推動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然而,隨著微觀世界大門的開啟,燃燒問題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從拉瓦錫時代,人們就知道甲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並放出熱量。時代已經走過了200多年的歷程,現在稍有點化學知識的人,都知道這一化學反應的反應物和產物,
但對燃燒的中間過程,分子、原子甚至電子怎樣運動,有微粒間怎樣碰撞,怎樣分解,怎樣結合……即使化學家也多不清楚。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化學家所能追蹤的反應有間瞬態,只限於那些壽命在百萬分之一秒的分子。在這個時限範圍內的很多反應只能引起化學家們的好奇心,但俄於反應的速率太快,以至於無法進行觀察和測量。因此,公少年以來人們渴望瞭解的最重要的反應過程――燃燒,放無法弄清。
現在人們可以利用鐳射技術、分子束技術等現代實驗手段,對一些快速反應進行研究,並捕捉瞬態物質如分子、原子、自由基、電子等的一些情況和資訊。例如,現在已弄清,甲烷燃燒時,甲烷分子和氧氣分子碰撞先分解生成甲基(一CH;),當兩個甲基再發生碰撞生成乙烷或乙烯中間化合物以後,才燃燒得較快。不過,這又是為什麼,現在還不得而知。
對於乙烯(C2H2)燃燒的研究,現在已弄清了其中的一個關鍵反應。這方面的實驗是靠分子束來進行的。實驗結果表明,當乙烯與氧反應的最初階段會產生一種壽命很短的物質(C:H:O),這是科學家們所沒有料到的。據此作理論上的計算,證明乙烯分子內的一個氫原子(H)受到氧原子(O)襲擊時,很容易被驅逐出去,而不是在分子內移動。這一燃燒過程。的細節,對化學家們搞清燃燒過程的本質有很大的幫助。
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甲烷、乙烯這麼簡單的物質的燃燒過程就這樣複雜,它們的詳細燃燒機理還沒有全部弄清,對於弄清像汽油、煤、火箭燃料等的燃燒情況就更難想象了。
可能有人要問,既然燃燒之謎這樣難解,何必還要花人力、物力、財力去進行研究呢?也就是說,研究此問題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知道,從分子、原子運動的角度來看,燃燒過程是分子、原子無規則運動的結果,能夠釋放出一定的能量;鐳射因是光子有序運動的結果,產生的能量非常高。科學家們由此想到,將燃燒過程中分子、原子等的運動狀況瞭解清楚,並把無規則的熱運動調整為有序運動,是否也能提高燃燒產生的熱效率,從而增加汽車、飛機、火箭等的執行速度呢?
似曾相識又不相識,古老的燃燒又引起了新的化學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