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工作效率=工作量/時間,這其實只是個定義式,並不決定我們的工作效率。在實際工作場景中,影響我們工作效率有很多方面:工作的環境、工作的難度和複雜度、自己對工作的熟悉程度,心智模型…這些其實都跟我們的大腦有關。
本期內容,來自於 LigaAI 的內部分享。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腦的工作舞臺,來看看影響工作效率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大腦的工作原理
我們常常會問:怎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很多效率工具,為什麼要選擇這一款?它為什麼能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以上問題與大腦的工作原理離不開關係。
前額皮質
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程度上依賴於大腦中一個叫前額皮質的區域,它是人類大腦進化後半段發展起來的主要區域,佔大腦體積的4%-5%。前額皮質是大腦思考的核心,進行有意識活動的區域。
活動的大腦舞臺
用舞臺活動的比喻來解釋前額皮質裡有意識的思維活動,我們把前額皮質想象成一個小舞臺,看看正在做競品分析的同學的大腦舞臺是什麼樣子的?
舞臺上的內容是產品同學正在關注的資訊,舞臺外的內容是產品同學的內心世界的一些想法和記憶:對需求的理解、分析競品的方法等…有時二者會組合在一起,有時它們會分開工作。一旦舞臺外的資訊登上舞臺,我們就要注意了!
舉個栗子:當你要理解一個概念或新想法時,就會把舞臺外的資訊帶上舞臺,並觀察它們與內心世界其他資訊的互動。
產品同學在研究競品時,會邊研究競品邊聯想有關使用者體驗的知識,並把與使用者體驗相關的記憶“請”上臺。如果這段記憶很“久遠”,大腦就會開始搜尋,這個過程會讓該同學被其他“記憶”打斷,從而忘記自己正在研究的競品的資訊。
當“外部干擾源”(訊息通知)登上注意力舞臺後,你的注意力會被當前資訊所吸引。如果抑制不住想處理當前資訊的衝動,其他相關資訊也都會出現在舞臺上,所關注的競品資訊就都會被“擠”下去。
經過一番思考和決策,你終於處理好了當前資訊,此時你需要把與當前資訊有關的其他資訊全部清理出去,把與競品相關的資訊“請”回來。
由於某個想法沒有記牢,我們還要搜尋一番。’ 把那個被撞飛的“資訊”給找回來 '這個過程需要回憶和聯想。與在解決bug之前“佈置舞臺”相比,重新佈置“舞臺”消耗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
臨近中午,“該吃飯了”這條資訊要登上舞臺。
“中午吃啥”、“粿條”等資訊會對你當前的工作造成干擾,因為你的工作還沒有做完。但抑制和防止分心是需要能量的,而自己現在很餓…一番抗爭失敗後,你快速收尾手頭上的事,開始思考去哪吃和吃什麼的問題了。
外部干擾源(郵件、訊息通知等)和內部干擾源(吃啥、做法等)會干擾我們的工作節奏,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效率。高效用腦、提供工作效率,我們需要掌握一些方法。
根據上邊的例子,我們總結為以下4點:
'' 有意識的思維活動依賴前額皮質 ''
理解、決策、回憶、記憶、抑制這五項功能構成了有意識思維的主要部分。它們組合起來,能幫我們完成制訂計劃、解決問題、與人溝通等其他任務。對每一項功能的“使用”都需要大量呼叫前額皮質、海量的大腦資源。
'' 思維活動十分耗能 ''
相比自動的大腦功能,比如保持心跳和呼吸,有意識的心智活動消耗燃料的速度要快得多。
大腦舞臺需要大量的能量才能運作,就好像燈光離舞臺很遠,你需要開啟很多盞燈,要把燈全都調到最亮,才能看到舞臺上的演員。
'' 決策和控制衝動的能量有限 ''
我們用於決策和控制衝動等活動的能量是有限的,當這些能量用完時,我們就沒有能量用在下一個活動上了。
'' 舞臺空間很小 ''
大腦一次能夠處理的概念是有限的。儘管你可以一次記住不止一件事,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每件事的記憶都會有欠缺。
明確且具有說服力的證據表明,人們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件事上,沒有直接證據表明人們可以把注意力長時間地同時放在多件事物上。
因此在同一時間內,腦海中的東西越少越好。理想狀況是,一次只試圖理解一個新概念。
看到這,我們大致知道工作中常提到的工作效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了,現在讓我們來回答文章開頭的問題:是什麼影響我們的工作效率?
適量的工作量可以讓人保持一定的壓力,而適當的壓力能讓人更好地完成工作。
當過量的工作同時出現在你面前時,則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工作效率會降低,人也會更焦慮;
工作被打斷時,我們當前關注的資訊就會丟失,打斷我們的資訊會登上大腦舞臺。在理解和聯想的過程中,我們會被其他干擾資訊打斷而重複聯想和再處理的過程,這對工作者本身就是一種能量和情緒的消耗,自然會降低工作效率。
效率工具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複雜想法視覺化
將複雜想法視覺化是有效利用大腦有限資源的方法之一,透過將複雜想法視覺化和列出清單的方法,大腦可以專注處理資訊而非儲存資訊。
GTD(Getting Things Done) , 透過記錄的方式把頭腦中的各種任務移出來。頭腦可以不用塞滿各種需要完成的事情,而集中精力在正在完成的事情上。
ProcessOn,飛書的流程圖,它們能將自己的想法和邏輯較好地呈現給別人看;
Miro,FigJam,teamind等白板工具也利用了這樣的工作效率原理:
1.將自己的想法記到白板上
2.將自己能想到的資訊寫上去
3.思考他們之間的邏輯關係
比起在大腦裡一邊思考一邊記憶,這種方法要高效得多。
變數越少,決策效率越高
雖然前額皮質能夠同時容納的資訊量非常有限,但如果使用組塊化和其他技巧,這種對數量的限制就能被大大削減。
以airtable、飛書的多維表格舉例,它們均提供了分組的功能,從更高的維度去思考問題,減少同時需要關注的資訊。scrum會用到史詩的概念,將產生關聯的一些事項組成一個故事。
對產品的管理者而言,做決策時,只需對史詩進行決策,需要同事關注的東西就變少了,決策效率會大大提高。
每次使用大腦資源時,將其分配給重要的事情
首先進行優先順序排序是很重要的,幾乎所有專案管理軟體都提供了優先順序的欄位。
只有當你減少在非重要緊急專案上的分配時,你的工作效率才會大大提高。
避免被打擾
不斷被郵件或簡訊干擾會降低智力表現。因此,儘可能地避免被幹擾,可以讓我們免於頻繁切換任務而專注於手頭的工作,進而提高工作效率。
舉個例子,Slack 的通知設定使我們能夠在減少干擾的同時還能不錯過重要資訊。當我們關閉全域性通知時,功能設定為只有@到自己的,或提到某個關鍵詞的時候,才會提示跟“我”有關的資訊。
當被打擾的頻率降低,工作者的出錯的頻率也會降低;反之,出錯的頻率就會增加,工作者最後會被困在“無休止”的工作干擾裡,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避免被打擾能保證在降低工作者出錯機率的同時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如何選用效率工具?
支援自動化
自行設定自己的預設選擇,可以減少自己決策的次數,讓自己的精力更加專注於其他任務,對於有規律的任務,可以透過工具提供的自動化功能去自動解決。
有以下兩個好處:
1、自動化的條件下,可以自己設定好自動化流程,到期自動執行,避免出錯。
2、當設定好自動化後,這件事情就可以離開你的腦海了,集中精力做其他的事情,減少了自己的心智負擔。
IFTTT,Zapier上都有可以支援自動化流程的工具。
開放、易整合
一般而言,由於工具的複雜度提高後,上手的難度會變大,因此工具一般只會專注解決一類問題。但一個效率工具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因此,可以支援第三方,跟其他工具組合去解決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社群活躍
良好的社群一方面可以讓產品更接近使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多種多樣的解決方案。
Figma 在社群方面就做得比較好:一方面,大家在社群對產品本身進行反饋,另一方面,大家也貢獻了很多模板和外掛,滿足使用者多種多樣的需求。
寫在最後
工作效率的提升需要內外聯合。腦科學和使用效率工具的聯合“開發”能讓我們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費而專注在產出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
LigaAI- 智慧研發管理平臺|智慧專案管理從為開發者服務的角度出發,秉持“專注靈感、迴歸價值、享受成果”的團隊信念,為前進路上的開發者保駕護航。
本文參考文獻:
[1]《效率腦科學》 戴維·羅克
[2]《稀缺》塞德希爾·穆來納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