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陽樂 通訊員 王鵬輝
【名片】
黃麟淇,女,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副教授,1987年10月出生。從事礦山微震監測和安全預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獲湖南省託舉工程專案——年輕優秀科技人才、湖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榮譽。2021年12月18日,被授予第十一屆“湖南省青年科技獎”。
“這個地方太糙了,我怕磕碰到你們。”2021年的最後一天,記者來到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地下岩石力學實驗室,黃麟淇細心地提醒。
環顧實驗室四周,有巖樣制樣裝置、磨拋機、巖樣養護箱……黃麟淇依次介紹這些裝置的用途,接著又蹲下來拿著打磨好的巖樣給記者看:“我們通常會從礦山按標準要求,從不同的角度、位置鑽取一些巖芯出來,打磨加工成標準的巖樣做實驗,分析它的巖性。”
和礦山打交道,安全責任重於天。我國金屬礦進入深地開採以後,複雜的岩石受力環境嚴重影響著地下巖體的穩定性。基於系統的研究,黃麟淇提出了礦震定位新方法,解決了深井動力災害預警和防控難題。“我們根據礦山的個體情況,因地制宜、量身定製微震預警系統,給礦山裝上一些感測器,對岩石破裂情況和震動的時間、空間、強度進行預警。”
如今,黃麟淇一個月大概要出差兩次,去金屬礦地下深井做現場工作,下過最深的礦井有1050米。對她而言,下井,從來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卻曾是一件難事。
還在讀大四的時候,全班去礦山實習,沒想到管理方攔著女生不讓進礦井,黃麟淇等女生只能在外面乾等著。領不到下井“門票”這件事讓她很吃驚,也讓她對井下的世界更加好奇。
為了下井,她主動幫著男同學幹體力活,想跟著他們“混”進去,可總是被攔了出來。她這才知道,絕大多數礦山都不讓女性下礦井。
“既然不讓我下井,我就呆在礦區3個月沒走,每天蹲在礦口找技術員軟磨硬泡。”終於,黃麟淇的執著打動了對方。由於所有的礦井下面都沒有女廁所,在下井前半天,她特意不吃不喝。
下了井,她貓著腰順著天梯往下爬,鐵鉤做成的階梯有點滑,腳周圍是黑黢黢的一片;越往下,越悶熱,衣服一下就汗溼了;地下積水多,穿著男士用的大雨靴也無濟於事,水一下就灌滿了鞋子;粉塵特別大,嗆得呼吸道難受,空氣不流通讓人有些心悸和頭痛……“我覺得這些都是能克服的,我不是個嬌氣的女生。”黃麟淇說。
“我經常跟學生講,為什麼不能把爬天井當作攀巖、把配製相似模擬材料看成小時候玩泥巴呢?”黃麟淇是個典型的樂天派,當她認準一個事情的時候,不會去想有多困難和危險,也不知疲憊,眼裡只有無窮的興致和樂趣。她還自曝“糗事”:因為經常加班到深夜,被不知情的樓管幾次鎖在了辦公樓裡,後來樓管索性給了她一把鑰匙“自救”。
“黃老師就是我們的正能量源!她積極樂觀的做事態度和紮實的科研作風,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學生吳月晨說。
而在黃麟淇眼裡,她最驕傲的是自己團隊的學生,尤其是女學生,從剛進入採礦專業時有些牴觸,到現在一聽說需要出差去礦井就主動請纓擼起袖子走。“只要功夫深,一切都會水到渠成。”她深信。
[責編:李傳新]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