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止咳平喘藥之止咳平喘藥
功效:本類藥物其味或辛或苦或甘,其性或溫或寒,止咳平喘之理有所不同,有宣肺、清肺、潤肺、降肺、斂肺及化痰之別。其中有的藥物偏於止咳,有的偏於平喘,有的則兼而有之。
適應範圍:本節藥物主治咳喘,而咳喘之證,病情複雜,有外感內傷之別,寒熱虛實之異。
使用注意:臨床應用時應審證求因,隨證選用不同的止咳、平喘藥,並配伍相應的有關藥物,總之不可見咳治咳,見喘治喘。個別麻醉鎮咳定喘藥,因易成癮,易戀邪,用之宜慎。
來源:枇杷葉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乾燥葉。全年均可採收,曬至七八成千時,紮成小把,再曬乾。除去絨毛,用水噴潤,切絲,乾燥。本品氣微,味微苦。以色灰綠者為佳。生用或蜜炙用。
相關名字:巴葉、蘆桔葉。
產地:主產於廣東、浙江。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嘔。
性狀鑑別:
①先端尖;②邊緣有疏鋸齒 ;③上表面較光滑 ;④下表面密被黃色絨毛;⑤主脈於下表面顯著突起;⑥葉柄極短被棕黃色絨毛。
枇杷葉 本品呈絲條狀。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可見絨毛,主脈突出。革質而脆。氣微,味微苦。
主治病證:
1.肺熱咳嗽,氣逆喘急
本品苦降寒清,入肺經長於降洩肺氣,清肺化痰以止咳平喘,凡風熱燥火所致的咳嗽氣喘均可配伍使用。治風熱咳嗽,可與桑葉、牛蒡子、前胡等同用;治肺熱咳喘,痰黃質稠,可單用制膏,或與桑白皮、黃芩、前胡等同用,以清洩肺熱、降氣化痰;若燥熱傷肺,咳喘少痰,或乾咳無痰,常與桑葉、麥冬、苦杏仁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若陰傷肺燥,乾咳氣急,或痰中帶血,可配伍阿膠、百合等養陰潤肺止血藥,或與梨、白蜜、蓮子肉等為膏。
2.胃熱嘔吐,噦逆,煩熱口渴
本品苦降性微寒,入胃經長於清胃熱,降胃氣而止嘔逆。治胃熱嘔吐呃逆,煩熱口渴,常與黃連、竹茹、蘆根等同用,以增強清胃止嘔之效。若中寒氣逆之嘔逆,亦可配伍生薑、橘皮、竹茹等藥。
用法用量:煎服,6~10g。止咳宜蜜炙用,止嘔宜生用。
現代研究:
1. 化學成分:主要含三萜類成分:熊果酸,齊墩果酸等;揮發油:橙花叔醇,金合歡花醇等;有機酸類成分:酒石酸,檸檬酸等。還含倍半萜及苦杏仁苷等。《中國藥典》規定本品含齊墩果酸和熊果酸的總量不得少於0.700/0,飲片同藥材。
2.藥理作用:枇杷葉醇提取物及其多種提取成分有不同程度的鎮咳、祛痰和抗炎作用,其中三萜酸還有平喘和免疫增強作用。所含苦杏仁苷除鎮咳平喘外,還有鎮痛作用。所含綠原酸能顯著增加胃腸蠕動,並有促進胃液分泌和利膽作用。此外,枇杷葉還有抗病毒、抗菌、降血糖及抗腫瘤等作用。
其他:
另枇杷花(上圖)可治傷風感冒咳嗽;枇杷果潤肺止咳、和胃降逆,治肺痿咳嗽吐血、嘔逆;枇杷核疏肝理氣,主治疝痛、淋巴結核、咳嗽。
枇杷果肉是潤肺、止煩渴,止咳化痰必須用枇杷葉。
注:內容及圖片來自教材和網路,僅作科普學習,文中涉及所有方劑藥物及治法為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士請勿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