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化療,一化療人就沒了!”
張阿姨至今也不知道老伴到底是死於癌症還是死於化療,只是逢人就說化療害人!
張阿姨老伴得的是肺癌,當初確診的時候,醫生馬上就建議做化療。開始做化療之後,老伴就嘔吐、食慾下降得厲害,精神也變得越來越差。做了幾次化療之後,老伴連路都走不動了,最後只能躺在床上大聲喘氣,沒幾天就離世了。
老伴的離世的痛苦,深深刺激痛了張阿姨,確診肺癌僅僅半年,活生生人就沒了,擱誰身上也受不了。張阿姨覺得老伴這麼快離世,和化療有關,如果不做化療,可能老伴能活得更久。
人人談化療色變,中國是癌症大國,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僅2020年,中國死於癌症的人就高達300萬之多,越來越多人死於癌症,化療作為癌症治療的重要手段,難道真的沒用嗎?
一、越來越多人死於癌症,化療真的有用嗎?
《肺癌》雜誌上曾公佈一項超大型回顧性人群資料,將2004~2014年全美國共25萬多名肺癌晚期患者的資料進行了深入分析。其中,年齡在80以下的患者近22萬人次,80及80歲以上的患者在3.3萬名左右。
研究人員分析了高齡患者的治療資料發現,僅有29%的患者接受了化療。拒絕接受化療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只有2個月,而接受化療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長至8個月。由於該結論沒有校正一些可能會影響生存期的因素,所以結果有失公允。
後續研究人員重新對資料進行了分析,在校正病情嚴重程度、個人身體素質以及經濟狀況等因素後,發現接受化療的患者1年內的生存率達到了34.6%,相較於拒絕化療患者的11.1%翻了3倍。
該研究提示,即便是晚期高齡肺癌患者,在身體允許、經濟條件尚可的情況下,接受化療可顯著延長生存期。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和張阿姨一樣,對於化療有非常深的敵意,認為化療毫無用處。這個想法非常錯誤,它的作用可不少。
二、化療到底都有什麼作用?
荊州市腫瘤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杜偉介紹,化療對於部分腫瘤患者而言,是個非常必要的治療手段,目前臨床上主要有三種化療方式。
1、根治性化療
對於一些對化療敏感的癌症,可透過全身化療起到治癒或控制癌細胞的目的。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等惡性腫瘤,多采用根治性治療。
2、輔助化療
輔助化療一般用於手術前後的患者身上,手術前化療,可以縮小腫瘤,而手術後這類患者體內可能存在一些微小轉移灶,此時透過化療可以防止癌症再次復發。
3、姑息化療
一些不適合進行手術的患者,可透過化療來縮小病灶、延緩病情進展,維持和癌共存的目的。姑息化療的目的不是消滅癌細胞,而是延緩其程序。
瞭解了化療的主要治療方式後,再來了解下很多人的疑問。臨床上有不少患者在化療後,身體越來越差,甚至是很快死亡,這是為什麼?
三、為什麼做化療,身體卻越來越差?
化療藥物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還會給體內的一些正常細胞帶來損傷,可謂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在化療後,患者可能會出現骨髓抑制、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脫髮、靜脈炎等副作用,但是這些副作用在規範治療的前提下,是完全可控的。脫髮等外觀上的影響,在化療結束後即可逐漸恢復正常。
雖然說化療會給身體帶來一定副作用,但是這並不代表它會加速患者的死亡,也不能代表化療會讓身體越來越糟糕。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郭曄對此作出了闢謠,郭主任表示,化療不會加速患者死亡,絕大部分化療的致死率在5%以下。
化療對於癌症患者的治療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它並不適合所有人。這些癌症患者,不建議進行化療。
四、並非人人都適合做化療!5類患者需慎重
1、對化療不敏感的腫瘤或者患者
不同患者對於化療藥物的敏感程度也會不同,一些天生對於化療藥物不敏感的人群。則不建議化療,不然不僅起不到好的治療效果,還會給身體帶來一些不良副作用。
2、部分早期癌症
早期癌症患者多可透過手術切除病灶,然後再配合藥物或其他治療。這類患者術後復發轉移的機率很低,一般不需要進行化療。
3、體質差的高齡患者
我們都知道,化療會給身體帶來一系列的副作用。對於一些本身體質比較虛弱的老年患者而言,化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容易“雪上加霜”,所以一般不建議進行化療。
4、孕婦
妊娠期女性,使用的化療藥物會經由胎盤、血液進入到胎兒體內,易導致胎兒早產、畸形。
5、臟器受損的患者
進行化療會給體內各臟器健康帶來一些威脅,對於本身患有心衰、腎功能不全以及呼吸功能障礙的人群,身體往往無法承受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所以不建議進行化療。
6、癌症終末期的患者
終末期的癌症患者,癌細胞已經在體內發生擴散轉移、身體的惡病質表現也非常嚴重。此時進行化療起不到好的效果,只會徒增患者的痛苦,終末期患者治療應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為主。
對於化療,我們應該抱有正確的心態,不要對它有太大的敵意。在醫生明確需要進行化療的情況下,不要過於抗拒,避免因為刻板印象而延誤最佳治療時間。#健康科普大賽##健康明星計劃#
參考資料:
[1]《【今日一醫】正確看待化療 不必談之色變》.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2015.12.30
[2]《【科普】化療會加速死亡嗎?》.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2015.4.2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