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春天,鄧小平回到重慶,舅舅淡以興前去尋親,身邊還帶著一位女婦人。
“賢娃子,這是你後媽,她叫夏伯根。”淡以興激動地對鄧小平說道。
看著面前這位大不了自己幾歲的後媽,鄧小平十分震驚,一時間不知該如何稱呼她。
鄧小平的妻子卓琳也大吃一驚,原以為丈夫除了舅舅外,家中應該再無其他長輩了,沒想到還有一位繼母!
少年時期就遠渡法國留學的鄧小平,從踏出家門那一刻,便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和母親。
如今得知自己竟還有一位繼母,讓他久久不能釋懷。
但最後,他卻做了一個令所有人都敬佩的決定:“您留下來和我們一起生活吧,夏媽媽,以後我們給你養老!”
從此刻起,這對僅相差5歲的母子,攜手相伴了半世紀,母子情深感動了無數世人。
那麼,鄧小平是為何要留下這位繼母一起生活呢?他們之間又有著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呢?
夏伯根嫁給鄧小平的父親時,距離鄧小平生母離世已有許多年。
1919年,年僅15歲的鄧小平就遠渡重洋,前往法國留學,對於夏伯根的存在可以說是毫不知情。
在法國留學期間,鄧小平決定為革命事業奉獻自己的一生,但沒想到,船上招手送別,成了父子倆相見的最後一面。
後來父親病故,鄧小平都未能回到家中,送父親最後一程,這也成了他心中永遠的遺憾。
也正是在他留學期間,父親鄧紹昌娶了當時正處於悽慘困苦中的夏伯根。
夏伯根是一位船伕的女兒,母親早逝,家庭十分艱苦。
她的父親為了不讓她再跟著自己受苦,便早早地將她嫁了出去,但嫁人並沒有給夏伯根帶來什麼好日子,在她剛生下女兒不過百天,丈夫就病死了,留下她和年幼的女兒相依為命。
鄧紹昌見夏伯根很是可憐,便將她娶回家,也算是給自己找了個伴兒。
沒有母親的痛苦夏伯根深有感觸,所以嫁到鄧家後,她格外疼惜鄧家的幾個孩子,對待他們和親生的並無二致。
雖然生活困難,但好在一家人和樂融融,從無拌嘴紅臉的時候,這讓夏伯根很是感激。
可惜的是這樣的小日子,並沒有維持幾年。
1936年,鄧紹昌在外地遇難離世,夏伯根心痛至極,但是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鄧家的重擔她要替丈夫扛起來。
即使再艱難,夏伯根從未抱怨過,每日辛勤的勞動耕織,只為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孩子們不為上學擔心,不為吃喝發愁。
在她的細心照顧下,鄧家的幾個孩子得以健康長大。
而關於鄧家另一個孩子鄧小平,夏伯根也只是聽說過,卻從未見過。
1949年下半年,鄧小平和劉伯承率領“劉鄧大軍”,將盤踞在西南之地的國民黨90萬大軍全部殲滅,勝利的訊息傳遍全中國。
之後,鄧小平在重慶擔任中共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區政治委員,這一訊息也傳回了鄧小平的老家廣安縣。
整個廣安縣都沸騰了,紛紛跑去告訴夏伯根這個天大的好訊息。
“啥?真的是俺家賢娃子?”夏伯根又驚又喜。
鄉親們開心得合不攏嘴,回應著她:“是真的,是真的!就是你家賢娃子!”
此時,鄧小平的舅舅淡以興也趕了過來,告訴夏伯根,要她一起前往重慶尋親。
“不行不行,我是個後母,更何況我們連面都沒有見過,就這樣過去,如何相認呢?實在不妥。”
夏伯根當即拒絕了淡以興,並繼續說著:“如今,賢娃子當了大官,趁這個時候前去尋親,這不是讓人在背後說閒話嗎?”
淡以興一聽,哈哈笑道:“你還不好意思哩!我的外甥我再清楚不過了,他不是那樣的人,肯定會認你的,你就放心好了。”
之後拉著夏伯根就踏上了前往重慶的船。
倆人跌跌撞撞,靠著一路問詢,終於來到了軍政委員會大門口。
看著門口有人把守,淡以興前去打招呼:“小兄弟,我是你們鄧書記的舅舅,這位是他的母親,給我們開個門,讓我們進去吧。”
看著面前兩個人不過五十歲左右的樣子,怎麼會是鄧書記的母親和舅舅?警衛人員還以為是自己聽錯了,一邊想著一邊警惕地說著:“你說什麼?”
淡以興耐心地再次表達自己是來尋親的,是鄧小平的親戚。
那時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國內還有許多殘留的國民黨和土匪,所以警衛人員依然保留高度的警惕心理。
在詢問之後,淡以興和夏伯根根本拿不出任何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身份,警衛人員也就沒有放他們進去。
夏伯根看此情況,拉著淡以興說道:“他舅,要不咱回吧,咱們沒有證明,人家肯定是不會相信我們的。”
“不行!咱們又不是騙子,我們是鄧娃子的長輩,這還能作假嗎?”淡以興有點不高興地說著,並執意讓警衛人員前去通報。
建國初期,國家領導人依然是日理萬機,忙得連坐下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
此時,鄧小平同志正忙著召開會議,會議持續了將近三個小時,還未結束。
但警衛人員見淡以興二人十分堅持,便也不敢多加耽擱,立即派人前來報告:“書記,門口有一男一女說是您的舅舅和母親,其中一位叫做淡以興。”
鄧小平對舅舅淡以興的名字再熟悉不過了,即使過了多年,他從未忘記和舅舅一起玩耍的童年,若有所思了一會兒說著:“帶他們先到招待所住下,再安排點吃的,會議結束我就過去。”
最終,黃昏時分,鄧小平才忙完,然後和妻子卓琳一起前往招待所看望自己的舅舅和未知的母親。
雙方一見面,淡以興就忍不住哭了起來,並數落道:“你這個賢娃子,二十多年都不回家,知道家裡都遭遇了什麼嗎?”
邊說邊上前抱著鄧小平痛哭起來。
即使二十多年未見,鄧小平依然清晰地記得舅舅的模樣,看到自己的親人,鄧小平也難掩激動的心情,忍不住流下眼淚,拉著舅舅的手,哽咽的說不出話。
但誰都知道,革命是一項艱鉅危險的事業,如果鄧小平革命期間過多關注家中情況,說不定就給家裡帶來災難了,他不得不狠下心來,以此保護自己的親人。
這期間,夏伯根看著舅舅外甥相認的場景,也是感動的一把鼻涕一把淚,但並未打擾二人的對話。
直到卓琳端了一杯茶給她,她才說了一聲:“謝謝”。
淡以興也突然意識到,自己忽略一起來的夏伯根了。
趕緊對鄧小平夫婦說道:“你看我這記性,怎麼把重要人士給忘記了。賢娃子,這是你後媽,夏伯根。”
鄧小平看著眼前比自己大不了幾歲的女婦人,感到十分驚訝,之前聽警衛人員彙報時,其實也猜得八九不離十了,但真實地站在面前,還是不敢相信。
卓琳也嚇了一跳,原以為丈夫除了舅舅外,家中應該再無其他長輩了,沒想到還有一位繼母!
舅舅繼續說著:“你老子死後,她給你老子披麻戴孝送終,之後全家都靠她一人撐著。”
“他舅,別說了。”夏伯根突然打斷淡以興的話,有些不好意思地對鄧小平說著:“聽說你回來了,就想著過來看看你。”然後又趕緊擺手解釋道:“沒有別的意思。”
“你讓我說嘛!該讓大家都知道你這二十多年為鄧家都做了些什麼。”
淡以興轉身又朝著鄧小平講道:“你夏媽媽,可是沒給你們老鄧家丟人,當初紅軍受傷,還是你夏媽媽救得......”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1948年8月,一位叫做龍田的游擊隊員與敵人在四川華鎣山展開了殊死搏鬥,可是奈何敵軍太多,不幸受傷,被他的戰友們拖著轉移到了大後方。
但是這位龍田小戰士,在走到鄧家庭院門口時,因傷勢嚴重,倒地不起。
這一幕剛好被夏伯根看到,她二話沒說,立刻跑到門口將幾位戰士請到家裡,然後把大門緊閉。
準備吃的喝的,讓這些戰士們先填飽肚子。
之後又趕緊去請了大夫,讓龍田得到治療,才保住了一命。
在鄧家休養時,正處於敵人大封鎖時期,夏伯根冒著生命危險收留抗戰的龍田,每日精心照顧著,換藥、洗傷口,從未怠慢過。
就這樣,一直待龍田身體恢復後,夏伯根還親自將他送出了城。
在此期間,夏伯根雖然謹小慎微,可還是有居心叵測之人告密,後被國民黨抓了起來,但無論敵人怎麼逼迫,夏伯根都咬死不承認,最後散盡家財才把她保釋出來。
“你們在前線革命,你夏媽媽在後方以這樣的方式支援著你們,也算是參與鄧家子女的革命事業了。”淡以興充滿敬佩地說著:“可以說,沒有你夏媽媽,你們鄧家如今都不知道是什麼模樣了。”
夏伯根很是不好意思,說著:“這些沒什麼,都是應該做的。來看看你,知道你過得挺好的,也就心滿意足了。”
鄧小平滿含淚水對夏伯根說:“您是我的媽媽,不要走了,就留在這裡,我給您養老!”
一旁的卓琳也早已泣不成聲,接著說道:“是啊,留下來,該享享福了。”
夏伯根聽到鄧小平的一聲媽媽,感動不已,認為自己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從此,鄧小平家中多了一老,也是一寶。
夏伯根留下來後,並沒有把自己當作長輩看待,更未提過任何要求,反而在鄧小平和卓琳因工作繁忙,照顧不到家時,她便主動承擔起了家中所有的家務,夫婦二人只要到家,就有熱乎乎的飯菜等著他們。
鄧小平的孩子也在夏伯根的照顧下,每日充滿了歡聲笑語,給他們二人省去了不少辛勞。
而鄧小平夫婦也時刻囑咐著家中上下,對夏媽媽要有絕對的尊重,孩子們也要尊稱她為奶奶。
卓琳也是逢人都會主動介紹夏媽媽是鄧小平的母親,自己的婆婆,這讓夏伯根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尊重和溫暖。
前半生的苦難在此刻全都化為滿滿的愛意,滋潤著家中每一個成員。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無論是在重慶、北京還是之後因政治改變,前往江西,夏伯根從始至終都沒有離開過鄧小平夫婦。
即使到了江西,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夏伯根依然沒有一天懈怠過,每日依舊早早起床,給大家準備早餐,收拾家務,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個家盡一份力。
那時,鄧家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吃喝都成了問題,但夏伯根就是苦過來的人,她十分清楚這種處境下,他們該如何生存。
從踏入江西那天開始,她比以前更加操心全家的生活,所有的東西能省則省,絕不浪費,在背後默默地支援著她的孩子們。
哪怕最後吃的喝得全都沒了,她也從未灰心喪氣,永遠積極地為這個家考慮問題。
沒有青菜,就在家中的空地上,拿著鋤頭吭哧吭哧的鬆土,再向周圍老百姓要了點青菜和辣椒的種子,然後種下。
鄧小平在一旁澆水,卓琳負責撿石頭。
看到孩子們沒有肉吃,夏伯根就提議養幾隻雞,還在角落裡做了個圍欄,當作雞圈。
此後,夏伯根總是會帶著孩子們前來轉悠,並說著:“等這些小雞長大了,奶奶就給你們做好吃的肉肉。”
看著孩子們在她身邊開心地蹦蹦跳跳,夏伯根也感到十分幸福。
鄧小平夫婦心中十分感動,他們一直認為尊重、孝順夏伯根,是他們作為晚輩應該做的,可是在日積月累的相處下,夏伯根回饋給他們的似乎更多。
他們的生活就像鄧小平所說的那樣:“我們三個人一個都不能少,少了哪一個都活不成。”
即使面對風雨,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甘苦,共患難,攜手挺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鄧小平在回憶起這段時光時,總是滿含淚水說著:家人永遠是我最堅強的後盾。
1973年,鄧小平一家終於可以迴歸北京。
那時鄧小平已經有了孫子,夏伯根自然而然又長了一輩,孫子輩們親切的稱呼她為“老祖”,對她敬愛有加,而鄧家的第三代也是在這位老祖手中抱大的。
媳婦卓琳依然把她當做自己的媽媽一樣看待,生活上無論是兒女婚姻大事,還是哪個孩子該添置什麼衣物了等等,都是第一時間和夏伯根商量,關係十分融洽,從未起過爭執。
後來,鄧小平的身體每況愈下,不得不住進醫院調養,夏伯根當時也已經九十多歲的高齡了,還患有老年痴呆症,但是她每日都記得向孩子們打聽,寶忠回來了嗎?
寶忠是鄧小平的警衛員,寶忠只要回家,那就意味著鄧小平平安。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
夏伯根不吃不喝,也不願多說話,陷入對兒子的思念中。
後來卓琳見老人家身體也不大好了,十分擔心,讓孩子們整日陪伴著她,慢慢地,她才願意正常飲食。
卓琳緊握夏伯根的手,雖然老人家已經不認得人了,但是媳婦認得她,還想和她相扶著走完剩下的路。
4年後的春天,夏伯根逝世,享年101歲。
“沒有家庭不行,孔夫子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單元,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鄧小平的話時刻體現在鄧家兒女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