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三寸
晴懷俠 連結
收錄於話題 #三寸的紙短情長 , 6個 連結
如果,你是微信的研發團隊,
你會新增或者刪除什麼功能呢?
會加上“微信已讀”嗎?
微信iOS版最新推送了8.0.17版本,這次更新加入了語音訊息暫停功能。
也就是說,在收聽長微信語音訊息時,使用者可以暫停,然後透過點選語音條後面的“繼續播放”按鈕,隨時接著播放。
微信使用者終於不用因不小心觸碰到螢幕而絕望地重頭再聽一遍長語音訊息了。
誰沒有為了那個只差最後幾秒就聽完的長語音抓狂過呢?
這則新聞下的評論區,大多數網友都提出了對微信未來更新方向的期冀。
比如,“取消朋友圈共同好友點贊通知功能”、“拓展朋友圈圖片評論功能”、“增加好友單刪提醒”等;
在眾多憧憬中,前排一個“千萬不要”尤為矚目。
——“千萬不要出訊息已讀功能”。
這個評論短時間內收到了1萬+的點贊和400+的回覆。
大家對於“已讀功能”的抗拒,似乎印證了那句:
“說晚安的意思是,我不想再繼續聊下去了。”
回想過往的聊天經歷,誰沒短暫地當過看到訊息卻不想回復的“社交媒體逃避者”呢。
雖然我們大多時候對這種情況心知肚明,但因為聊天對話方塊裡補發的“抱歉,我剛才沒看到訊息”已足夠體面,所以這種現象也都心領神會了。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手機彈出“新訊息”,隨即開啟微信對話方塊的那一瞬間,訊息後面赫然顯示“已讀”。
所有的“剛沒看到”都變成了對方眼裡可笑的小兒科把戲,再也沒有一個合理的理由可以用來解釋躺在對話方塊裡沒能立即回覆的訊息。
尤其是,對方是突然叫你加班的老闆,讓你幫忙取快遞的室友,讓你“助力砍一刀”的七大姑,或者找你借錢的關係普通卻套著近乎的同學……
讀訊息並不是本意,不回訊息卻成了無解的尷尬。
想來,那是一個終極社死的畫面。
接下來,將要面對的就是一個令人極其疲憊的社交環境。
我問朋友;“如果微信出訊息已讀功能,你會怎麼辦?”
朋友說:“也許會關閉新訊息提醒,或者直接退出賬號,等想回訊息時,再登入。”
我覺得這是個好辦法。
曾經我把“秒回”視為微信社交中的最高禮儀;
後來很多時候我都是“秒看”訊息,然後點選返回鍵,以至於時常因為遺忘了訊息而感到抱歉。
倒也不是人變冷漠了,只是我覺得自己很難立即調動好相應的社交情緒去回覆各種不同社交關係的訊息。
簡單來說,有點累。
微信開發之初是為了便利交流,促進聯絡。
怎麼現在的微信有些時候從某種意義上成了一種負累呢?
或許是因為,微信促進社交的同時,也把社交過分地帶進了我們的生活,而“已讀”功能就像是生活中的“綁架式社交”。
就比如,無效社交概念出現的時候,提倡我們“低質量社交,不如高質量獨處”,讓我們忽視周遭的無意義社交。
可事實上,我還是很難區分,我媽微信發來的拼多多果園連結算不算無效社交。
這個時候,如果有“已讀”功能,我那句“在學習,沒看到”也會不攻自破。
而我為了家庭和諧,只能將“無效社交”變“有效社交”,火速點開拼多多。
關鍵是大多數時候聊天對話方塊裡並不是那些冷冰冰的網頁連結。
傳送的言語文字往往傳遞著對方此時此刻的情緒和態度,但接收方卻無法保證收到訊息的那一刻個人情緒與社交情緒同頻。
緊張的時候無法故作輕鬆,鬱悶的時候無法假裝愉悅,有時面無表情地回覆“哈哈哈”也是一種情緒消耗。
所以,當我們正處於生活狀態具有個人情緒時,會在收到訊息後選擇短暫地逃避社交。
包括,退出微信介面後繼續看沒看完的影片,打沒打完的遊戲,甚至什麼也不做地發呆。
但就是不想回復訊息,直到調整到社交狀態。
這也是我們無法接受“訊息已讀”功能的原因。
微博曾經有類似功能,後期該功能宣佈下線的時候,到處都是追星的小夥伴們的哀怨。
他們抱怨著:追星人就指望著用私信對話方塊裡愛豆的“已讀”續命。
突然想到,關於微信的已讀功能中,有一個評論:
“已讀對於優勢方來說是一個想去掉的功能,而對於劣勢方來說是唯一的指望。”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站在接收方的角度批判著已讀功能。
可當我們作為傳送方,我們也會期待接收方及時適當的反饋,也希望有個“已讀”標誌可以明晃晃地提醒我們:
他看到訊息了。
或許我們都曾期盼著對方因為一個新訊息迅速地進入相應的社交狀態,卻忽視了除了社交,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
別讓回覆訊息綁架彼此的社交。
這個意義上講,沒有已讀功能,是對彼此個人生活的尊重。
一扇關著的門,一直敲,是不禮貌的。
微信的相關負責人曾說:微信不會出訊息已讀功能。
在快節奏的社會里,某種程度上,這保留了我們主動社交的權利。
社交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微信也只是社交的一部分,這樣看來,已讀不回並不是一件很嚴重的事。
給對方個人生活的空隙,彼此寬恕,慢一點聊天,讓社交自由。
作者:三寸。
編輯&排版:山海。
圖片:封面—《舉重妖精金福珠》;
插圖—微博、堆糖網,侵刪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