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數碼相機的儲存卡,進化的頻率很高。專業、準專業的單反和無反相機,為了適應高速連拍和高規格影片的需要 ,有的升級了一個卡槽為CFE,還有的乾脆把雙卡槽全部升級為CFE。這樣一來,價格昂貴的大容量CFE儲存卡令使用者生畏,於是頭腦靈活者便想出了替代方法—自己動手,組裝CFE儲存卡。
組裝包括卡套(或叫外殼)和晶片兩部分。卡套是參照成品CFE卡的物理尺寸和結構,數控銑床加工,現在某寶和某魚有賣,從幾十圓到二百多圓不等。晶片主要用的是東芝(現在叫鎧俠)的BG4、2230、SSD。這個得益於介面協議和產品CFE卡是完全相同的。
因為DIY動議比較晚,加上做功課,慶幸繞過了SSD打磨的彎路,直接買了拆機的、寫入資料量比較少的、東芝1T的BG4、2230SSD。卡套先後買了200圓上下的各一隻。
先說結果吧,200多圓的卡套,據廠家說是為了適應尼康相機而改了卡套側面卡口尺寸,致使我手頭所有的品牌讀卡器都插不進去而無法讀卡。同時兩隻卡套裡的SSD在內部都是斜坡放置,和卡套背板接觸面不平,散熱是個問題。用R5試錄8K,只3分40秒,就因為過熱而宕機。同時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東芝1T的SSD,主晶片厚度要比512G、256G都厚,和後蓋之間沒有了導熱矽脂的空間。再有卡套後蓋如果是卡扣結構,現有材料極易變形,如果是螺絲結構,又會減少散熱面積。同時,現在的晶片漲價,如果買新的SSD價格也不低了,買所謂拆機的,又難以保證通電時間和寫入資料量的真實性。最後,就是卡套的加工,其選用材料、結構、工藝流程、精度都受銷量的制約而無法突破。
鑑於以上,DIY的CFE儲存卡,有動手能力的,喜歡玩玩的,可以一試;專業的攝影人,在意散熱效能、在意儲存卡的牢固可靠、在意拍攝資料的重要性的,還是在工廠化的產品中選一款,這個DIY還是不試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