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談一談江蘇省,這裡有著經濟實力雄厚的13太保,它們給江蘇帶來了豐厚的產值,2020年江蘇省GDP總量達到102719億元,成為我國第二個GDP總量突破十萬億元的省份!今天要說的是常州市,它位於長江之南、太湖之濱,如今常州在長三角地帶已經有了迅猛的發展,雖然比不上蘇州、南京、無錫等市,但其已經有著巨大的潛力。這點從常州市常住人口達527.8萬人就可以看出,與第六次人口普查時的4592431人相比,10年增加685690人(68.6萬人),成為了江蘇人口第四大城市,平均每年增加6.86萬人!那麼,今天我們就去分析一下常州為何有6個區縣?以及區縣與人口之間的情況。
首先,我們要了解常州本身的歷史情況。常州本身的歷史十分悠久,就名字而言有很多稱謂,其中比較令人熟悉的有延陵、毗陵、晉陵、蘭陵等,不過最為出名的還是龍城。這就來自於一首王昌齡寫的詩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顧名思義,龍城就是匈奴祭天之處;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常州這個地方出了將近15個帝皇,帝皇眾多之下被取名叫做龍城,因此,有《武陽志餘》載:"吾郡古號龍城 "。所以,本身來講常州的定位與名字都是宏大的,它的名字極其重要,代表了文化傳統與歷史自信,而常州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周靈王二十五年,這個時候常州的文字歷史就有記載,當時的常州城郊雖屬水鄉平野,叫做延陵邑,晉太康時期又被改為毗陵郡,一直延續管轄的範圍,到了至今無錫、江陰等地。
永嘉年間,動盪不斷,常州毗陵郡改名為晉陵郡。這是常州在古代下轄範圍最大的時期,涵蓋了常武地區、無錫市、常熟、江陰、丹陽、丹徒等地。所以,很多懂點歷史能夠看明白的朋友就會明白常武地區基本就是原武進轄區,這就是一系列淵源造成的,後來全國廢郡,而變成了縣,故此晉陵縣的地名一直被沿用,當時城內分屬晉陵,武進兩縣。很顯然,常州武進,作為江東大邑,可謂是常州市的母縣,常州歷史上的每一個名稱,幾乎都與武進相關,對常州的後期區縣劃分與人口增長有著重要的推動、奠基作用。時間一晃,到了元朝時期,這個時候天下的區塊劃分主要以“路”為級別,於是常州被改成了常州路,轄晉陵、武進2縣。到了明朝設立了常州府,下轄了5縣,所以我們還能夠發現武進的身影,由於常州是府,與武進屬府縣同城,所以到了清朝被推翻之前,常州府一直下轄了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8縣。
千萬不要小看常州府,這裡曾經歷史上僅武進一縣就取進士1546名,其中狀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這也說明了為啥江蘇省教育那麼好,人口資源那麼優秀,包括很多知名人士、科學家教授都是來自於江浙一帶。那麼,後續常州府的名號一直沿用至清末,到了大清國滅亡,廢常州府,陽湖縣併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隸屬江蘇省。由於清朝十分混亂,全國在發生爭鬥,加上後來的抗日,民不聊生,到了常州解放後,地方急需要重建休整,於是城鄉分設常州市和武進縣,隸屬於蘇南行政區、常州專區。因此呢,這個時候,就屬於全國設立了各大專區,但是呢,後期各大專區也被取消了,設立了市區,也有很多縣被撤掉,也設立成了縣級市,只有一些小區域被合併或者拆分成各個區,比如:53年,常州市升為省轄市,八十年代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時間在兩千年之後,撤了縣級的武進市,設武進區,郊區就更名為新北區,而常州市順理成章的轄金壇、溧陽二市和武進、新北、天寧、鐘樓、戚墅堰五區,後續又經過了一系列的變動,常州市正式的下轄5個市轄區,代管1個縣級市,總體一共下轄了6個區縣。
它們分別為:一、常住人口超過100萬人的武進區(不包括經開區);二、常住人口介於70—90萬人的新北區與溧陽市;三、常住人口介於50—70萬人的金壇區,天寧區,鐘樓區。雖然僅有6個區縣,但是卻給常州市帶來了常住人口達527.8萬人,而且常州6個區縣的人口均實現了正增長,武進區、新北區的人口增量最高,均超過20萬人,因此,常州比10年前的人口普查一共增加了685690人。而且隨著未來常州的發展,一定會更加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可發展空間很大,這點我們在以後的故事中會慢慢詳細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