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 iPhone 剛開始砍耳機孔時,都被網友罵成弟弟。
但當用戶們體驗過 AirPods 系列後,無不敲出「真香」二字。
畢竟其方便舒適的使用體驗,經常讓人戴上後就忘記摘下,甚至掀起了一陣真無線耳機的熱潮。
不過哈,儘管 AirPods 使用方便,耳機和耳機盒體積都比較小,不少人都擔心哪天走在路上就不小心弄丟了。
為了防丟,某寶上甚至出現各種相關的固定產品。
我一直都有個問題,套了這種防丟繩,AirPods 還好使嗎……
前段時間,一個#當中年人買了 AirPods#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
在話題影片裡,可以看見一男子給 AirPods Pro 套上了特殊的保護殼,並將其別在腰間。
好傢伙,這把 AirPods Pro 用出了 BB 機的感覺。
我在某寶找了下,同款銷量基本不過百。
這個腰間掛 AirPods 充滿年代感的騷操作,也讓許多網友勾起那些年的聽歌回憶。
咱們就跳過留聲機、黑膠唱片階段了哈,畢竟有點久遠了。
直接從離我們比較近的收音機、錄音機開始。
想當年,主流的收錄機裝置都是「傻大黑粗」,只能放在家裡、辦公室等固定的地方使用。
把手指或鉛筆轉動抽出磁帶,被爸媽發現後狠揍一頓,相信是不少人的共同回憶。
1979 年,索尼推出了首款 Walkman,成為了爆款產品。
初代 Walkman 火到什麼程度?如今不少帶有懷舊元素的影視劇裡都能看見它的身影。
說它是一個時代的回憶也不為過。
相比主流的收錄機,Walkman 只有比手掌大點的尺寸,讓我們真正體驗到什麼叫「把音樂帶出家門」。
這時的 Walkman 同樣是用的磁帶作為播放介質。
磁帶的缺點很明顯:容易卡帶、消磁,時間久了音質還會變差。
人們開始尋求其他的介質替代磁帶。
1984 年,索尼推出了首款 Discman(後改名 CD Walkman)。
和 Walkman 一樣,Discman 將「傻大黑粗」的 CD 播放器縮小,變成能夠隨身攜帶的尺寸。
在 CD 格式紅遍天下時,也有不少人因其尺寸太大等特性,對其保持反對的態度。
隨後索尼研發出了全新的 MD(MiniDisc)規格,在保持原有的出色音質前提下,直徑僅有 6.4cm,是 CD 面積的四分之一。
MD 規格出現後,索尼也推出了相應的 MD 機產品—— MD Walkman。
沒錯,又是索尼,又是叫 Walkman……
不過 MD Walkman 的定價也比較貴,這也讓 MD 規格成了比較小眾的產品。
而且數年後 MP3 迅速崛起,也讓 MD 這種本想讓光碟變得更完美的產品快速沒落。
說起 MP3,相信年輕的小夥伴就更加熟悉了。
MP3 興起時已經進入了數字時代,只要將音樂接到電腦上寫入到機子裡,就能隨時隨地聽歌。
得益於小巧的機身體積,不少人都喜歡在課室裡把 MP3 藏在身上,耳機線穿過衣袖,把手託著頭聽歌。
有過相同經歷的小夥伴應該都對這個「假裝在發呆」的動作很熟悉。
再加上那些年國內版權還沒覺醒,錄歌的成本幾乎是零。
將音樂下載下來,隨時在 MP3 或電腦上翻聽,成了當年不少人的聽歌習慣。
畢竟當時網速比較慢,線上聽歌都是一卡一卡的,誰頂得住。
當然,隨著行動網路和智慧手機的興起,人們只要一臺手機就能搞定上網、聽歌等操作。
可是相比以往單純的聽歌,現在智慧手機上的音樂軟體確實有點雜亂。
明明是聽歌軟體,卻要給你塞個短影片功能、直播功能。
甚至順便帶個貨,賣賣耳機麥克風等配件,都是常見的事兒。
有時在晚上聽下歌,卻因評論區裡的 EMO 語錄而徹夜難眠。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都懷念那個簡簡單單聽個歌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