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林鴞和烏林鴞都是泰加林的明星物種,它們是“森林幽靈”,神出鬼沒,卻用無形的威力“管理”著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
烏林鴞是大興安嶺的王牌鳥,它們喜歡獨來獨往,飛行迅速無聲,以齧齒類和小型鳥類為食。
中國有6種林鴞,長尾林鴞和烏林鴞是分佈最北的林鴞,相比其他林鴞,它們生活在針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是泰加林的明星鳥種。
林鴞白天躲在樹上休息,為了生存,它們進化出與樹皮一樣顏色的保護色。南方針葉林多樹皮褐色的馬尾松,所以南方生活的林鴞是褐色的,而北方落葉松林生活的烏林鴞和長尾林鴞,羽色與落葉松樹皮一樣,是斑駁的灰褐色。
密林隱士長尾林鴞
長尾林鴞隱秘生活在泰加林的密林中,警惕性非常高,林中穿梭來無影去無蹤,悄無聲息。在我的觀鳥經歷中,長尾林鴞是最難發現的林鴞,沒有任何相處機會,每一次遇見都是匆匆一瞥。
我常望眼欲穿地搜尋長尾林鴞的蹤跡。
一隻長尾林鴞正在落葉松樹上休息。雖為猛禽,它們警惕性也極強,休息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似睡非睡。稍有聲響,立即響應。
2014年,我就到大興安嶺北部尋找烏林鴞和長尾林鴞。當時我以為它們都是林鴞,習性應該差不多,可現實是,我幾次見到烏林鴞,卻怎麼都找不到長尾林鴞的身影。這時我才去關注它們的區別:烏林鴞不但體型大一些,還不太怕人,有時喜歡在森林的表層曬曬太陽,而長尾林鴞個頭小,從難覓它的蹤影這一點上更加增添了它的神秘性。
2016年,我在新疆阿勒泰意外邂逅了長尾林鴞一家。那是一隻正在撫育幼鳥的長尾林鴞,只在黃昏入夜,幼鳥跳出樹洞開始活動時,成鳥才出現在遠處的大樹上。寂靜的森林裡,它盯著孩子們,嘴巴下邊面盤上的羽毛前後起伏著,我知道它在用一種我聽不到的聲音呼喚著孩子們。
幾年來,大興安嶺的莽莽林海始終縈繞心頭,終於,2020年深秋,闊別6年後,我再次來到大興安嶺北部,我心中默默祈禱,如能見到長尾林鴞就是莫大的幸運。苦苦尋覓3天,依然不見長尾林鴞的蹤跡。第四天,我們一遍遍搜尋,終於看到一隻貓頭鷹出現在比公路還低的視野內,靠近河流,一堆雜亂的灌叢中。這堆灌叢簡直亂出了天際,帥氣的長尾林鴞站在那裡瞬間被拉低了顏值,彷彿與灌叢融為一體了。
後面幾天,我們開啟了尋找長尾林鴞之旅,搜尋到各種不同生境的長尾林鴞,只是與長尾林鴞相處的時間依然短暫,它呆呆地站在樹上,然後忽然飛走,不然就是直接飛走。長尾林鴞在白天依然是醒著的,反應敏捷到讓我懷疑它究竟是不是夜行性鳥類。12天與長尾林鴞都是匆匆一面之緣。就在來到烏爾旗漢的第十五天,我幸運地看到了落葉松林深處的一隻熟睡的長尾林鴞,找了一個僅有的小孔,我端起相機就拍,它慢慢睜開眼睛看看我們,一會兒又閉上了眼睛,我們換了一個角度繼續拍攝,它很安逸,沒有要飛走的動機,它看著我們,我們看著它。
在森林中觀察長尾林鴞時,我發現林鴞真的很神奇,它們站在落葉松、柳樹等灰褐色的樹上時,能與這些樹木融為一體,當它們站在白樺、山楊等灰色的樹上時,依然能與這些樹融為一體,我不禁感嘆這些貓頭鷹真是躲藏大師,站著隱身,飛起來無聲,難怪人們在尋找貓頭鷹時都望眼欲穿!越是望眼欲穿,人們就越發喜愛它們,神秘感使得人類對它們的喜愛度暴增!
2020年,作者再訪大興安嶺,經過多日苦苦搜尋,終於見到了神秘的長尾林鴞。它們飛行時悄無聲息。
就在我將要告別大興安嶺的那個黃昏,我碰到一隻一改往日高冷風的長尾林鴞站在森林道路旁的白樺樹上,一眼就能看到它,它呆萌地望著我,彷彿在看一位老朋友,久久不離去。在這難忘的一天,我與長尾林鴞相處的時間比之前的15天都要長,感覺長尾林鴞變得親切了許多,森林也親切了許多。
烏林鴞:泰加林的明星獵手
烏林鴞是大興安嶺的王牌鳥,中國泰加林的森林留鳥,被譽為“森林幽靈”,它神出鬼沒,上一秒還看不到蹤影,下一秒就突然出現了。
內蒙古烏爾旗漢是在中國相對容易看到烏林鴞的地方,2014年10月,我在烏爾旗漢7天,看到2次烏林鴞,1次成鳥、1次亞成體,當時我近乎痴狂,每天都在望眼欲穿地尋找。2020年10月14日-28日,我再去內蒙古大興安嶺看烏林鴞,15天30多次看到它。
烏林鴞是所有貓頭鷹中最紳士的大貓,圓形面盤由特殊羽毛組成,可呈270度轉動,它的轉動緩慢、均勻、紳士、耐人尋味。年齡越大的烏林鴞,越沉穩,頭部轉動越慢。
我注意到,烏林鴞的腳只在起飛前和剛起飛時才能露真容,蹲在大樹上時腳永遠縮在羽毛裡面。它們有特殊異化的“轉趾足”,兩趾朝前,一趾朝後,還有一趾既能朝前也能朝後,這種特殊的結構利於捕捉並牢牢抓住獵物。
烏林鴞有極其敏銳的聽覺,它們能收集獵物在乾草中移動時發出的微弱聲音,也能收集到獵物撞擊雪層時產生的震動,用不對稱的耳朵精確定位獵物的位置,然後從棲腳處一躍而下,它們甚至能捕獵雪層下60釐米的獵物。一隻烏林鴞一年可以吃掉多達1800只齧齒動物。
我們白天遇到的烏林鴞,只有亞成鳥才會憨憨地待在樹上繼續睡覺,成鳥白天不輕易選擇白樺樹作為休息地,除了捕食,它們一般會短距離飛行,很少一動不動。
烏林鴞的腳只在起飛前和剛起飛時才能露真容,蹲在大樹上時腳永遠縮在羽毛裡面。它們有特殊異化的“轉趾足”,兩趾朝前,一趾朝後,還有一趾既能朝前也能朝後,這種特殊的結構利於捕捉並牢牢抓住獵物。
烏林鴞是森林裡的頂級掠食者,天敵很少。除了繁殖季,它們多是單隻活動,相互之間幾乎沒有互動。但有天傍晚,我在一處同時看到3只烏林鴞停在相距不遠的樹上。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我們不得而知,但這一現象至少說明它們之間沒有“一山不容二貓”的戒律,它們相互照應而又相互獨立,互不侵犯。我甚至還觀察到一隻烏林鴞有一天闖入長尾林鴞的領地,長尾林鴞只能不甘心地待在幾百米遠的樹上觀望。
太喜歡烏林鴞了,但我們畢竟不是同一物種,沒辦法實現真正的交流和互動。不過,相處時間長了,我知道烏林鴞是有靈性的,它們的生存能力也超強。
在烏爾旗漢的15天,我不厭其煩地尋找烏林鴞,與它們相見、相處,卻始終沒拍出一張有趣的照片,如兩隻烏林鴞同框、烏林鴞抓鼠、烏林鴞玩耍打架、烏林鴞迎面飛來且非常清晰的畫面等,但也沒什麼好遺憾的,能夠相遇已經太不容易了,像我這樣長途跋涉去觀鳥本身就是一項很看運氣的豪賭,每次外出都充滿不確定性。
(個人宣告:長尾林鴞和烏林鴞的拍攝無任何誘拍)
(資訊來源 《森林與人類》雜誌 作者 劉璐 編輯 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