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這個詞是出自《黃帝內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還有夏天,是養長之道;秋天,養收之道;冬天,養藏之道。所以養生其實是養護生命的一個環節,當然要是理解為養護生命,也可以。但是其實我們這個生命是個非常精密的系統,這是生命的最高形式,這是大自然的精華,所以養生也不簡單,把這個身體養好,真的挺難的。
我自己在10多年前就走在這條路上,見過太多朋友因為疾病而受苦,不管是身體的,還是心理的。我自己在去年也考了心理諮詢師的證,心理疾病的痛苦有時候比身體更痛苦。但是說實話,我心裡不會去感慨人生無常這樣的話,因為有果必有因。因為會生病,前面一定是有原因的。生病只是個結果,就像大家看孩子考試,分數只是個結果,但是可以部分反映過程。生病,也恰恰反映出我們的生活方式出問題了。絕對不會說平白無故就生病,平白無故就得癌症。前面一定是有了很多的預兆,但被忽視了。
生病如果到了比較嚴重的地步,實際上是很難調理的。而且很多人即使願意傾家蕩產,也還是照樣失去生命,不是說有了錢就可以治好病。所以我們要走在前面,在生病的苗頭剛剛出現的時候,在病情還比較淺的時候,就開始注意,就開始調整,因為以我們的水平,是很難做到預防不生病的。但是在出現苗頭的時候,有點小症狀,還是很好處理的時候,我們及時的進行干預,調整,也可以避免變成大病。就像養育孩子,也是如此,我們不過多幹預,但是在出現苗頭的時候要進行調整。所以科媽理解的養生,就會學會判別小苗頭,小症狀,然後大家還會學會一些小方法。
那怎麼去判別身體的小症狀,我們從吃喝拉撒睡談。先說吃。大家都知道一句話,有胃氣則生。也就是說,人只要有胃口,吃得下東西,就一定沒事。如果病情嚴重的人,他說他吃不下東西了,那麼這個病治好的可能性太小了。生病的時候,是沒有胃口的,如果開始想吃東西的時候,就表明病開始好了。如果吃得比較少,胃口不大,那這個孩子基本上也是瘦瘦的,就像我們家科科一樣。還有比如,吃一點就腹脹,消化不良,或者吃一點就飽,但是過一會又餓,還有一些是吃了很多,還覺得吃不飽。這個也是有問題。
還有些是飲食上的偏好,特別喜歡吃辣,不是說在四川或者湖南一帶,就是在我們福州,也喜歡吃辣,還有人喜歡吃鹹的,就是有特別的偏好。這其實不是愛好,是因為身體是有不正常的,比如愛吃辣的人,很大程度是有胃寒,就想要辛辣之物來開胃。這個得出的結論,絕對比大家去體檢的結果會更超前,因為體檢只能看到有形的病變,不會知道病變前的過程。那其實是有點晚了,就像檢查出了癌症,是不是?
如果是在四川、湖南那一帶的人,因為地處西方,肅殺之氣比較重,所以需要辛辣的食物來幫助開啟身體。所以那個區域的飲食是需要比較辛辣些,但是我們南方,或者靠東邊,再吃辛辣的食物,就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在東方的人,就要多吃點酸性的食物,幫助收斂,所以不管是福建、浙江還是上海,都喜歡做得酸酸甜甜的口味,我們福州的荔枝肉,就是非常有名的特色菜,酸酸甜甜的。一方飲食養一方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吃對於我們身體的影響是非常大,因為一天三餐都要吃,吃得好不好,對身體的影響也是非常大。人家說,想要健康,就要邁開腿,管住嘴。也是這個意思。那如果吃得不好了,怎麼辦呢?
一種往往是胃口不開,就是食慾不佳,這時候可不能勉強自己多吃東西,確實消化比較弱的人,就要去健脾,把脾養好了,消化能力自然就上去了,我們所說的消化,其實是包括消和化,消是胃的動作,化是脾的動作。也有人胃不好,比如說吃多了,胃就沒法蠕動,或者胃疼,還有胃受涼等等。所以還要分清楚是胃還是脾的問題,像我就是典型的胃強脾弱,能吃,但不消化。
還有呢,是運動太少,吃得太多,那久而久之,也會傷害脾胃,就像現代很多人會得糖尿病,基本上都是吃出來的。當然也有人是吃得太少,三餐不定時,一頓吃太多,又一頓餓肚子,尤其不吃早餐,對胃傷害更大。把飲食調整規律,營養均衡,符合本地的氣候,假以時日,身體都會慢慢恢復起來。當然還可以輔助食療、艾灸進行調理。可以多吃點健脾胃的藥食兩用的食材,比如猴頭菇、山藥、扁豆、薏米、小米等等,都是很不錯的健脾胃食材。艾灸就可以灸一下脾胃區域,背部的中部,腹部的肚臍,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