鷧鳥(鸕鷀)中計
明·耿定向《權子·假人》
【原文】
人有魚池,苦群鷧竊啄食之,乃束草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懾之。
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漸審視,下啄。
久之,時飛止笠上,恬不為驚。
人有見者,竊去芻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仍下啄,飛止如故。
人隨手執其足,鷧不能脫。(《權子·假人》)
【今譯】
古時候有一個人, 家裡有一個養魚池,一群鸕鷀(俗稱水老鴉,善於潛水捕魚)經常來到他家的魚池裡偷偷地啄食魚,這叫他很苦惱,令他十分頭痛,於是他用草綁紮了一個假人,並給假人裝束打扮成:身上披著蓑衣(草或棕毛製成的雨衣),頭上戴著斗笠(竹篾等編成的帽子),把這個披蓑戴笠手持竹竿的假人插到魚池的中間,在魚池裡樹立著用來嚇唬鸕鷀。
鸕鷀們見了,起初只在魚塘的上空迴旋飛翔,在魚塘周圍繞著飛,不敢馬上下來;後來漸漸觀察出門道,看清了底細,便飛下來肆無忌憚地到魚塘繼續啄魚吃了。
時間一長,它們還經常自自在在地停留在斗笠上,安然自得地站在竹竿上,一點都不怕假人了。
看到這種情況,那個人就偷偷地把草人拿走,撤去了假人,自己親自披著蓑衣,戴著斗笠,依舊站在原來樹立假人的地方。
鸕鷀還照舊飛下來啄魚吃,然後又照樣飛停在斗笠上。
那人一伸手,隨手就抓住了它的腳,鸕鷀想逃也逃不掉了,再也脫不了身。
【賞析】
鷾鷀(鸕鷀)是聰明的,它們懂得識別什麼是假象,沒有被假人嚇跑;鸕鷀又是愚蠢的,因為它們不知變化,以不變的眼光看待事物,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最後不免落入第二個圈套,被人隨手捉住。
它啟示我們,世間萬物都處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我們不能以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問題,要仔細觀察,隨機應變,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地處理和應對各種情況。
《權子》,明·耿定向撰,僅一卷。
耿定向(公元1524 ~ 1596),字在倫,湖北黃安(今湖北紅安縣)人,明嘉慶進士,官至戶部尚書。著有《耿天台文集》。